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运 宋晓珂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3.01.19
摘要: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思政课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思政课的良好生态。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是本体圈层,加强顶层设计是基础圈层,营造良好氛围是条件圈层,提升服务水平是保障圈层。在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生态的过程中,要树立“大思政课”的系统观念,坚持“跳出课堂看教学”的辩证思维,贯彻“围绕教学抓落实”的战略举措,切实解决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落实中央要求不力、课堂监管流于形式、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不畅、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其他课堂不能与思政课堂形成合力等问题。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生态系统;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23)01-0138-07收稿日期:2022-04-0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教师选配和培养相对薄弱、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思政课建设合力尚未形成等诸多短板,须需在构建高校思政课的良好生态中有效解决。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生态,旨在通过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刚性管理、教学服务、氛围营造等环节的有效建构,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创设良好氛围,汇聚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强大合力。
一、课堂教学:高校思政课生态系统的本体圈层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77页。,必须“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无论放在“大思政课”的哪个圈层,课堂教学管理都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本体部分,是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生态的生命线。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推动课堂教学创新是关键环节,健全听课督导制度是必要手段,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是基本要求。
1.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
推動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要毫不动摇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首先,推动理念创新,突出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教学理念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思政课教学本质、内涵、过程、效果等的理解和认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要对教师课堂教学“前”理念进行解构、重塑和优化。其中,课堂教学的主体间性、思政课堂的阵地意识、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向、教育效果的多维考察等,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亟须树立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其次,推进内容创新,坚持思政课程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9页。。高校思政课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课堂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容选择和课堂教学中强化政治引导、价值塑造和辩证思维,“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最后,推进方法创新,构建立体融合的教学模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易位教学”等方式,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新动能”。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将知识点寓于故事中,着力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叙事性和感染力;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新媒体、云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体验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
2.健全高校思政课听课督导制度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健全听课指导制度,建立校、省、部三级听课制度”《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了统一标准》,《光明日报》,2018年4月27日。,为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督导制度提供了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一是建立联动教学督导领导体制,确保责任到位。思政课教学督导是高校整体教学督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参与、学院落实的“大体制”。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要统筹安排校级督导计划,校领导应坚持带头、定期听课,校纪委要按照意识形态责任制要求对教学督导进行监督,教务处要按照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提供教学督导和学生评课的配套政策;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建立独立运行的教学督导机构,细化各级教学督导小组的听课任务,为每位思政课教师建立教学督导档案。二是建立科学分级督导指标体系,确保落实到位。通过上下联动的思政课教学督导体制,以上率下压实教学督导责任,层层传导教学改革创新压力,形成由校领导和教指委成员、学校教学督导组、学院教学督导组三部分构成的综合督导指标体系。根据同质同向的督导目标,校领导和教指委成员侧重督导意识形态责任落实和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学校教学督导组主要督导教师行为、课堂纪律、教学技巧等,学院教学督导组主要督导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教学设计、内容框架、课堂管理等。三是建立灵活督导结果评价机制,确保整改到位。建立灵活的督导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的必要措施。学院教学督导机构要认真分析各个层面的督导结果,实事求是地设置不同督导指标权重,把随堂听课结果、教学整改意见和期末学生评教结果相结合,及时进行点对点反馈,推动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3.加强高校思政课课堂刚性管理
“课堂教学纪律指规范和控制课堂行为的规则。”马福运:《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论》,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91页。近几年来,虽然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日益端正,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错误认识并未得到根本改观,需要通过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对课堂主体行为作出明确要求。其一,严格教师的课堂讲授规范,把牢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師“政治要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要明确课堂讲授规范,强化“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要求,让思政课教师“科学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杜绝违反宪法法律基本原则、违反师德师风规定要求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袁银传,谭庆华:《论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其二,加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秩序。维护思政课堂教学的良好秩序,首先应该强化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一责任,加强课堂考勤、秩序维护等基础管理,优化教学组织、学生评估等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氛围、互动交流等深层管理,增强课堂约束力和吸引力。学校也要强化管理责任,为强化课堂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其三,严肃师生的教学互动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情绪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创思维,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教学互动中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确保严肃性和规范性,决不能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把思政课教学创新引向娱乐化、庸俗化、空洞化、碎片化。坚持教学方法创新和师生双向互动,必须把握好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度”,区分开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
二、顶层设计:高校思政课生态系统的基础圈层
“把思政课放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08月15日。,就应该把“大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通过顶层设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整体规划改革创新、着力提高队伍素质,从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创设适宜土壤。
1.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要把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各个环节。其一,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政治领导,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的政治导向。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页。,把思政课教学的政治要求、政治纪律、政治底线等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网上互动、教师培训等方面。其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思想领导,用新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5页。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为行动依据,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夯实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作用。其三,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组织引导,落实高校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落细落实党对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高校党委书记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校长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做到“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协同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强化思政课建设的整体规划
