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观

2023-04-29 21:38:11蒋笃运詹璐遥
关键词:大思政课新时代建设

蒋笃运 詹璐遥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3.01.1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思想,为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基本遵循。善用大思政课,建设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铸魂育人的政治观、一盘棋的整体观、同频共振的协同观、全时空的开放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不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系统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23)01-0131-07收稿日期:2022-11-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切实解决好大思政课如何“善用之”、怎么“跟现实结合起来”、怎么“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等问题,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涵盖不同主体、目标、策略,需要加强协同、联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要使这一系统处在最优化的状态,发挥最佳的功能效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强化系统思维,精准把握其系统特征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优化其结构和环境、强化其育人功能,构建科学的大系统发展观。

一、铸魂育人的政治观

大思政课作为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与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具有本质区别的代表性课程,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阶级性、政治性和党性最集中的体现,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

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7日。大思政课建设要实现其铸魂育人目标,就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其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构建系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课程教材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扎实推进“三进”使之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并外化于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破除思想迷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大思政课是学校教育中最具政治属性的关键课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教育方针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导,确保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者的职责与任务。大思政课要根据党的理论发展、学生思想观念与身心发展新特点,不断因时而新、因地而新,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崇高理想信念、过硬动手能力且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合格接班人的作用。因此,大思政课建设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政治和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

(三)立足“两个大局”谋划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大思政课建设与创新发展,必须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两个大局、面向世界和未来,构建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要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以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谋划大思政课建设与创新发展。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思政课建设与创新发展要有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大思政教学体系,并通过大思政课“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帮助青少年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世界发展的潮流,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担当起造福人类的大任。二是要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谋划大思政课建设与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随着中国的崛起,部分西方国家“卡脖”和“围堵”中国,试图阻挠、减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为此,大思政课建设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沟”与“坎”,认清中国发展不可阻挠的大势,坚定战略发展定力,昂扬勇于拼搏的斗争精神。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在这一战略全局中,大思政课建设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确立大思政课育人新理念,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实现大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培养一代代接续奮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解决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大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

二、一盘棋的整体观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多个子系统按照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的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不是各子系统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的简单加和,而是具有新的属性、功能和运动规律,具有1+1>2的整体功效。为此,大思政课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又要加强各子系统间的密切合作,使系统确立一盘棋的整体观,实现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为建设好“大思政课”提供保障。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就是要严格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落实各级党委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把定期研究大思政课建设问题、党委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学校的书记校长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大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党委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等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大思政课建设涉及不同主体、课程、平台、方法、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因而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不断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及有关部委出台的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件等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各地制定规划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由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决定的。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同时性、多端性、反复性、系统性等鲜明特征,而且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遵循规律,打破过去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建立健全高效的一体化的组织协调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实施体系、服务保障体系、课程督导和评估体系等,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系统化、规范化的有机整体,发挥出思政课教学最大化的功能效益。

(四)学校家庭社会思政教育一体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是主阵地、思政课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力军。学校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动大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按照“六个要”的要求,建设一支精干的大思政课“大先生”队伍,充分发挥学校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家庭是孩子教育的重要阵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以良好的家风和家教帮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重要支撑。社會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大课堂、大舞台。社会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想是我党长期从事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经验总结,符合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由此可见,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三、同频共振的协同观

协同论认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好。反之,则会使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掣肘、增加内耗,使系统处于低效或混乱无序的状态。大思政课建设亦是如此,要使大思政课建设系统处在最佳的功能状态,各子系统必须相互密切配合、协同有序,既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又增加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三全育人”同频同步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育人功能,相互协调配合,同频同步,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三全育人”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通过全员联动、全程衔接、全方位连接实现育人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学校作为“三全育人”的主要践行者,应在教育过程中适应新变化、新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育人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把握,是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课堂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存在着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相互隔离脱节的问题,各讲各的课、各种各的田,缺乏衔接与沟通。特别是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知识传递中的政治和价值引领,忽视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教育,课程思政不到位甚至缺位。“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打破思政课程的“单打独斗”、打通课程思政的“专业壁垒”,融合各类教育力量与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8日。,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整体功效。

