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的变革与实践

2018-07-29 13:56翁宗琮
教师·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实践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德育工作的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受到新的评价与认知的影响,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德育管理的方式逐渐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面上。不仅如此,家长的积极参与、科任教师的辅助以及精细化的德育管理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班主任和德育工作的理念产生影响。文章基于家校协同教育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介绍了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家校协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以期能够为学校的德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协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4

作者简介:翁宗琮(1978—),男,广东海丰人,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二三中学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家校协同教育。

一、提出问题

就目前而言,人类社会的教育系统主要细分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大教育系统。总体而言,他们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同时各系统间也会形成一定的作用和联系。某一教育系统的信息或者要素渗入其他教育系统时,就会和对应的教育系统中的要素形成联系,进而形成协同效应,对该系统的作用以及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学术界将其称之为协同教育。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晰。当这种自我意识与成长的环境、父母与老师的说教、同伴的认可等发生冲突时,学生就会开始感到不知所措。再加上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当中学生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去应对一些负能量的信息时,会加剧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惑。开展家校协同教育,能帮助父母运用多种正确的激励方式来与学生交流,进而提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效率和质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會各种资源配置中的高效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工具的新发展形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便捷,以及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对话的平等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人们培养和形成效率、包容、开放、创新等新时代观念。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施家校协同教育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所谓家校协同,其含义是家庭和学校这两大教育子系统作为学生最关键的社会化场所,虽独立运行,但内部会产生一定的关联。在关联作用发挥主要作用时就会形成协同效用,进而形成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这里的整体功能要高于家庭、学校这两个教育系统的功能之和,就是人们常说的1+1>2。家校协同教育的含义则是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期间,家长与学校在功能、结构等方面产生的内部关联,构建家校协同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家校功能的互补,进而产生教育合力。

家校协同教育的构建其实是为了探究这两个子系统运行的基本特征,寻找其中存在的内在作用,强化双方之间的信息互通,推动学校与家庭展开积极的合作,进而发挥协同作用,推动学生的平稳、健康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对象相同,都是学生,因此基于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协同活动;其二,信息在家校协同中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三,在家校协同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学校和家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是互帮互助的关系。

家校协同教育和当代学校制度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从本质上而言,当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侧重于学校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属于一种强调家校互动的机制,和传统教学制度不同,其综合考量了家庭教育的影响。而家校协同教育则属于当代学校制度的关键内容,除了可以确保家长对学校开展的教育具有监督权、参与权,还可以让家庭教育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整合家校的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目前,社会舆论以及家长的态度都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构建家校协同教育能让外部评价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家校协同教育的变革与实践

1.微信支持的协同教育平台

2015年3月5日上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可知,中学生在同家庭教育展开的互动,事实上是其同家庭展开彼此建构的活动。因而中学生在同学校教育展开的互动,同样是其同学校教育展开彼此影响与建构的活动。因此,把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教育综合起来,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的成长具有关键的意义。

“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科技、大数据等方面迅速兴起,公平化、智能化、互动性以及无偿性等特点,同样对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由形式至内容、由时间至场地形成相当深远的影响。现在,一般以网络平台作为基础的家校协同教育渠道涉及QQ、微信以及学校官网等。当中最关键的手机App——微信,拥有非常强的综合性能,其界面简约、操作易学,广受大众的喜爱。其功能集中反映在支付、社交等方面,在家校协同教育领域,该软件的社交功能拥有相当突出的表现,主要是反映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以及微信支付这三个方面。

教师属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执行者,应当全方位借助微信的群聊这一功能实施德育管理,重视学生身心成长,培育学生良好的品性。教师不仅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微信中利用公众号设置班级风采、情感互动等栏目,把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家长自主投稿来呈现孩子的风采等。科任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浏览微信群,针对学生们的疑惑给予及时的回应,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可挑选优秀教育信息资源,结合班级家长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图文或者短视频等不同形式推送,为家长与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料等。此外,微信的支付功能也为班费等项目的收支公开与透明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平台。

2.直播技术支持的家校协同班会课

笔者曾经观摩一节主题班会公开课,其中有一项“家庭绘画”活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班主任让学生描绘下自己理想中的家,让父母与孩子一起绘制一幅能够体现所有家庭成员状况的画。经过学生在讲台上的分享,使得家长了解自己及其他家庭成员在学生心里的形象。绘画是一种可以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父母看了孩子画的内容,也会产生与平时不一样的思考。哪怕有的学生只是用了一些简笔画来完成这次作品,他们的父母仍然能够理解孩子内心深处所拥有的不一样的情感世界,而孩子在观摩其他人分享与表达的过程中,也可以换个角度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与期望。

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课活动同样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德育管理方法,不但能够使学生认知各个层面的态度和意见,还能够促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班会课与家长协作实施协同教育,并非为了追求特殊形式或者是为了节省班主任的精力,而是要与家长协作构成教育合力。家长参与班会课活动,能够实现有针对性的协作德育管理活动,此过程实际上还是增强家长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比纯粹的家长学校或者让家长听讲座拥有更大的实效性。