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它完备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9页。。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也应该坚持整体性逻辑。其一,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正确处理教育主体价值认知整体性与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打破不同学段对教育内容的“自我取舍”。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既要关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群体特征和理论认知水平、需求层次,又要努力实现与中学思政课教学的无缝对接。其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基础性功能。目前,高校思政课虽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但在课程设计上仍需坚持整体思维,“在保持思政课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着力建设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体化的本硕博思政课课程体系”王学俭,李东坡,李晓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内涵、重点与对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其三,整体改进教学过程。一方面,应根据大学生的理论需求、现实关注和学习兴趣,把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团活动、教师培训等环节,统一于“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08月15日。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着力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高校应着力“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首先,補齐缺口,在配齐建强教师队伍上下功夫。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切实提升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的认识,从“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落实相关要求;有效推进相关学科教师、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高校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培养,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苦练内功,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对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在理论武装中提升政治站位,“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出底气;在改革创新中提升教学技能,善用创新思维,拓宽教学视野,借助新方法、新途径、新载体、新话语赢得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提升人格魅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最后,强化保障,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落实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三单独”政策,改变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职称评聘认定标准;落实思政课教师特殊津贴政策,提升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待遇标准。为此,要在坚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激励、经费保障、条件支持、氛围营造的力度,积极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血、活血、造血”,让广大思政课教师更加乐为、敢为、能为、有为,充分激发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氛围营造:高校思政课生态系统的条件圈层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173页。作为大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是高校思政课生态系统的条件圈层,影响着非思政课教师的认可度和协同度,对思政课教师心理的暗示或影响;影响着校园文化环境的主色调和价值性,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或背离;影响着网络文化环境的清朗度和引导力,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强化或消解。
1.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共筑思政教学“同心圆”
“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42页。“‘全员育人在落实高校全体教职工育人职责、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黄蓉生,蒋朝林:《立德与树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操守的践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高校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应立足岗位与思政课专职教师勠力同心,共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同心圆”。一是增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改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要让高校领导、其他教师和社会各界都真正接受和认同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是,“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解决认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思政课教师“自己看得起自己”,坚定信心办好思政课,用让人心悦诚服的成绩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二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77页。因此,必须改变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台不同向”的现象,通过打破课程间的学科壁垒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实现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三是开发不同岗位的铸魂育人功能。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开发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立德树人融入规章制度,形成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十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科学谋划育人方案,有效破解年级“从低到高”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视度“由高走低”的现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氛围和效果的慎终如始。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思政育人“营养基”
校园文化蕴含着高校的育人理念和风骨气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塑造力量,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潜移默化的“营养基”。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价值原则和内容资源。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形象文化、制度文化和学术文化建设中,“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把大学校园文化打造成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精神文明的沃土。二是打造高扬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78页。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中,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思政课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必要拓展和重要延伸。应着眼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力,打造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品牌,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文化活动的滋养下日趋完善。三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一定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0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把政治立场塑造和价值观念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深受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状况和整体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和主动权,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环境。
3.借力“互联网+”,开辟思政育人“新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环境也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环境冯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97页。。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主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网络空间。一是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代化。高校思政课要主动改变“包装陈旧”“工艺落后”的状况,借助现有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探索“专家大班讲授、教师小班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微课、慕课等现代网络教学媒介,将扁平化的教材内容转化成立体化的教学情景;利用学习通、钉钉等教学软件,把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效果测试、随堂过程考试、课下随时答疑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二是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推动教育教学的虚拟仿真化。近几年来,部分高校把“虚拟实验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极大地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体验和实践感受。例如,河南师范大学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建设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虚拟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在桌面式、沉浸式、分布式等不同虚拟仿真技术中,以及图形、动画、三维场景构造的虚拟环境中体验到方便快捷和立体交互的学习感觉。三是在思想引导的基础上提高网络教育教学的战斗性。进入算法时代,大学生获取的网络信息往往包括敌对势力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意识形态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上的“平等身份”,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和思想距离,通过解疑释惑“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引导学生明辨大是大非、真假黑白,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自觉抵御网络空间中的虚假信息和错误思潮。
