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视角下的习作教学探究

2023-06-12 01:40梁孟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激励机制有效策略

梁孟丽

内容摘要:小学习作教学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主战场,小学阶段是语言与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最大化发挥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关键一环。在激励机制视角下习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习作自主性、情感性与持续性的发展。当前,习作教学还存在习作教学中个性的缺失、习作教学中评价的量化倾向、习作教学中指导科学性的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激励机制视角下小学习作教学应当重视习作评语的激励效果、发挥习作展示的示范作用、正视习作满分的促进功效并注重习作投稿的鼓舞作用。

关键词:激励机制 习作教学 有效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写作能力是个体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符合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个人情感、传递知识信息的复杂脑力活动[2]。而小学阶段是学生不断感知事物,形成自我话语体系的关键阶段。如何提升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其的写作素养是习作教学的核心要义。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缺乏指导、只关注结果、缺乏讲评等[3]。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小学生的习作素养,实现育人目标,本研究将从激励机制视角对小学习作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明确习作教学的有效提升路径。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一词在国内很早就开始使用了,“激”包括激发、刺激、激将、促进等意思;“励”包括鼓励、勉励、奖励等意思。总之,在中国,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多解释为激发、鼓勵之意。英文motivate一词来自于拉丁语,有两种含义:一是诱导、驱使之意;二是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关于“激励”一词,词典的解释都比较简略。《辞源》的解释是“激发鼓励”。《辞海》的解释是“激发使振作”。《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激发鼓励”。

教育激励机制,是指教育组织系统中,师生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且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4]。因此,激励机制是指在激励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些因素,包括运用的时间、频率、程度等。因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并注意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习作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激励作为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这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运用激励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抓住激励的原则就能更好的灵活运用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去,发挥它的作用和效能。为充分发挥教育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使用激励机制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5]。第一,目的性原则。设定合适的目标是激励机制的关键环节,教育者要以及与学生间的交流对话,构建合理且科学的目标,以确保习作目标的适切性与可操作性。只有宏观把控小学生的目标期望值,才能实现真正的激励目的,将小学生的习作理念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第二,公平性原则。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强调,“人师范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6]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及时沟通对话,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激励机制中坚持教育的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第三,适度性原则。中庸之道,追求的便是凡事适度可而止。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更是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较为敏感。教师在采用激励方式时要注重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坚持适度性原则,既要保证学生因激励而不段提升自我,也要避免激励方式的失度。

二.激励机制视角下习作教学的意义

1.目的性激励发挥学生习作的自主性

激励机制的目的性原则表明,激励的目的性造就了主体的内生动力。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励小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发挥习作的自主性,化被动为主动。已有相关研究证实,目标定向对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适宜的短期与长期目标能够不断激励小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写作,将写作视为自己必须所完成的“规划目标”。小学阶段是个性特征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目标并不断实现目标关怀个体未来更高层次学习的发展。明晰的习作目标,能够促进学生规划自己的写作思路与蓝图,并激励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我要写”的理想目标。

2.公平性激励促进学生习作的情感性

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原则能够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进而催生习作过程中的情感性。激励机制强调,教育激励需确保公平性,并非一定的绝对公平,但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力保相对公平。公平的习作教学课堂能够保证小学生的愉快情感体验。已有研究表明,积极学业情绪能够消除小学生的学业拖延,进而激发学习动机[8]。具体而言,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使个体身心处于绝佳状态,进而提升活动效率。在习作教学中,公平性激励能够促进小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情感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3.适度性激励保证学生习作的持续性

适度性激励在习作教学的激励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渴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叶圣陶先生曾对于习作批改提出:“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但只有教育激励在习作教学中要找到适度的平衡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才能最优化地发挥其激励性价值。在习作教学中,适度的激励能够不断促进学生保持不断进步的持续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增强小学生进一步习作的兴趣,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建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同时,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激发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的发展性。

三.激励机制视角下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习作作为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是多数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语文教师为习作教学难教而犯愁,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一听习作就头疼,家长对此更是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应该与教师对习作目标设计不准确,没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有效训练,以及长期单一的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的评价标准和落入俗套的评价不无关系。只要我们翻阅学生的习作本,诸如“内容不具体”“语言不通顺”“书写不工整”等“假”“大”“空”“旧”“浅”的评语比比皆是。教师们“呕心沥血”的评语让学生们摸不着头脑,严重挫伤了学生们习作的积极性。而传统的习作讲评课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除了部分“优秀者”的习作成为范文在班上进行范读让老师加以表扬以外,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默不出声,唯恐自己成为“反面典范”,惨遭老师斥责。在这种不良心态的作用下,学生对习作自然是又怕又愁。

