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本的课外阅读实践探索

2023-03-28 11:19王亚娟
教育界·A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生为本实践策略课外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想要有精神底蕴,就应该不断地汲取知识和拓展阅读面,阅读不同类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立足学生为本的课外阅读目标,力求探索一系列实践策略,构建由课内到课外的整体阅读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内在的精神成长。

【关键词】学生为本;课外阅读;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王亚娟(1984—),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根据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的观点,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教育是依靠学生来开展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学生出发。教育的立场是学生的立场,课外阅读指导的立场也应是学生的立场。教师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1]。

一、学生为本的课外阅读现状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五至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且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位。然而,笔者通过调查昆山市部分乡镇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被动学习。有的学生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进行课外阅读,缺乏专注力及兴趣,囫囵吞枣,阅读时也没有养成做批注、归纳整理的习惯,导致他们阅读的效果不佳。2.缺乏指导。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缺乏教师的阅读指导及阅读评价,也缺少关于内容的交流。3.随意阅读。有的学生对于阅读缺少认识,仅仅把阅读当作无事时的消遣,在课外阅读时间的设定、内容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强。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学生为本的课外阅读实践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生为本的课外阅读实践目标

(一)拓展阅读视野,丰富生活经验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知识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书呈现出来。无声的书传递的是有声的世界的信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能够让学生洞察生活百态,获取更多未知的知识。

(二)启发多元思考,提升思维水平

九到十三岁是学生从读到思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拓展到了新的领域,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大脑得到了发展,也已经准备好了解多元观点了。当阅读成了习惯时,学生的阅读深度、广度和思维水平会随之提升。

(三)提升核心素养,促进精神成长

学生就像一颗颗种子,你给他们浇什么水,他们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阅读也一样,让学生看什么书,学生往往就会养成什么样的行为和表达习惯。对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

三、学生为本的课外阅读实践策略

(一)从广泛到系统的阅读辐射

根据钟启泉教授的观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学生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选择和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变成学生发展的现实[3]。学生个体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他们的阅读动机决定着阅读效果。小学生多以固有的兴趣为出发点来选择书籍。但学生如果仅仅为了一时的快乐而选择漫画之类的书籍,将不利于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升阅读的质量。

教师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让学生随意地选择读物,如有的读物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阅读,但想要以此提升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教师所推荐的读物脱离学生的实际,可能会导致学生因读不懂其中的内容而产生畏难情绪,或丧失阅读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心理需求,以及读物是否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实现从广泛到系统的阅读辐射。

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对阅读量有很高的要求,对阅读范围也有明确的指引。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自身的阅读面要广;其次在教学及推荐读物时,应当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系统性地阅读文学经典著作,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增长学识、涵养精神。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通过描写典型事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细节塑造了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课文《刷子李》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展现了人物特点。教师在达成课内教学目标后,可及时推荐学生阅读《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俗世奇人》这几部文学著作,让学生结合课内形成的知识经验总结出新的知识经验,并不断进行相关主题的连续性阅读,获得有益的启示,引发内在的深层次思考,激发进一步阅读的欲望。课内外阅读的内容及顺序如图1所示。

(二)从共性到个性的阅读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乏味而枯燥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作为引导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分享自己的读书收获的机会,还可以对学生所交流的内容进行引导性评价,从而實现学生知识、情感、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发展[4]。

1.主题阅读

教师应明确主题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避免重复无效的阅读。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在主题阅读实施过程中,抓住学生的这一阅读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对陌生文本的阅读欲望。

比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导语为“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单元课文包括《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其共同点在于同属历险类故事。教师可以本单元教学为契机,让学生在课后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看见孤岛生活的新情境,感受鲁滨逊越发顽强而自信的品质;阅读《骑鹅旅行记》,看见瑞典的风土人情,了解尼尔斯从顽皮孩子变成小英雄的心路历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看见美国小镇的奇人异事,感受汤姆·索亚的自由活泼。这一单元的阅读主题交流可以围绕“你从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中了解了怎样的人生体验?”这个问题进行。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交流的过程,去认识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进而认识自己,获得生命的力量。

2.比较阅读

比较是辨别事物的异同或高下,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提道:“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销—当他们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5]

这里同样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它们都是历险类故事,却有自己的个性。学生在对它们的共性进行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它们进行比较阅读,将它们的人物、语言、主题进行仔细对比和文本细读,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个性中总结共性,如在比较课文中的尼尔斯和汤姆·索亚的基础上,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对人物的认识。通过对相关题材的比较阅读,学生能更加全面地认识作品的背景、情节、人物的成长经历等,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形象,发掘作品内涵,从阅读单一的作品到品读一种人生。

(三)从能力到品质的阅读活动

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来自他人的认可。相比于单纯的课外阅读,举办各种阅读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特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阅读进程。

1.剧本表演

对学生来说,剧本表演的实践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很强。受到阅读量、理解能力、表现力、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事物、人物和文本的感受往往会有差异,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故事情节也不完全一样。鼓励学生选择童话故事或者话剧进行阅读,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内容以剧本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6]。

2.知识比拼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比拼,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在比拼中获胜的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失败的学生可以从中认识不足。

3.应用思维导图

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文字是载体,阅读是渠道。思维导图因其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特点而应用广泛。依托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梳理,可以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从多个角度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提升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四)从结果到过程的阅读评价

教师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如果一味地追求“读”而忽视了阅读过程中的“评”,那么课外阅读就会流于表面,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1.鼓励创新,激励评价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书本题材、书本内容、书本色彩、故事情节、故事创作年代等因素或者自身的喜好制作读书评价卡。学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绘画、装饰,在设计评价卡的形状,摘抄其中涉及的作者简介、好词好句和写下自己的体会时融入创新元素。例如,在学生学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制作评价卡。之后,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阅读评价和引导,或者让学生自己做评委,设置展示区,评选阅读之星,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制作评价卡的主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2.遵循个性,民主评价

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在阅读之后会形成不同的感受,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或在不同的情境下阅读,形成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时,应遵循个性化原则,鼓励学生发言。只要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去思考,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赞扬。

3.立足全局,整体评价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整体阅读方法的指导上,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例如,在完成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红楼春趣》的讲授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这部名著。教师在检查阅读情况时,发现虽然学生的阅读笔记完成得很好,但是在让学生从名著中截取某一片段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存在一些问题,即学生的阅读流于表面,没有从整体出发去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人物特点。为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整体性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上存在的问题,意识到整体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结语

课外阅读是需要平时不断进行的,需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教師需要设计立足于学生的阅读目标,不断探索科学可行、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手段,恰当、及时地对学生的阅读状态进行评价,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文军.基于儿童本位的课外阅读指导[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91-92.

[2]林剑卿.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76.

[3]赵捷.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惠兰.给学生语文实践的自由牧场:小学“高年级阅读赏析课”的教学尝试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04):60-62.

[5]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马春燕.以活动为载体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20(53):13-14.

猜你喜欢
学生为本实践策略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