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2021-06-01 09:36季卫兵
群众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季卫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些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善用大思政课,必须领悟其理论要义,明确其实践导向,落实其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质量与效果。

深入理解“大思政课”之“大”

“大思政课”之“大”,内核在于其遵循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规律,通过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进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入脑入心入行。

在内容上体现课本与现实相结合。“大思政课”必须注重“跟现实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悟,以课本内容作为逻辑主线有力诠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真理力量,立体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成就与发展大势。只有将立足课本与观照现实相结合,思政课才能把课本知识讲通、讲深、讲透,达到用令人信服的现实图景教育引导学生逐梦奋斗的课程教学目的。

在场域上体现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将“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融贯起来,打通“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真正把思政课的场域有效扩展至社会大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大思政课”强调社会即课堂的理念,把传统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空间和生活世界,有组织地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承载优秀文化的遗迹旧址、文博场馆,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与精神风貌的生产生活实境中增强对“四个自信”的可感度和认同度。

在功能上体现引领与内化相结合。必须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大历史观和辩证思维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阐释思政课程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是“大思政课”的寶贵课程资源。这些可触、可信、可敬的发展成就能够力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助力学生把静态的理论性知识、观点、方法等内化为自身具体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善用“大思政课”是更高的要求

善用“大思政课”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新期待,要求思政课在促进“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同步提升,更好发挥其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中的关键作用。

要求思政课更加富有活力。“大思政课”不应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而是要给予学生向上向善的力量,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提升学生抬头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度和获得感。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求思政课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政治性强、关注度高的话题设置和热点剖析,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在其间形成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与强烈认同。

要求思政课更加保持张力。“大思政课”不应是死板的、教条的,而是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开放性特征及其开放式发展需求,围绕铸魂育人使命和学生成才实际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注重把国家政治盛事、经济社会大事、民生幸福要事等话题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善于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的鲜活事实有效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延展性和厚实度。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及其变化状况,用动态跟进的教学供给有效地回应学生关切,及时从学理依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角度为学生解惑释疑。

要求思政课更加充满魅力。“大思政课”不应是乏味的、枯燥的,而是要兼顾“有意义”和“有意思”,不仅是学生应学的“分内课”,还应成为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甚至“爆棚课”。思政课的内容、载体、方式、情境、评价等要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浸润于课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思想之光、理论之美、大道之行。要让思政课不仅在讲授时学生喜欢听、听得进,而且在课后乃至若干年后还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要求思政课更加凝成合力。“大思政课”不应是孤立的、单薄的,而是丰富的内容体系、严密的施教体系、有力的保障体系在思政课堂中形成合力的完美反映。要让思政课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中名副其实的关键课程,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教学组织、资源调配、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领导与协同力度,确保“大思政课”具有体系化的支撑。要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价值导向、科学思维与精神动力。

善用“大思政课”关键在改革创新

善用“大思政课”是一道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效能的必答题,必须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施教定式的窠臼,敢于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识变、应变、求变,聚焦课程创优、教法创优、师资创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政课建设探新路、见成效、开新局。

以大视野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来不断充实必修类思政课内容,为这些课程涉及的基本立场、核心观点、主要方法提供可感触甚至可视化的现实例证。尤其是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加以梳理集萃,使之成为阐明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有力依据。在开好必修类思政课的基础上,加强各类思政教育资源的课程化建设,创造条件开设选修类、实践类思政课等课程供学生选择,使之以系统化的专题课程形式成为必修类思政课的必要且有益补充。

以大变革持续优化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辩证关系,探寻思政课“贵在得法”“重在成效”的实践路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获得感和悦纳度作为开展思政课教学设计和教法选择的基本面向,精准研判教学对象的代际、思想、心理等特征,综合运用理论阐释、案例讲解、沉浸体验、讨论分享等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尤其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利用校本特色、行业优势,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开好“行走的”思政课和身边的思政课。此外,还应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赋能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延展传统思政课空间。

以大格局持续优化师资队伍。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党委政府和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党中央要求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和素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按照“六个要”的标准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把助力其专业发展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通过有计划的进修培训、访学交流、考察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助力思政课教师夯实学识、提升格局、拓展视野、涵养情怀,真正成为能有效驾驭“大思政课”的“大先生”。要着力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与思政工作干部等融合发展的“大思政”队伍,强化思政教育的链式协同,确保成为办好“大思政课”的硬核力量。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