小学阶段的习作根本目的是激发、增强小学生进一步习作的兴趣,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如何让习作成为学生的一大“乐事”,让习作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驰骋的乐园?实践证明,习作中的激励机制的运用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实现学生把“要我写”变为了“我要写”,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然而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习作教学中个性的缺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适合学生习作的具体目标,在习作评价中也应避免对所有的学生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然而,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的训练,一味的对习作目标进行讲解,没有按照本班学生具体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置具体的适合学生的习作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在傳统的习作评价中,教师针对优秀的习作从不吝啬自己的评语,而对于中下的学生评语就会千篇一律,例如:“习作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字迹不工整”等统一评价。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学生会慢慢失去看教师评语的兴趣,也会对教师宽泛的评语不理解,从而学生会对习作失去兴趣,每次就会把习作作为任务完成而没有任何的教学效果。教师无视学生特点,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班级所有同学的习作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去对待,结果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会造成“好的会更好,差的会更差”的两极分化的局面,这样更不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保持,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这种评价方式自然也会对习作课产生厌烦的情绪,习作自然就变得难写,对于教师来说习作自然也就变得难教。

2.习作教学中评价的量化倾向

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可以被简单地总结为一个数量,即成绩。尤其在习作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师以分数定调,只关注学生最后上交的成品,按照具体的习作评分标准对小学生的习作进行分数或等级的评定,在平时的习作练笔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隐性的习作准备阶段,只是一味的关注分数或者等级,学生面对手中的习作本也只是关注教师打的分数或等级,对于教师“辛苦的”眉批和总批总是无暇顾及,这种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习作的好与坏,这种静态的,单一的习作评价方式往往是高效低能,教师也就落得劳而无功。教师如果一味的关注学生的分数,习作跑题就直接划入不及格的习作类型,而没有细读学生习作,细细品味学生习作所表达的情感,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和学生沟通而是一味的斥责,这样的教学也会使学生慢慢失去对习作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3.习作教学中指导科学性的匮乏

在习作过程中,不可否认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有利于推动学生更爱习作。在一节教学目标明确,短期能收到成果的习作课上,教师应该提高激励频率,但是有的老师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习作评价过于流于形式,指导针对性不强,且缺乏科学性。教师在运用中忽视了激励量的大小,没有恰当的掌握激励程度,从而影响了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笔者在实习期间去听了一节“习作课”,发现了在习作课堂上存在“非常好”的现象,学生站起来发言,教师就会说“非常好”,这样的“非常好”只是在一味的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调动了课堂氛围,但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具体的针对每位同学回答问题情况的评价,这样的“超量激励”会使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赞赏毫不费力,失去了学生自主思考、发挥潜力的能力;这样的习作课堂评价教师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厌烦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提问。所以,在课堂上恰当的把握激励的量,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超出了限度毫无作用可言,可谓“过犹不及”。

四.激励机制视角下的习作教学策略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是学生的激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地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赏识,是学生写作的近景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所以激励机制就是要满足学生想要得到赏识的需要,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以此达到提高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1.重视习作评语的激励效果

首先,运用肯定性评价给习作下评定。学生写完一篇习作之后总是想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教师若想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就要发挥好激励机制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真正的提高。写评语是习作评价的重要环节,为保护孩子的习作热情,教师应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运用肯定性的评语对习作下评定。正如古人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其次,巧用激励赞美激发习作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用激励赞美,激发学生的精神能量,提高习作兴趣。教师要相信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辛苦的劳动成果,要赏识他们的习作,虽然有的习作不尽如人意,但你细细品味在每一篇文章中都会有闪光之处,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评语,给学生写下有针对性的有启发的评语。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激励性语言总是能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给学生树立自信心。最后,二次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教师在习作评价中应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改变过去一次性评定的方法,以分数定调的定量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习作准备以及修改过程,让学生在获得一次评定之后通过几次的修改取得进步,教师还应注意多元评价的方式,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随机交换习作,拟定批改标准,还可以在习作本上加“自己的话”“同学的话”“家长的话”等,让学生在多元评价的方式下赢得更多的激励和建议。为培养学生养成主动修改的意识和养成修改的习惯,教师在班级里推出了二次批改制度。对于认真修改习作、修改得当、态度认真的学生习作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对于敷衍了事甚至不修改的同学予以减分的处理,还有适当的“惩罚”制度。

