劳动号子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初探

2020-08-19 12:53曹绍娴
教育界·下旬 2020年6期

曹绍娴

[摘要]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被误解成为教育的“短板”,劳动号子作为民间艺术也日渐衰落。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号子的现实境遇以及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可行性,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实践教学、善用新媒体来将劳动号子融入劳动教育中。

[关键词]劳动号子;小学劳动教育;路径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从其教育功能来说,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结合当前所呼吁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希望能发挥学校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将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融入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对劳动号子有所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能传唱中国民歌,改变劳动号子在当下多元文化交融中所处的劣势状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劳动教育的澄清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当下劳动教育存在被误解的问题。

1.劳动教育概念的窄化

对劳动教育的误解在于将劳动狭隘地等同于体力劳动,劳动教育被大家简单地认为是参与体力劳动。当前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参加学校大扫除、班级值日等体力劳动上。详细来说,劳动有很多具体的形态,比如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技能性劳动等,并不只有体力劳动。随着社会发展,劳动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并非让学生去掌握某种劳动形态的技能和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

2.劳动教育实施的异化

劳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之一,但在日常的学校劳动教育活动中,劳动被误用为惩罚学生的—种方式。学生不会劳动,这是能力问题;而学生不爱劳动且不尊重劳动,是价值观问题。许多教师时常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来教育学生,慢慢地让学生形成一种“犯错就要劳动”的意识,产生一种厌恶态度,把劳动看成可怕的事情,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

二、劳动号子的现实境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集体劳动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替代,劳动号子存在和发展的生态被破坏,现实境遇十分严峻。

1.生存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以手工集体劳作为主的生产方式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机械化船只取代了木船,铁路、公路运输取代了船运,现在再去黄河边,人们看到的是铁皮的大轮渡,再也没有人工木船了。为了建设城镇,人们填河填海,建设桥梁,这些都造成了水源的匮乏,原本高亢有力的船工号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日渐萎缩,而依存于黄河的船只也不得不面临着消亡的命运,几近灭绝,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日渐缺失的传承

文化传承都是通过传承人来维系的,然而现在民间音乐的传承人才出现断层的情况。经济发展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进入大城市发展,而这些年轻人原本是民间音乐的传承者。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传承本民族民间音乐无法改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其他的工作成为年轻人自然而然的选择。近年来的—项调查显示,许多劳动号子都出现了传承人断层的困境,曲调已经失传,而能够在大众间传唱的现有曲调也寥寥无几,大部分曲调只存在于老一代人的口中、脑中。如果这种现状持续下去,有可能这些劳动号子不久就会消亡。

3.多元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浪潮不仅使得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起来,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也不断蔓延,以西方流行音乐为代表的文化大量涌入国内,无形中冲击了包括劳动号子在内的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年轻人乐于接受更具有娱乐性与时尚性的流行音乐,而对于传统音乐失去了兴趣。甚至有一些少数民族青年认为本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浅陋,没有时代感与艺术性。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民间音乐形式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这其实也是我国大部分民间音乐处境的—种现状。

三、劳动号子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初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提道:“要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劳动号子不仅是民歌类型和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是作为一种非遗传承的存在,是对中国传统劳动人民劳动过程的描绘,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是独一无二的。劳动号子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劳动号子具有组织认同功能

劳动号子产生于人民的日常劳动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伴随着劳动而歌唱”。劳动号子会出现在需要多人协助进行的集体劳动中,比如搬运重物的时候,劳动号子作为动作口令,在有规律的曲调中指挥劳动者按照一致的动作节奏有效率地完成劳动。集体劳动中的劳动者在统一的号子声中被赋予了集体劳动组织中的成员这一身份,提供了一种身份感,增强了对集体劳动的认同感,积极性得以提高,进而发现集体劳动带来的内在满足。

2.劳动号子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劳动号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劳动文化精神。劳动号子是从事同一种劳动项目的劳动人民共同意识的体现,比如陕北民歌中的《抽船号子》所唱的内容:“大家齐心又合力,能把黄河变成金;我们船工呀么呼嗨,钢筋铁骨呀么呼嗨;不怕浪涛和险滩,永远向前呀么呼嗨。”从中可以看出船工的艰难生活条件,但船夫们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是坚决而勇敢的,还有群体完成集体劳动时所必需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劳动号子蕴含着劳动主体的创造精神与力量,流传开来的同时,也表达了积极向上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3.劳动号子具有凝聚功能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根据步调的快慢和消耗的体力多少而产生与其相协调的、长短不一的声音。因此,劳动号子不同于一般歌曲之处在于不是先有了曲子才有与其相应的舞步,而是先有了步调才配上与其相应的声音。它就像黏合剂一样,把劳动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劳动过程中,把个人的收获和集体的收获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体会到集体荣誉兴衰关系到集体内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把个人凝聚在一起,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劳动号子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教给学生劳动技能,而是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所以将劳动号子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有以下几条。

1.精选劳动号子,开发校本课程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少能像以前那样直接进入场域中进行劳动或者集体劳动,因而劳动号子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遥远,学生对于劳动号子的了解甚少。要想把劳动号子带入到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在学校里开设相关课程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劳动号子的类型多样,但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不一样,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就需要精选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情感、态度和素养的劳动号子。

2.结合校园文化,拓展实践教学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将劳动号子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可以拓展学校的实践教育。通过营造与劳动文化相关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劳动号子融入实践活动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依托各个地区非遗保护协会,组织学生走访、探寻民间非遗劳动号子,让学生在原生态的环境中体验劳动号子;或者依托劳动号子的非遗传承人和一些表演艺术团进校表演、进课堂讲解,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劳动号子。

3.善用新媒体,传播劳动号子

当前受到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于劳动号子了解甚少,甚至有一部分小学生对劳动号子存在误解。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对劳动号子进行资料收集,形成自己的数据库,然后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报、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广泛地传播劳动号子,不断提高小学生对劳动号子的认知,唤醒并激发小学生对它的关注和讨论,使其对劳动号子的观念产生变化,进而对劳动的观念有所改变和有更深的认识。

新时代呼吁我们要重视传统的劳动教育,更要更新对它的认识。如今的劳动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從内涵到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寻求新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将劳动号子融入劳动教育中。本文就劳动号子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简要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要真正将劳动号子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发挥教育的传承作用还需要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