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晶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忘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让我哭笑不得的“蒙氏教育”的新生产物李浩然,我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孩子的妈妈共同了解孩子生活中的点滴细微之处,凭借家校合力引导孩子养成正确、良好的习惯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经过查阅书籍、向心理咨询师在线商讨,量身定做符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与家长共同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与途径,让孩子巧妙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成就了孩子的优势。
【关键词】家校协同 潜心分析量身定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27-02
一、案例描述
在我还不算短的教育职业生涯中,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名“特殊”的学生。走在学生当中的他显得颇为与众不同:黝黑的皮肤,尖尖的“枣核”腦袋,绿豆般的小眼睛,一身永远像刚从土里刨出来的衣服,他就是我们班“响当当的人物”——李浩然(化名)。当然我并非是那种以貌取人的老师,但发生在他身上的某些行为的确不同寻常:开全校大会时,他居然旁若无人地席地而坐,两手托腮,还牢骚满腹地抱怨着:“我累了,这么长时间,我可坚持不住!”;平日里,一打喷嚏,两流儿“长河”喷薄而出,还左甩甩,右甩甩,故意跑到同学密集的地方“显摆”;吃饭时,下手就抓,把餐勺放在一边视若无睹,弄得同桌的同学都避而远之;宿舍里,光着屁股四脚朝天地躺在地板上,任凭老师和同学怎么拽就是不起来,还翻着小眼睛撂下一句:“我要回归大自然……”诸如此类的事不说天天有,也隔三岔五时有发生。我多次苦口婆心地规劝,效果仍不明显。有时看着他用奶声奶气的童音、一本正经地向我解释的样子,我真是哭笑不得。哎!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呢?
二、案例分析
在多次谈话无效后,我选择了与家长合力解决的途径,看着谈吐文雅、举止大方的孩子母亲,我诧异了,在这种知书达理的家长的熏陶下,孩子不应该是这样的呀?我无意间询问:“您的孩子上的是什么幼稚园?”家长脱口说出是以“蒙式教育”为特色的幼稚园时,我顿时愣住了。紧接着孩子的妈妈说出了这几年孩子在幼稚园的情况:孩子在幼稚园里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讲课时都可以躺着、趴着,还可以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玩玩具。由于家长看到孩子回来后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惧怕去幼稚园,家长很安慰也就没有过多地询问,觉得只要孩子喜欢、开心就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也意识到了孩子在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好像没有同龄的孩子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直到上小学的前一晚,家长的心还在悬着,怕孩子难以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听了孩子母亲的讲述,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我得知,“蒙式教育”是以意大利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由于创始者是女性,母性的慈爱与呵护贯穿了整个教育内容。“以儿童为中心”成了“蒙式教育”的主旨。据说在当时,由于理念上的人性化,“蒙氏教育”风靡了20世纪初期的美国,有2000多所幼稚园采用了这种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真正“登陆”我国是在1978年,短短几十年的参悟与研读,很多幼稚园对此理念的认识还很肤浅,只盲目地追求培养孩子的个体性、独立性,忽略了0—6岁正是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正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全的人格,一旦偏颇,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在真正寻找到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后,我并没有轻松下来,反而多了一丝沉重。怎样才能帮助这个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拥有更多的小伙伴,在集体中快乐地学习、生活呢?我多次找到孩子的妈妈了解孩子生活中的点滴细微之处,想凭借家校合力引导孩子养成正确、良好的习惯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孩子的家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关注这个孩子身上,从他喜爱看的每一部动画片到喜欢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是常说的口头禅我们都一一做记录,当然也把他日常发生的“劣迹”做了梳理与归类。经过查阅书籍与向心理咨询师在线商讨,一个量身定做的预案形成了。
三、教育策略
(一)巧调座位,营造氛围