然而事实上,由于多数家长工作繁忙,很多时候连一个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也无法亲自前来参加,更别说参与这种日常的主题班会课。对于这类困境,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直播技术的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不受场地与设备限制地观摩班会课,还可以让家长通过手机以弹幕的方式参与到班会课堂中。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搭建一个直播平台已经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而这种相对简单的直播方式既可以让家长避开来回学校浪费交通时间的问题,也可以让不能亲自到场,却很想参与的家长一起达到协同教育的目的。

3.“云分享”技术支持的亲子志愿者活动

家长是孩子生命中的启蒙老师,教育子女是家长的职责。家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掌握孩子发展的规律,认知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有别于成人,把握孩子全部独特的情感、言行以及思考方法,取得同孩子和谐相处的独特技巧与能力,变成孩子愿意亲近的人,同时可以对孩子的发展起到正面影响的人。因此,班主任引导孩子和家长共同参加志愿者活动,能够让在生理与心理意义层面的家长变成社会与教育意义层面的家长,这是家校协同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构成内容。

志愿者活动自身便是将关爱传送至社会不同领域的过程,让文明得以推广,此种关爱与文明由某个人传输给另一个人,最后汇总凝聚为强大的力量。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能够让家庭教育的内涵实现进一步的升华,并让过去家长对子女主要实行权威管教这种模式逐渐改变成将重视子女成长与指导教育作为主要方式。从过去单一的父母角色转变成知己、导师、朋友、挚友等诸多不同角色。父母和子女共同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孩子个性成长,可以推动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对家庭与社会而言均具有不可估计的作用。

如何将一些有意义的亲子志愿者活动在班会课等场合分享出来呢?“云分享”技术支持的云盘可以高效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可以建立一个班级公共云盘的账号,把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过程的照片和视频都上传到这个云盘里,并且制作成班级相册,同时可以邀请有能力的家长将其制作成精美的电子云相册。平日里孩子和家长都可以浏览云盘里班级大家庭各位分享出来的视频和照片,并一起聊聊心路历程。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分享”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照片和视频瞬间转存到自己的个人云账号中,免去了重复下载时间。这种做法对比家长在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里碎片化地分享的好处是有利于归纳和整理,且在班会课及毕业礼等场合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

4.“互联网+”时代的家访

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父母和班主任的交流形式日益简单便捷,很多班主任运用网络交流途径来取代家访。家访实际上是教育工作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伴随现代信息科技的持续推广与运用,家校交流日益被电话、短信、微信、QQ、校讯通等全新的电子化方式取代。家长与班主任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机会日益缩减,家访机会的减少,存在很多社会方面的因素。诸如,班主任自身的教学负担已经相当大,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在家访上;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家庭分布过于零散且偏远,为家访带来不便;城市生活比较封闭,导致班主任对家访有所顾忌;等等。不仅如此,大部分班主任普遍认为,学校开展家长会在一定意义上可彻底取代家访。

基于上述种种阐述,笔者认为,为了给学生提供合适的、个性化的教育,家访是不可缺少的。身为班主任,应当对学生有所认知,若要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便要对其成长环境有所认识。只有通过家访,班主任才能对每位学生拥有全方位的认知,进而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增强家校协同教育的成效。

5.“互联网+”时代的榜样

随着手机在学生这一群体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工具。在成人的生活中,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已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互联网+”时代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让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手机的“奴隶”。每位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沉迷手机,沉迷网络,但是,当家长用各种教育理论去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候,常常会忘记家长自己也不知不觉被手机中的社交软件“绑架”了。雖然成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家长作为一种榜样的力量,会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因此,班主任应该和家长进行本质上的沟通,任何教育更多应该通过家长树立榜样去影响和引导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爱阅读,家长自己要表率做一个喜爱读书的人。同理,希望孩子不沉迷手机,家长自己也应该适量有度地理性使用手机和网络。“互联网+”时代,手机和网络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产物,适可而止的使用,有助于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毫无节制的沉迷,则会让孩子无法静下心去学习。

此外,“互联网+”时代下经典阅读仍然十分重要,如今多数家长和学生都习惯通过“电子化”阅读来获取信息,越来越少的人通过纸质书籍或者报纸进行阅读。从培养一个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来说,在“互联网+”时代,纸质的经典阅读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树立一个喜欢阅读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养成深度阅读的思维逻辑,同时可以营造孩子记忆的路径和想象的“空间”。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说过,自己的成功秘诀是从小培养自己的气概,而这种气概来源于从儿童期就开始的中华经典读物的熏陶。

四、小结

家庭和学校均是学生发展的摇篮,会对学生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共同组成学生发展的环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方式受到冲击,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如果只停留在传统的面谈这一途径,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应该只是依靠苦口婆心的说教,还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对学生在校内掌握知识、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均起到重要作用。学生能否实现良好的身心发展,形成科学的道德理念,是由学校与家庭两方给学生带来的不同方面影响所决定的。只有全方位施展家校协同教育的长处,给学生构建积极的德育环境,才可以使学生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宗琮.短信软件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3(1):19-20.

[2]张克龙.主题班会课的生成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3):72-74.

[3]翁宗琮.从文化认同谈中学生德育的引导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9):52-53.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实践互联网+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