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丽
摘 要:教师紧扣统编版教材的特点,以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紧扣课后思考和练习,将语文要素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运用词语解读、造境还原、理想召唤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渐接近伟人的少年胸怀和抱负,感受拳拳报国之心。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要素;家国情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课文层次巧妙、过渡自然,围绕本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主题,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启悟学生思考读书的人生意义。其次,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楚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注意落实这一新增能力点。另外,课文时代背景和所写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可借助相关资料,如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查阅等,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关键词句的理解,体现资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课文讲述的故事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应与具体的事例、与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相结合,做到潜心育人,润物无声,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一、词语解读,触摸学生语言最近发展区
虽然课文没有直接点明故事发生时间,但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随伯父来到了东北”,能推算得知故事大约发生在1910年前后,距今约有一百一十多年。这个时间节点是打通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阅读密码,经由苦难的时代背景,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本不应该发生的屈辱故事,甚至少年周恩来因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内涵都一一显现。
授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带有年代感的词并汇报,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学习。再进行现代组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图片、近义词,甚至猜想等理解词语的策略,讲解词语,学生学习一目了然,简单高效。
又如教授词语“疑惑不解”,教师没有采取提问或直接讲解词意的策略,而是通过学生在质疑、品读、感悟重点句段“伯父话语”时巧妙呈现,同学们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少年周恩来也同样有这么多的“为什么”,这就是“疑惑不解”。在语言与思维的交叉情境创设中,学生的理解灵动自然、水到渠成。
二、造境还原,走进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本课时教学内容体量颇大:第一课时,重点完成文章初读、生字词学习和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第二课时,除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有进一步借助资料查阅了解社会状况,结合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诗意,寻找其立志原因。最后,启发人生感悟,思考读书意义,完成小练笔。在备课时需要教者对学习内容和重难点做很多合理思考和适当裁剪,既要关注讲解内容的全面,又不能面面俱到;既要点拨朴实语言文字底下暗藏的深刻意蕴,又不能蜻蜓点水,轻轻带过;同时,还要关注到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的生活阅历、思维理解、语言认知感悟等能力还比较浅层、直观,理性思辨和情感体验如何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家国情怀的宏大人文主题与人生读书意义的深入思考练笔如何更好地实施联通。
在实际教学中,围绕立志这一主题,教师试图通过“谈话导入,温故知新”“读懂文言,聚焦志向”“聚焦不振,探寻缘由”“以诗明志,探求笃行”“练笔延伸,唤醒希望”五大环节层层剖析,逐步推进学生的思想感悟。在语言实践中,故事中的周恩来,诗歌中的周恩来,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周恩来,为何少年立志?为何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历史的风云与如今中华繁荣、祖国富强,形成今昔鲜明对比。借助课堂上饱满的场景、鲜活的语言,以及无处不在的浸润,让学生发自内心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屈辱历史,通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鲜明对比,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精神营养的基土、理想希望的种子。
三、理想召唤,走进人生最近发展区
如何使书中人物、书中故事走出书本,走进学生心中,完成其现实价值和当代意义的完美转换,这是教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如果只关注文本教育意义,把课堂设计成一节谈理想、讲立志的道德课,则失去了语文课的本体定位;如果只关注文本语言要素的学习、实践和运用,就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教师在检查学生即堂完成的小练笔语言实践中,发现每个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从中汲取有益身心的人生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的学生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为实现祖国强大而读书;有的学生愿为国家科技进步而读书,因为结合堂上学习和课外查阅资料,他在看到成就的同时,又关注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地方有差距,需要继续为祖国科技的强大进步而努力;还有的学生选择为父母而读书,希望好好读书,减轻父母的辛劳。教师在点评中也一一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在价值观的引导中,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读书志向也会有所不同,面对学生多样的读书观,在认真倾听完发言后,可以告诉学生更高远的读书观带来更大的动力,能实现更好的人生理想,探索更有价值的人生意义。帮助四年级学生将书本与生活,理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做一个较好的联结。
这堂课上学生整体比较安静,没有太多展现出激情昂扬,喷薄热烈。在看似平静的课堂流淌下,学生的发言即使质朴,即使简短,也能切身感受到学生的内心是同频共振的,思绪是跟着文本和人物推进的,是跟着教师的指导点拨同行共进的。
纵观整堂课,教师紧扣统编版教材的特点,紧扣课后思考和练习,将语文要素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既体现了文本的语言价值,又实践了文本的育人价值,全面地体现了对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学习、理解和展现,并在如何更好推进课程思政和课程全方位育人的探索实践中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