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崇芳 潘敬贞
[摘 要] 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的核心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对数学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求解的关键是恰当选择变量转化问题. 求解此类问题主要考查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考查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文章以2022年全国甲卷理数第16题和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第18题为例,从不同视角,选择不同变量,对问题进行变形,谈如何恰当选择变量方能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关键词] 解三角形;最值问题;选择变量;优化解题过程;解题效率
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必备知识层面来看,此类问题突出考查正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公式、三角函数性质、基本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从关键能力层面来看,综合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同时又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三角形中最值问题的求解思路较多,其本质可以追溯到函数思想,即选择合适的变量,构建目标函数,将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 本文以2022年全国甲卷理数第16题和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第18题为例,谈如何恰当选择变量方能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仅供参考.
试题1 (2022年全国甲卷理数第16题)已知△ABC中,点D在边BC上,∠ADB=120°,AD=2,CD=2BD,当取得最小值时,BD=______.
这是一道“爪”形三角形的最值问题,“爪”形三角形元素比较多,但元素间也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该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作为填空题的压轴题是非常合适的,试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信度.
思路1 直接选择所求的BD的长为变量构建方程.
如图1所示,设BD=x(x>0),则CD=2x. 在△ADB中,BD=x,AD=2,∠ADB=120°,由余弦定理可得AB2=AD2+BD2-2BD·AD·cos∠ADB,即AB2=x2+4+2x. 同理,在△AD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AC2=4x2+4-4x. 所以===4-12.
因为x+1+≥2,当且仅当x+1=,即x=-1>0时等号成立,所以=4-12≥4-2,当且仅当x=-1时等号成立.
綜上所述,当取得最小值时,BD=-1.
评注 思路1直接选择所求的BD的长为变量(设BD=x)构建方程,在△ADB和△ADC中利用余弦定理,用x分别表示AB2和AC2,构建目标函数,求其最小值. 思路1的求解思路清晰,过程简洁,是学生容易想到的思路,也是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
思路2 构建直角三角形,选择直角边为变量.
如图2所示,过A点作BC的垂线,垂足为O.
在Rt△AOD中,AD=2,∠ADO=60°,则OA=,OD=1. 设OB=x(x>1),则BD=x-1,CD=2(x-1)>OD=1,OC=2x-3
x>
.
在Rt△AOB中,AB2=OB2+OA2=x2+3;同理,在Rt△AOC中,AC2=OC2+OA2=(2x-3)2+3=4x2-12x+12.所以==4-12≥4-2,当且仅当x=(x>)时等号成立.
综上所述,当取得最小值时,BD=-1.
评注 思路2通过作辅助线构建Rt△AOD,Rt△AOB,Rt△AOC,并以直角边OB的长为变量(设OB=x),在Rt△AOB和Rt△AOC中利用勾股定理,用x分别表示AB2和AC2,构建目标函数,求其最小值. 思路2更加巧妙,过程更加简洁,效率更高. 但作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是关键,由于种种原因,学生难以想到.
思路3 选择角为变量.
如图3所示,在△ADB中,由正弦定理得=,且∠ADB=. 所以BD====-1;同理,CD====+1.
由CD=2BD得=-=. 两边平方后可得=
2,即==-1,所以=.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4-2·sin2B. 因为B∈
0,
,所以2B∈
0,
,sin2B∈(0,1],所以==4-2·sin2B≥4-2,当且仅当2B=,即B=时等号成立,此时BD=-1=-1.
综上所述,当取得最小值时,BD=-1.
评注 在△ADB和△ADC中,先利用正弦定理,用∠B和∠C分别表示BD和CD,再用CD=2BD,转化为∠B与∠C之间的关系,即将多变量转化为单变量,然后在△ABC中用正弦定理构建目标函数,此函数是关于∠B的三角函数,最后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的最小值.
想把边之比转化为三角函数求最值,这种想法很自然,但求解过程显然复杂很多,需要更多的时间,耗费更多的精力,某种程度上来说,解题效率更低,在考场上该思路不是最佳选择.
