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燕
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手工制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手工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过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手工作品单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材料有限、缺乏创意性、教学没有创新、学生对折纸不感兴趣等。鉴于此,美术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遵守新课标理念,从多个角度来开展教学。文章主要探讨了折纸教学在小学美术手工制作中的意义,分析现行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存在的问题,分享折纸教学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小学美术;折纸教学;手工制作
现阶段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设手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折纸并不是一张普通的纸,手工课也不是一节普通的课程,而是一次对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考查培养的机会。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了解折纸教学对学生成长、能力启发的重要性,发现自己当前手工制作教学的问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折纸兴趣,改变“折纸”在学生心目中单一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手工制作中折纸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中开展折纸教学的意义重大。其一,對学生来说,开展折纸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实际操作力、观察力。6-12岁的学生善于观察和研究物体的形状,喜欢探索形状的变化。教师用几张纸进行折叠,学生的脑海里会蹦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一张纸或多张纸经过对折会发生什么?并对形态进行全面的研究,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在实际折纸过程中,会沿着折痕一遍又一遍地折,这样是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学生掌握折纸技术后,灵感也随之被激发,会去尝试新的作品,这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二,对教师来说,开展折纸教学能够提升手工课的效率和质量,也能为教学积累经验。总而言之,折纸教学对学生的意义重大,所以,教师要深入地创新教学。
二、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存在的问题
(一)手工材料缺少
现阶段,手工制作课不被重视,导致美术教师教学准备不足,手工材料缺少。甚至有的教师会因手工材料不足而放弃手工课,直接在课上向学生传授枯燥单一的理论知识,严重忽略了课程整体教学,导致学生很难认识到手工制作课的意义。但6-12岁的小学生正值爱玩的阶段,对学生来说手工课也是一种娱乐项目,加之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讲课不精彩从而导致学生走神,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开展好折纸教学。
(二)缺乏创新性
以应试为目的的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对美术、手工的需求,尤其是小学生,现在的学生接触到了很多社会上新鲜的事物,对美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如何制作手工,而不是带领学生去做手工,空洞乏味地讲授渐渐地会让教学失去创新价值。
(三)手工作品单一
如今的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堂上由于缺少手工材料、教师启发力度不大,导致学生的手工作品单一,出现“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学生的手工作品灵感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指导或教材里的内容,大部分的学生只会模仿课本里的范作制作手工,从而导致手工作品大同小异。加之,小学生会将教师当成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上比较依赖教师,总希望教师帮助自己去学习,或直接将手工成品放在自己面前,而且还会认为教师教的就是对的,教师这样做学生也这样做。这几个现象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因缺少材料,学生的灵感没有机会施展,教师没有创新教学的机会,制作出来的手工作品就非常单一,也使手工制作动手操作性难以体现。
三、小学美术手工制作中折纸教学的应用对策
(一)引导学生,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折纸是一项变化万千的手工制作活动,颜色各异的纸张经过巧妙的折叠,能够组合成形态各异的物品。由于折纸的过程充满了创造力与想象力,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就要避免限制学生的主观意识,要让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在手脑并用中获得快乐的手工制作体验,从而促进其美术素养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设置观察环节,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提前对手工制作做出规划。在此环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到课堂上,或是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做出演示,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素材,从而确定手工制作的内容。
例如,在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纸品乐陶陶》一课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事物,与学生一同思考如何用折纸的方式复现各类生活物品。《纸品乐陶陶》一课鼓励学生使用“纸条”进行美术创作,将不同颜色纸条拼成各种图案,在此过程中,纸条的大小、长短都不一样,学生甚至可以将纸条揉成纸团,或者编成纸绳。由于纸条拼画与折纸存在一定差异,美术教师在融入折纸教学时,可以从相同主题但不同形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折纸的方式模仿纸条拼花。在该课的教学中,折纸拼画得到的美术作品与生活存在较大联系,包括各类水果、花朵、花瓶等。于是,在正式开始折纸手工制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观察折纸拼画的内容,一边观察电子白板上的实物照片,从中抓取生活素材的特征,如花瓶的角都位于什么位置等。通过观察的方式,学生对即将到来的折纸操作产生了足够的认识,尝试着设想折纸的步骤,了解“纸”在美术作品中不同存在形式,能够为后续的折纸操作积累灵感与经验。
(二)循循善诱,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学生虽然有着各式各样的奇妙灵感,但受限于折纸经验与技能,很难将心中的设想付诸实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术教师需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辅助学生提高折纸练习的质量,使其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增强操作能力,并且对折纸的原理与技巧产生足够认识,如此才能使其在手工制作中不断取得进步。因此,美术教师在安排折纸类的手工活动时,要对班级学生的折纸水平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难度适宜、内容有趣的折纸主题,并在耐心的教导中帮助学生积累折纸经验。