四、教学服务:高校思政课生态系统的保障圈层
优质的教学服务能够充分激发教师教学活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营造学校教学氛围。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的良好生态,应围绕影响教学服务的诸多要素,如教师业务水平、教学技能、技术职务的提升,以及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平台打造、教学设施配套等,打造专业的教学服务保障体系,用“实打实”的教学服务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
1.提升思政课教师培训的常态化和针对性
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主体的专业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培训机制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建立思政课良好生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一,以课程培训为基础,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现行课程体系下的高校思政课,知识结构各有侧重,知识体系相对独立。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进行教学要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内容的系统分课程培训;对每门课程提出具体要求、树立“金课”标准、确定教学难点、回应教师关切;充分利用各类官方培训和其他优质培训资源,分批分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课程轮训;鼓励和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课程教学会议,增加与本课程专家和同行的交流互动。其二,以理论培训为重点,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页。高校思政课涉及多学科知识,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持续的理论填充,很难“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教学内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周末理论大讲堂”“理论强国”等权威网络学习平台,有计划地安排专家报告、基地研修、专题培训,构建全员参与、动态安排的理论素养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其三,以实践研修为补充,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感悟。“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136页。通过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挂职锻炼和国内外考察调研,能够帮助他们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全力追寻革命先烈和时代先锋的足迹中厚植爱国情怀,在比较分析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增强“四个自信”,从而更好地诠释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5页。。
2.推进校内外教学资源的专業化和共享性
开发校内外非思政课教师、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教学基地等教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共融共建、共治共享,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应该关注的新领域。其一,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按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08月15日。可以有选择性地聘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和专业课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年第Z1期。兼任思政课教师。选聘非思政课教师兼职上课,必须制定科学的遴选标准,做好课程教学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其二,开发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学价值。高校思政课的校内教学资源不仅包括实践教学平台、校史馆、科技馆等固有教育基地,也包括作为课堂教学重要延伸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在功能和场所上的内在耦合性,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政课教学价值,并通过着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设计,开发具有思政课教学指向的校园活动,有效弥补校内实践资源的不足和校外实践教学的短板。其三,挖掘校外实践基地的课程内涵。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明星村镇、企事业单位等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挖掘、开发、整理校外实践基地教学资源的课程内涵,打造与思政课教材内容互补的基地课程,研制适应于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专题,形成教学元素完备的系统教学资源,解决校外基地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组织过于随意、效果难以持久等问题;利用“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基地教学资源的空间转换,推动课堂教学与基地教学的有效整合。
3.增强思政课服务保障的机制化和高效性
随着思政课内涵建设的深入,“课堂教学服务保障的短板不断凸显,亟须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条件保障等方面健全机制”马福运:《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论》,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98页。,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08月15日。。其一,建设高效有力的教学科研及相关机构。从历史上看,由于机构名称和机构归属时常变更,导致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机构名称和师资队伍没有连续性。为此,要按照“设置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筹思政课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培训”《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年第Z1期。的要求,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建强建优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其二,建立规范完备的思政课教学规章制度。高校应站在“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根据中央要求和学校实际,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系统完备的思政课建设规章制度,在领导重视、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职称评聘、教学督导、服务保证等方面细化措施,提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抵制成本,规范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运行。其三,提供优质高效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条件。落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各项要求,涉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平台、教学基地等多方面的建设,需要高校动员各级力量、调动各方资源。为此,要努力增强保障服务的系统性和主动性,在顶层设计和资源调配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主动与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对接,在办公场地、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营造以及经费配套等方面,提供高质量服务和高水平保障,确保本校思政课建设的各项参数符合文件要求、适应教学需求、满足发展追求。
Outlin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 Fuyun,Song Xiaok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Universities should confidently ru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Make good use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ast soul and educate peopl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good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ing the teaching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form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build a good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the body circle,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is the basic circle,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is the condition circle,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level is the guarantee circ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good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concept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dhere to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look beyond the classroom and look at teaching,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measures of focusing on teaching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al requirements is not effective, classroom supervision is a mere formal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s not improved smoothly, students ideological awareness is not in place, and other classrooms cannot form synergy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Key words: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ecological system;guarantee[責任编校彭筱祎,刘科]
作者简介:马福运(1973-),男,河南台前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宋晓珂(1991-),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5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8AKS019);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21-JSJYZ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