(三)教师学生协同互动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最关键的是两个要素——教师与学生,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互动。大思政课教学是人影响人、人塑造人的过程,是人的知识、思想、情感、心灵、人格相互交流影响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交流影响中实现育人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大思政课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和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要按照“六个要”的标准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思政课“大先生”组成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养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还要有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大爱和热情,了解和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和规律,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对真理知识和人生理想价值的追求与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与教师的教育引导结合起来。“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实现大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知识思想和心灵的同频共振、教学相长。

(四)线上线下协同互补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由数字化向智能化社会急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智能教育,有力地冲击着现代教育的范式,为未来教育的变革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制高点”蒋笃运等:《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建设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1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亲和力。”《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已成为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一是要按照教育新基建“六个新”的要求,为大思政课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夯实“数字基座”,奠定数字化、智能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二是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新时代大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大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使之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具有较强的交互、协作、体验、探究等功能。三是要积极构建大思政课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平台,包括数字化、智能化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库、各类文化资源、大数据库、教师学生信息资源库等;数字化、智能化大思政课课堂教学支撑平台,如大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和交流研讨平台、网课、慕课、虚拟课堂、云课堂、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等;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评估和监测平台等等。四是要优化大思政课数字化、智能化教育教学环境,如优化“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社区”,净化网络环境等。五是要大力提升大思政课教师的数字智能素养。即提升其数字智能意识、思维、技能、伦理等素养,使其快速适应大思政课数字化、智能化教育教学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加强大思政课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拓展线上资源和空间,使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协同并进是数字化和智能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大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五)五育并举协同共育

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统帅、是灵魂,对其他四育具有政治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又蕴含于其他四育之中。五育之中,“‘德培育人的德行、‘智提高人的智力、‘体强健人的體魄、‘美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劳激发人的发展潜能和创造能力”谢云等:《“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优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2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育相互协调、相互孕育、相互促进,符合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五育并举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彰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为了发挥五育协同共育的整体功能,必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尤其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个性,发掘潜能,发挥其主体功能。

四、全时空的开放观

一个系统只有与外部环境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才具有系统自我调节功能,不断促进系统内部的“熵”减少,使系统内部结构更趋精致、功能更趋完善,实现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广泛深入的人员、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要使这一开放系统处在最优化的状态,必须立足“两个大局”,面向世界和未来,延展教育时空,拓展教育资源,强化其与外部环境的合作与交流,确立时时、处处、泛在的开放观。

(一)强化人员交流

大思政课建设重点是人,关键在教师。大思政课建设与外部环境人员的交流主要是学生、教师和社会有关人员。一是表现在系统内及系统与社会之间大量的学生流动。每学年中,系统内部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低学段到高学段都有大量的学生流动。系统与社会之间每学年都有上千万合格的大中专学生走上社会,又有大批新生从社会走进校园。二是表现在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人员的交流。在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的要求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也要按照学生规模配足配强教师,吸纳新生力量,满足这支队伍建设的数量需求,还要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吸纳社会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等从事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也要为学生上好思政课。三是表现在学校服务社会、社会服务学校中的人员交流。学校除了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合格人才外,还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师生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教育、医疗、法律、防疫、救灾等知识和人才服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为未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社会根据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等。

(二)加大物质技术交流

大思政课建设是以物质技术建设为基础的,基本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保障等,是大思政课实施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保障。一是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运用,可以突破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时空制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二是教学资源、素材库等建设,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支撑,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三是思政课线上平台建设,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旧有技术的制约、拓展教育内容,打造大思政课建设融媒体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学时效性与精准度。因而,没有教育新基建为其奠定数字化基座,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和应用环境,大思政课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三)净化信息交流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各色各类信息无不对他们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因此,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净化学校和师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消除各种有害信息对广大师生的影响,是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是通过思政小课堂,积极回应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敢于向污蔑、抹黑、造谣、攻击党和国家的现象作斗争,提高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二是整合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用好抗击疫情、航天科技、脱贫攻坚等社会资源,用好时代和社会这本大教材,给予思政课以现实支撑,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三是打造网络云课堂,教师、知识分子等积极进驻网络,创作和传播主旋律作品与信息,守好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四)拓展教育新时空

