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凤波
【摘要】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展教学体制改革,“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实施,让语文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本文将结合农村初中生的特点,探讨如何在农村初中构建“少教多学”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17-02
俗话说:“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得多。”的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学生听,学生可能很快就忘记;教师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不住;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学生很快就能记住并理解了。这启发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教师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教”不是指教得少,而是指教得更好、更精、更加有效;“多学”也不是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更科学、更有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少教多学”,笔者结合学生特点,对“少教多学”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研究。下面笔者对如何构建“少教多学”的初中语文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农村初中生的实际为出发点
受教育设施、师资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后,语文对他们没有了新鲜感和吸引力,许多学生甚至对语文产生了厌倦的心理,课堂更是如一潭死水。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要实现“少教多学”,必须重新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为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笔者首先花一至两节课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他们对语文课的看法,了解他们的心声,通过具体的实例给他们讲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然后,抓住初中生好奇、好胜的特点,花一至两周的时间开展各种语文比赛活动,比如汉字识记比赛、成语接龙、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让这帮农村孩子大开眼界,让他们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重新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为“少教多学”在语文课堂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农村初中生多来自农村,说的都是方言,而语文课程标准又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祖国标准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笔者都从不与学生讲方言,而是坚持用普通话与学生对话。他们讲得不好,且往往带着地方口音,笔者从不会笑话他们,也不会马上纠正他们,而是假装听不清楚,然后要求他们再重复一遍,这时学生往往会放慢语速,准确地用普通话表述。在语文课堂上,笔者还大胆地把方言“请”进课堂,通过普通话与方言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更快、更好。这样做,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而且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交流中能“多学”,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得以快速提高,为实现语文课堂上的“少教”创造了条件。
二、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少教多学”的内涵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它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所以,悟出方法、形成能力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许多农村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农村初中生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少教多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笔者通过“少教多学”的语文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比如:训练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去查找资料,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进而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运用资料和掌握的一些方法、手段去尝试解决问题,学会与同学在竞争和合作中学习提高,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通过语文课,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一线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方向,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再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明确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自身成长。笔者在备课时,会首先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读透教材,再确定备课思路,做到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备课时精心准备,明确哪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不必讲,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在执教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古诗词“重在诵读、体会诗词抒发的情感”的课程要求,笔者特别要求学生要查找并听范读录音,做好朗读准备,以此让学生自己去多练多学诵读。而对于传统的字词教学,笔者不再强调,因为读准字音只需要学生课前预习时注意便能做到。课堂上则让学生示范朗读,相互纠正字音,然后笔者再指导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读出节奏和感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首诗所抒发的情感,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促使学生“多学”,课堂上再让学生展示,通过学生的介绍,笔者再引导他们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到“少教”。所以,在語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尽量放手,这样才能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四、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载体
“问题教学法”是实现“少教多学”的有效途径,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载体,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少教多学”。而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思维活动等,进而影响到“少教多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在设计问题时,笔者首先注意问题的深浅度,做到难度适中,因为问题过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于浅显,又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多学”的目的。其次,注意问题的启发性,以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最后,设计问题时,笔者会了解学生,根据农村初中生自尊心强而自信心不足的特点,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明确哪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而哪些问题学生还不能发现或不能解决,预先做好设计。
另外,现在农村初中生留守儿童很多,他们抗挫折能力比较低,教师一句否定的话都会让他们情绪低落乃至失去信心。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偏离主题,对此笔者没有全部否定,更没有讽刺挖苦,而是积极发现学生回答的合理成分、闪光之处,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并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现自己、张扬个性。
在《过零丁洋》的授课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五个问题。课堂上首先展示前四个问题: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3.颈联两个“惶恐”和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尾联表明了詩人怎样的气节?学生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并非轻而易举,需要课前查阅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以及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最后把第五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留给学生,这样学生课后自然会积极、主动去“多学”了。笔者以这五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载体,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了拓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五、以课堂教学中的竞争为催化剂
竞争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课堂竞争为催化剂,大胆地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培养其主体意识,使其发展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实现“双赢”。
笔者在执教《过零丁洋》这首诗时,课前先提出四个要求:1.查找诗人“文天祥”简介。2.查找写作背景。3.查找并听范读录音,做好朗读准备。4.结合课本注释,说出诗文的大意。然后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争,小组内部成员也进行竞争,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比一比哪组完成得更快、更好,哪名同学诵读得好,哪名同学能更快更准地背诵,哪名同学对诗歌的理解更透彻,哪组产生的优秀者最多,课堂上评出本节课的最佳表现者,并加以奖励;而学生回答问题则采用轮答或抢答的方式,以此营造激烈的竞争气氛。为胜过对方,学生个人或小组采取积极的行动,课前围绕老师的要求进行了大量、深入的预习,学生对《过零丁洋》的诵读目标便能很好地达成,对诗歌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样的竞争活动,人人参与,兴趣盎然,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开发了潜能,从而提高了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激发学生去“多学”,从而达到“少教”。
对于“少教多学”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老师的钻研旨在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方向;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老师日常生活的拓展,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老师在疑难处的引导,能把学生推向思维的高潮;老师学法上的指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总之,我们努力通过“少教多学”的策略研究和实践,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