在班级中,我借着有的同学个子长得很快的理由调整了座位,在他的身边神不知鬼不觉地“安插”了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刘明(化名),想借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他身边的伙伴不断地被当节的课代表表扬,贴上小笑脸奖章。我默默地观察着,有时还会推波助澜地跟上一句:“怪不得课代表表扬刘明,刘明做得确实棒。”起初,李浩然还是不经意地做着他喜欢做的事情,可日子一长,他好像有些坐不住了,小眼睛左顾右盼,慢慢地放下了手里的东西。看到这一切变化,我心中窃喜:方法奏效了。我赶紧和课代表耳语道:“只要李浩然没有玩东西,你就表扬表扬他,给他个机会。”聪明的课代表会意地向我点点头。别说,还真管用,课代表的表扬就像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被表扬的那一天,李浩然居然没有违纪。也许是尝到了甜头,也许是这种方法激励了他,一天、两天……李浩然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从五分钟、十分钟到更长的时间,有时还会高高地举起小手要求发言呢。看到孩子发生的变化,我好像又找到了初为人师收到教育成效时的欣喜若狂。正是捕捉了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的这一教育特征,我们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次大战告捷,我与孩子的妈妈更增强了信心,于是按照计划实施下去……
(二)投其所好,加强交流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忘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多么强有力的话语呀!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家告诉我们要以一颗真挚之心去关注每一名学生,要用一种博爱之情呵护每一颗脆弱的心灵。受到这种教育情感的启发,我的教育思路也豁然开朗了。一次课外活动期间,我误打误撞地看到李浩然捧着一本书如醉如痴地读着,完全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我俯下身子也想和他一同阅读,没想到他很戒备地把书合起来,神色紧张地对我说:“老师,我马上写作业,再也不看了。”我从他的书桌上拿起书一看,原来是一本《动物世界》,书上精美的图画与详细的介绍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许是我的专注引发了孩子的好奇,李浩然主动凑过来说:“老师,你也喜欢小动物呀?”“那是,我们家现在还养着两只小松鼠呢!”这个话题一下子把我们俩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了世界上的珍禽异兽,包括他们的产地、习性都详细地向我介绍着。此外他还告诉我如何饲养这种人工繁殖的小松鼠,我诧异地望着这个平常话语不多的小家伙,钦佩地说了一句:“我真是太崇拜你了,小小年纪就懂得这么多!我家里有好多这方面的书呢,你若喜欢,明天我给你带两本来。”随后,还神秘地跟他说了一句:“不许告诉别人哟!”他认真地点了点头。第二天,当我走进办公室时,桌子上放着一本字迹工整的作业,里面夹着张纸条,上面用拼音加文字的叙述方式写着:“袁老师,我zu ó天认真完成了作业,在s ù sh è也没有说话yo!”捧着这张用真情换来的纸条,我迫不及待地与孩子的妈妈分享,我笑了,孩子的妈妈哭了。此后的日子里,一下课就成了我们俩的世界,从动物话题谈到军事武器,从漫画书谈到脑筋急转弯,引得其他学生也凑过来一起讨论,纷纷要求李浩然多给他们讲几个,一时间李浩然成了我们班的中心人物。看着他拥有了小伙伴,我心中也好不快活。更值得高兴的是,李浩然的作业再也没有返工过,在宿舍休息时也安静了许多。我想:正是这种情感的交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正是这种相互的尊重与信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最终获得了教育的高效。
(三)利用奖励,激发进取心
为了使孩子能够巩固已初见成效的行为习惯,我特意利用小小的奖励机制进一步维护取得的成绩。我和李浩然约定好:如果在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良好,就在第二天早晨找我领取一个笑脸奖章,集齐十个就可以从我那里借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李浩然可高兴了,每天都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在询问中,同学们告诉我他的动作变快了,吃饭有规矩了;卫生委员告诉我他爱干净了,有时还主动为班集体扫地、擦黑板;生活老师告诉我,晚上就寝李浩然的动作可快了,有时还帮助其他同学整理内务呢。有些老师有时在上操和全校集会的时候找寻那个当初超有“个性”的小男孩,每当这时我都会自豪地向同事们指着前方站得笔直的小家伙,说:“瞧,他在那儿呢!”孩子的父母更是百感交集,不止一次地当面紧握我的手,诚挚地向我表示感谢,一个劲儿地夸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老师的教育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转变、家长的支持与认同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安慰,看着自己用心良苦的教育耕耘最终获得丰硕的教育成果,欣喜之情当然溢于言表。我想:不管是“蒙氏教育”还是我校独创一格的“用爱、用情、用心”的爱的教育,出发点都是基于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与品格的社会型人才,只要教师潜心分析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行为特征,与家长共同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与途径,让孩子巧妙地融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就一定能造就有用的人才。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