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优化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時空,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因此,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既要利用好传统教育时空,又要积极拓展新时空。一是牢记初心使命,确立大思政课建设的大历史观。既牢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牢记我们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开设思政课的初心使命,把铸魂育人放在大思政课建设的首位。二是要充分利用传统教育空间。确立社会即课堂的教育理念,用好社会空间大舞台。三是积极拓展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生态中的“原住民”,他们在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中生活学习的时间更长,受其影响最大,依赖度更高。因此,拓展并净化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把大思政课教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教学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思政课自身建设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五、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大思政课建设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是大思政课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所决定的。首先,大思政课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并为其服务,为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又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服务。其次,知行合一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坚持知行合一。“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教育实践经验表明,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学校只有把知识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科学整合,才能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人生经历、社会实际相结合,在社会大熔炉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坚持实践育人,全面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大思政课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体系只有相互协同、相互支撑,才能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当前的大思政课建设中,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实践教学体系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实践育人,不断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和路径”的要求,全面构建各学段一体化的家庭学校社会高度协调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依法促进家庭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具有独特的实践育人功能。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家风和家教对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使之由爱家、爱父母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从在家当一个好孩子,到在社会当一个好公民等等。家庭为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成长成才扣好“第一粒扣子”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创新学校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当前,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已有较好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根据“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和创新发展。要加强党对实践教学的领导,学校党组织要把加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计划、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实践教学科学有序创新发展。

第三,充分发掘利用社会实践教学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大思政课教学的育人目标和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大舞台和大资源,将亿万中国人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实践教学的鲜活教材,把理论与实践、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构建社会实践育人的大格局。要加强党对社会实践教学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掘利用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建足建强适合各学段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基地和平台。配足配好社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尤其是要把那些具有崇高道德风尚,无私奉献精神的英模人物等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表征的基地和资源,尤其要开发利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开发青少年学生亲见、亲历、亲为的宝贵资源。要抓好组织实施。如成立学生社会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协作组、共同体等,“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第四,夯实数字化、智能化大思政课新基建,拓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大思政课新基建,是教育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讲是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思政课教学系统各要素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推动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虚实结合的方向发展,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更具真实性、更强体验性、更深交互性、更具个性和人机协同、人机融合的智慧化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在这种新的形态中,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构建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等设施,可以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更强的教学形态。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参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展红色游学等。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参加与大思政课教学相关的学习互动活动,在这种虚拟的实践场域中,学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与环境的互动,丰富了其知觉体验,增强了其情感认知与实践体验。当下,元宇宙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元宇宙这种虚实相融、泛在互联、智能开放的社会形态中,青少年學生可拥有自己唯一的元宇宙身份标识,可随时随地通过相应的数字设备进入元宇宙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社会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仿真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沉浸式体验,成为青少年学生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规律的新方法,也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如何运用元宇宙进行大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防范和化解其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预测、积极应对,用其长、避其短,使之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和大思政课建设服务。

ASystematicViewoftheConstructionof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intheNewEra

JiangDuyun1,ZhanLuyao2

(1.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3,China;2.TheOpenUniversityofHenan,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

GeneralSecretaryXiJinpingproposestheideaabout“wemustmakegoodus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providingbasicguidelinesforsettingandteach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well.Makinggooduseof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buildingwellisthefoundationandusingwellisthekey.Theconstructionof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sacomplexsystemofwork,whichmustadheretothesystemconcept,adheretothepoliticalviewofcastingsoulsandeducatingpeople,theoverallviewofplanning,thesynergyviewofresonanceatthesamefrequency,theopenviewofalltimeandspace,andthepracticeviewoftheunityofknowledgeandaction.

Keywords:newera;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construction;systematicview[责任编校彭筱祎,刘科]

作者简介:蒋笃运(1954-),男,河南永城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哲学研究;詹璐遥(1988-),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开放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2XWHWT08);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3A880026)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新时代建设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 08:48:27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 21:46:02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 09:36:56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 10:15:23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