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芳 周全忠
[摘 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究竟该如何减少作业量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呢?文章从当前作业设计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出发,提出针对性的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家校协同,控制总量;重质轻量,提高实效;合理分层,共同发展;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关键词] “双减”;作业设计;家校协同】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关于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与管理,已成为保证高质量学习的基础与前提。
何谓高质量的作业?教师该如何科学、客观地衡量每个学生的作业量?怎样让作业更富有个性化与趣味性?……为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思考与研究,结合相应案例,从不同角度阐述优化作业设计的思路,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
一、作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依然延续着传统的“题海战术”思想,认为“量变”必然能促使“质变”。其实,同一个知识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教师往往忽视了作业的质量。高质量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绝非以题论题地应付考试。
(二)重“加餐”,轻需求
不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做大量数学练习题。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学生智力、身心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只会让学生不堪重负,难以前行。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三)重教辅,轻创新
有些教师为了方便自己,作业一般以配套教辅资料为主。练习册等教辅资料中的题目虽经过编者精心筛选,但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尤其是一些综合程度高的练习,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教师对自己班上的学生十分熟悉,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的薄弱点,量身打造一些适合他们的作业,让作业最大化地发挥其教学价值。
二、优化作业设计的具体措施
(一)统筹作业,控制总量
过重的作业负担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压抑,在生理上感到疲劳,轻则让学生厌学,重则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双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刷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谋求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校内可适当地安排巩固性的练习;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一小时。数学作为小学阶段主要学科,课后作业用时占比相当多。如何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各科作业的统筹安排,才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最佳途径。
1. 有练必躬,评估总量
显然,作业(特指周末作业)并非越多越好,机械性的重复只会适得其反,适量才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筛选题目,尽可能避免出现诸如“第几页到第几页”“第几题到第几题”等形式的作业。教师可模拟中等认知水平学生,将作业预做一遍,以精准地把握好质量与时长。
2. 周末作业,家长监控
众所周知,教育并非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更是家庭和社会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周末作业布置上,即使教师把握好作业的质量与数量,但每个学生的作业习惯、认知水平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完成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周末作业完成情况,让教师能及时调整作业策略。
家长是控制作业总量的关键,作为学生家长,切不可看到学校作业量少,就自主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额外作业。家长一定要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在行动上积极配合学校,这样才能培养出积极、健康的棟梁之才。
如表1,家长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完成作业时长。教师根据该表格,可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作业难度与数量。对于用时较短的学生,可为他们适当地“加餐”,达到“培优”的目的;对于用时较长的学生,可适当地降低作业要求,在保证托底训练的基础上,着重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与建立学习信心为目标。如此,才是从真正意义上践行“双减”政策,实现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重质轻量,提高实效
“双减”明确提出要减少作业量,增加学生的睡眠时间。减少作业的数量,实质上就是要提高作业的质量。鉴于此,教师应秉承“重质轻量”的设计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得到提升。
案例1 “旋转”的作业设计
本章节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貌似听懂了,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懵了。有些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旋转”的理解,特地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以期通多练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如果能结合知识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作业设计,则能让学生在“少而精”的练习中得到自我突破。笔者经多方面分析与尝试,在本节课设计了以下作业:
(1)如果某一根线段围绕着固定的一点旋转180°,那么该线段在旋转后与原来线段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2)如图1,画出该三角形围绕点A进行逆时针旋转180°之后的图形;
(3)分别画出图2、图3中△ABC与线段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所形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
第(1)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一个线段围绕不同的点旋转后所获得的线段与原线段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如果围绕线段的中点旋转180°,那么获得的线段与原线段为重合的关系;若围绕线段的一个端点旋转180°,那么所获得的线段与原线段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围绕线段外侧的点旋转180°,所获得的线段则与原线段平行。
第(2)题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只要寻找到三角形的两条边旋转后的位置,连接顶点,即可获得旋转后的位置。
第(3)题是前面两道题的拓展与延伸,当点位于所旋转图形的外部时,则需要借助辅助线来完成,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促进作用。如图4,通过辅助线分别找出这两个图形顺时针旋转90°后所对应的点,再通过连线完成答题。
3道小题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都囊括进去,而且每道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通过这三道题的训练即能理解不论什么图形以什么条件进行旋转,旋转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置不同。无须过多的刷题,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几道题的解决方法,领悟解题技巧,即可“以不变应万变”。因此,高质量的作业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
(三)合理分层,共同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的发展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双减”政策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业的分层设计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受认知经验、知识基础与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面对这个不争的事实,新课标提出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发展的目标要求,作业设计时应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
案例2 “鸡兔同笼”问题的作业设计
这是一个经典问题,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为此,笔者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以供不同水平的学生探索、解决,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A组作业设计:
(1)鸡兔同笼的情况下,有106只脚,33只头。鸡、兔分别有多少?
(2)已知乌龟与鹅一共有40只,龟、鹅的腿共有112条,龟、鹅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3)某班56人去公园划船,已知租10条船恰好坐满,每条大船可乘坐6人,每条小船可乘坐4人,分别租了几条大船和小船?
(4)小明爸爸是一位园林工人,最近给某个公园栽树,已知晴天每天能栽下20棵,雨天只能栽12棵,8天一共栽了112棵树,求8天内有几天是晴天,有几天是雨天?
B组作业设计:
(1)鸡兔同笼的情况下,兔子的数量比鸡多4只,脚共有136只。求鸡、兔分别有多少只?
(2)学校举行了一次科技知识竞赛,某班有20人参与竞赛,所获成绩的平均分为79分,女生的平均分为85,男生的平均分为75。求参与竞赛的男生、女生人数。
C组作业设计:
(1)射击竞赛中,共打20发子弹。比赛规则为每打中一发子弹,得20分,每脱靶一发子弹减12分,有一名运动员在本次比赛中获得240分的成绩,求该运动员打中了多少发子弹?
(2)某次活动中,45个人分100份礼物,成人每人领取3份,儿童每人领取2份,求成人与儿童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从作业分布来看,问题难度逐层递进,A、B、C三组题分别为基础题、加强题与挑战题。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思维水平选择性完成。如此,可让所有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夯实对“鸡兔同笼”问题的基础。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又可以在自我挑战中,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当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跳一跳,摘到桃”,争取完成更高难度的问题,以实现自我思维的突破,感知解决数学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
与此类似的专题有很多,比如常见的“算24点”“植树问题大挑战”等。作业分层设计不论用在哪个章节内容中,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切勿给学生“贴标签”,而应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在按需作业中逐层递进地成长。
(四)回歸生活,激发兴趣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与如今的“双减”政策有着不少契合点,都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于学,让学生感知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知识源自生活的道理等。
从经验中学习往往比说教更有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明确提出: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这为“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提供了方向与指导。生活是学生认知的主要来源,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作业中,亲历实践,能实现知识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小学数学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等。而脱离抽象、枯燥、静态的书本,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将所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案例3 “三角形”的作业设计
如果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去完成三角形相关作业,对于小学生而言,确实略显枯燥。如果想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完成以下作业,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家里找出不同的材料,摆一摆三角形,建议摆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2)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形状的物品,列举说明。
(3)思考自行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模样呢?
这几个问题都不需要学生动笔去书写,而是让学生深入生活,用一双眼睛去探寻生活中的三角形。尤其是第三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对三角形的性质产生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这比生涩的记忆、背诵效果好。
走进生活的作业,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喜欢上这门基础学科。同时,学生在此类作业的探索中,会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事物,为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基础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紧跟政策的步伐,将作业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优化作业设计,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