试题2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第18题)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1)略;(2)求的最小值.
这道试题以三角方程为条件,告知两个角的等量关系,求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之比. 该题有较高的综合性,在变形条件的过程中需要两倍角公式、降幂公式、和角公式、诱导公式等多个基本知识.转化问题的灵活性较强,思路也较多,但每一个视角每一种思路都不容易,都需要较高的素养水平.
先将题目条件变形如下:因为=,所以=,即cosBcosA=sinB+sinA·sinB,所以cosBcosA-sinAsinB=sinB,即cos(A+B)=sinB. 因为A+B=π-C,所以cos(A+B)=cos(π-C)=-cosC,所以-cosC=sinB(※).
思路1 选择∠B为变量.
在△ABC中,先利用正弦定理将边的问题转化为角的问题,此时目标函数有多个变量,然后借助内角和公式以及(※)式将多变量转化为单变量,构建目标函数,最后用基本不等式求的最小值.
在△ABC中,因为-cosC=sinB>0,所以cosC<0,所以C∈
,π
,A,B∈
0,
,所以sinC=cosB.
因为A+B+C=π,所以sinA=sin(B+C)=sinBcosC+sinCcosB=-sin2B+cos2B=2cos2B-1.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所以=4cos2B+-5≥4-5,当且仅当cos2B=
0<B<
时等号成立.
综上所述,的最小值为4-5.
评注 此思路是当年高考不少考生都能想到的求解思路,但由于需要调用的知识较多,推理过程也比较繁杂,很多考生没有完整解答.
思路2 选择∠CDA为变量.
注意到C=B+,所以过点C作CD⊥AC,垂足为C,交AB于点D,则∠CDA=-A=2B=2C-π,因此可以选择∠CDA为变量,构建目标函数,求的最小值.
如图4所示,令∠CDA=θ,A=-θ,B=,C=+,则sin2A=cos2θ,sin2B=, sin2C=cos2=.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2(cosθ+1)+-5≥4-5,当且仅当cosθ=-1
0<θ<
时等号成立.
綜上所述,的最小值为4-5.
评注 思路2的求解过程比思路1简洁很多,解题效率有所提高,但发现C=B+是关键.
思路3 以边长的比值为自变量.
利用余弦定理将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后消元,将目标函数转化为两个变量的齐次式,然后换元转化为一元函数,用基本不等式求的最小值.
由-cosC=sinB,cosB=sinC,A+B+C=π,得cosA=-cos(B+C)= -cosBcosC+sinBsinC=-2cosBcosC.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2··,化简得a2=. 所以==+
=
-1
·+
.
令t=∈(0,1),则=(t2-1)
+t2==2(t2+1)+-5≥4-5,当且仅当t=-1∈(0,1)时等号成立.
综上所述,的最小值为4-5.
评注 将角化边的想法是自然的,但本题将角化边却不容易,求解过程中繁杂的运算推理在考场上解题效率不高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思路4 选择CD为变量.
注意到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边”在变化过程中得到的三角形是相似的,又目标函数是齐次式,故不妨设AB=1,选择CD为变量,利用余弦定理构建目标函数.
不妨假设AB=1,CD=t∈(0,1),因为C=B+,所以∠DCB=∠B,DB=t.
在Rt△ACD中,AD=AB-BD=AB-CD=1-t;AC2=AD2-CD2=(1-t)2-t2=1-2t,即b2=1-2t.
在△CDA和△CDB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os∠CDA+cos∠CDB=0,即+=0,即+=0,化简得a2=BC2=. 所以=+1-2t=4(1-t)+-5≥4-5,当且仅当t=1-∈(0,1)时等号成立.
综上所述,的最小值为4-5.
评注 思路4的求解过程清晰,相对来说最简洁,效率最高,但由C=B+得∠DCB=∠B,从而得到CD=DB是该思路的关键.
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或取值范围问题的综合性较强,求解方法也灵活多样,学生处理问题时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最优解法,有时会走一定的弯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核心思想方法设计微专题,开展深度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掌握核心思想方法,并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合适变量,走出解题困境,提高解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