例如,在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蹦蹦跳跳》一课的教学中,该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纸弹簧的基本折叠和制作方法。纸弹簧是折纸最基础的操作,并且也是一个经典的折纸主题,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向学生传授折纸技巧。此时,为了避免喧宾夺主,折纸类的手工制作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分发彩纸作为折纸的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弹簧”的想象选择喜欢的颜色,并在折出一个弹簧后,使用蜡笔在弹簧上绘制喜欢的图样。这样一来,折纸环节做出的纸弹簧就成为后续开展弹簧游戏做了准备。在折纸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折纸弹簧的技巧,如要先上下对折后左右对折,最后沿着左右折痕继续对折,折纸的顺序要记好等。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教师将折纸技巧与日常的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不断积累折纸的经验。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折纸是一项十分考验手部“功力”的活动,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折纸技能的最主要方式,因而实践的作用不言而喻。折纸作为小学阶段最常见的手工制作活动之一,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由于该项手工活动所用的素材十分简单,不论是生活中还是课堂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折纸实践。因此,在开展折纸活动的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合理安排实践的时间,将不起眼的碎片时间利用好,让折纸成为陪伴学生成长的精彩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设计出精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集中地参与折纸实践,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折纸的意识,使其乐于参与折纸。
例如,在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纸魔方》一课的教学中,原本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用剪刀、胶水、卡纸之类的材料搭建(拼装)成魔方的方法和技巧。经过该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形成基础的空间概念和立体造型感受力,更好地把控手工制作中的“空间”设计。于是,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课的主体,折“纸魔方”的实践活动,以折纸为活动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空间概念,设计并完成“纸魔方”的制作。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使用折纸的形式完成各项魔方的制作,如有的学生折出了五边形的“纸魔方”,有的学生折出了不规则形的“纸魔方”还有的学生用彩笔、蜡笔、胶水或卡纸在“纸魔方”上进行装饰。通过折纸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不同样式的魔方,将之摆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一来,在该折纸活动中,学生一次性接触了多种物品的折纸操作,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与此同时,折纸实践活动的主题与教材的内容也有所呼应,学生能够体验到更多乐趣。当集中的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折纸活动,自主地选择折纸主题,也能够促进其折纸思维的发展与折纸能力的提升。
(四)游戏教学,提高折纸教学的趣味
对小学生来说,游戏一直是其心目中吸引力最强的活动形式,新时期教育将游戏纳入教学中,倡导教师以教学游戏开展游戏化教学,将精彩的游戏流程与原本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目的。目前,在小学教育阶段,游戏化教学法的应用取得了许多成绩,越来越多教师认可了该种教学方法。考虑到美术原本就是一门学习形式多样的课程,与游戏教学法存在许多契合之处,美术教师在开展折纸教学时应积极融入游戏要素,利用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改进手工制作的练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折纸教学的趣味性,美术教师可以将折纸练习与游戏结合起来,呈现更加精彩的手工制作活动。
例如,在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折纸动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主题组织学生练习折纸,折出形态、外观各异的小动物,并开展“动物快跑”的游戏,能够有效提高折纸教学的趣味性。在折纸教学中,教师先按照教材提供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动物传说或童话故事,让学生受到传说的吸引,讲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挑选折纸素材,自主完成动物的折纸任务,得到一个个可爱或奇怪的小动物。当学生完成折纸后,“动物快跑”游戏正式开始,学生要使用自己折出的小动物,在跑道上跨越各种障碍,最快抵达终点的学生获得胜利。在此过程中,受“动物快跑”游戏的激励,学生在折纸时将根据游戏规则调整动物的外观,如设计更好跨过障碍的姿势等。
(五)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集体和环保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取长补短的有效方式,小学生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独立应对学习任务,于是教师就要组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意见、灵感的交换中解决难题。在折纸教学中,同样存在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这时如果能调动小组的力量,就能使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星光灿烂》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也是“纸艺”的一种,教师便可以将原本的教学内容与拓展性的折纸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布置难度相对较高的手工制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折纸是“纸艺”的一种,是将纸张折叠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而“星光灿烂”则是对折纸成果进行二次加工,使之拼凑出精美的画面内容。于是,在小组合作中,不同成员可以负责画面不同板块的内容,最终所有学生合力完成整幅画,展现了合作的力量。随后,教师根据画面内容,教导学生晴朗的天空来之不易,要求学生利用好折纸的边角料,培养其环保意识。这样一来,在合作引导下的折纸活动中,学生不僅积累了折纸经验,也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
目前美术教师的折纸教学方法较死板、学生作品单一,在教学折纸时会出现材料缺少、创意缺乏的现象。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慢慢地引导学生,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折纸过程中,要循循善诱,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积极组织学生折纸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后,还要重视合作与交流,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拉近生生、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和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肖琼. 小学美术手工制作中折纸教学的应用研究[J]. 中华手工,2021(1):27-28.
[2]孙海泳. 浅谈折纸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 新教师,2019(10):67-68.
[3]张颖霞. 手工制作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实践分析——以三角插折纸为例[J]. 今天,2020(8):25.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