2.发挥习作展示的示范作用

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方法有很多,最佳的方法还是通过习作展示,因为习作展示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受到高度肯定,增强了学生习作信心,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使班级里的同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首先,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在班级文化墙中设置“妙笔生花”“优秀小作家”的版块。在每一次习作完成之后评选“优秀小作家”并把每个单元写的优秀习作复印下来把它们粘到“妙笔生花”供大家自行查看,这样既是对优秀习作的表扬还可以促进其他同学向优秀习作学习、看齐;教师在班级阅读课上举办习作配乐诗朗诵、优秀习作赏评会、习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活动,丰富阅读课的形式,在赏析中积累,这样可以激励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本班同学的习作水平。实践证明,教师指导学生传阅文章,相互交流,可以扩大学生习作的读者群,让小作者体验到成就感。其次,学校每月会举行优秀习作的展览,教师可以将班级里写的优秀的习作向学校推荐,学校采纳之后会在学校习作公告栏进行展览并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对这些优秀习作的小作家进行精神奖励,学校会通过发奖状、证书、荣誉称号等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得到表扬的学生会获得更加强烈的自我肯定并为其他学生做出榜样,激励其他同学向他看齐进而超越他。最后,班级内设有微信群,这些优秀的习作也会随时随地发到微信群供家长传阅,这样家长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3.正视习作满分的促进功效

在习作过程中,我们不要吝啬分数,对于优秀的习作,教师应该在他的习作上批上鲜红的满分,这样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保持了对习作的热情。教师对于这些满分的习作还设立了相应的奖项以促进他们更好的阅读,更好的展开习作。

在实习班级,有一位同学的习作练笔《我的母亲》令老师印象深刻,这篇习作表达细腻自然,情感真挚。在习作中,开篇写“有人说,母亲是闪闪发光的太阳;有人说,母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人说,母亲是可以遮风挡雨的大树……我说,母亲是灯塔,她是照亮我未来人生路的指明灯。”运用一组排比就母亲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先声夺人。在习作内容中,以一件件生活的小事写“我”和母亲的点点滴滴,勾画了一幅幅和谐的家庭生活画面。在习作结尾处,她这样叙述:“我曾幻想着母亲离开我之后的种种情节,我怕,怕母亲离开后的孤独;怕母亲离开后的心伤;怕母亲离开后心里的空洞,怕……”结尾处感情细腻,情感真挚。这篇习作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语,但是处处都表现出她对母亲的感激、敬仰之情。习作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读来引发情感共鸣。读完这篇习作,老师给了她满分,并把她的习作在班内进行朗读并且给予了一张“我是优秀小作家”的奖状,以此来激发同学们习作的热情并向她学习,这样也能让该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重视阅读积累提高自己习作的水平。

4.注重习作投稿的鼓舞作用

当学生的习作到达一定的层次,满足一定的要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投稿,学生也可以自主进行投稿。作品可以向学校校刊、学校广播台进行投稿,还可以适时参加一些征文比赛,学生将参加征文比赛的作品交由教师进行指导,修改,这样可以提高同学们习作的积极性,如果获奖之后心里上将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教师还应将好的优秀习作向有关报刊进行推荐进而发表,这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取得这些成功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在班级给予表扬、奖励,并向家长进行报喜,以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兴趣。同学们还可以将自己平常的习作发表到博客上去,博客会评出优秀博客数量还会有相应的奖状奖励。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樣教师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赏识学生并适时肯定鼓励学生。但是目前的小学习作教学在运用激励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害怕习作,教师评价单一等现状,如何更好地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激励机制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重要尝试,如何发挥激励的应然价值,避免现实的困境是未来深入探究习作教学路径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EB/OL].(2011-12-28)[2022-04-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112/t20 111228_167340.html.

[2]姚林群.中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要素、水平及指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3(03):69-75.

[3]李琳.小学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8):58-60.

[4]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J].教育评论,2001(05):9-12.

[5]娄立志,靳艳艳.试析教育激励机制的扭曲——从“绿领巾”和“红校服”谈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2):21-24.

[6]亚当斯的公平理论[EB/OL].[2022-04-05].https://wiki.mbalib.com/wiki/%E5%85%AC%E5%B9%B3%E7%90%86%E8%AE%BA#.E5.8F.82.E8.80.83.E6.96.87.E7.8C.AE.

[7]雷雳,汪玲,Tanja CULJAK.目标定向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1(04):349-353.

[8]常若松,马锦飞,张娜.小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2013(04):82-85.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激励机制有效策略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