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习德 刘嘉帆 杜文明 周元春
摘 要 一直以来,成就动机都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关切。以往调查表明: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普遍偏低且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为进一步考察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表现特征,以及尝试从“群际类别”的角度解释其独特性,对广东省6所中职学校共979名学生开展调查并对数据使用潜在剖面分析,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偏低,且回避失败动机有高于追求成功动机的倾向;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可划分三类成就动机人群类型,即C1低追求成功—低回避失败型(占比10%)、C2中追求成功—中回避失败型(占比50%)与C3中追求成功—高回避失败型(占比40%)。总体而言,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表现出“进退两难”的特点。
关键词 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回避失败;中职学生;潜在剖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5-0035-06
一、问题提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指个体在完成对其有重要价值的事情时,追求卓越并获得成功的内部推动力量,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性质相反的动机:前者以成功作为目标,会促使个体饱含热情地趋近目标,并表现出坚毅勇敢与持之以恒的状态;后者由于惧怕负面评价,会促使个体以避免失败为目标,规避风险和挑战,从而更容易选择放弃、不能持久坚持长期目标[1][2]。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3],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整个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会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投入与学习成果,甚至还会长远地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工作状态[4][5][6][7]。因此,有必要对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予以持久深入的关注。
中职学生虽然与普通高中学生同龄,但处境却相对特殊。第一,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较深,普遍认为“他们是因为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不好而被迫入读职校[8]”。第二,除了和普通高中一样必须面对学业压力外,还要更早地面对择业与就业压力。“双重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自我效能低下与成就动机不足。以往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还存在一些独特性。第一,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中职学生普遍低于普通高中学生,而在“回避失败”的动机上,中职学生又普遍高于普通高中学生[9]。对此,学者认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教师及同伴的消极评价,还有社会的歧视与偏见等导致了中职学生追求成功动机的普遍低下,而“应试教育失败者”的心态及多次尝试努力却不能成功的“习得性无助”导致了中职学生回避失败动机的攀升[10]。第二,与普高学生“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有研究发现,中职学生“追求成功”與“回避失败”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11]。研究者除了提及“被试量较少是潜在原因”之外,并未对此结果予以详细讨论;加之,也有研究得出中职学生“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之间呈负相关的结果[12],有关中职学生成就动机两个维度之间的具体关系,当前也较难定论。
不难看出:第一,有关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独特性的量化佐证仍相对较少;第二,对已有独特性的解释偏好于理论分析,而非量化探究;第三,以往理论分析视角多偏好于以“变量”为中心,即通过寻求“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来解释差异,而非以中职学生“个体”为中心的“群际归属”来考虑,即中职学生在成就动机上的独特性是否源于特定人群类别的“质”的差异?而非仅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表现出的“量”的差异?此外,中职学生在“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个动机维度上会呈现出何种组合模式(高追求成功vs.高回避失败,高追求成功vs.低回避失败,低追求成功vs.高回避失败,低追求成功vs.低回避失败)?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趣且必要。值得注意的是,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是以“个体”为中心,对某个连续性变量(如成就动机)进行潜结构分析,进而探索群体内部异质性的分类模式[13],它为从“特定类别、群际归属”的角度解释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独特性提供了方法学支撑。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开展以下探索:第一,相对于以往同类调查而言,扩大取样的空间与学校范围,较大规模地调查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以检验已发现独有特征的稳定性及探索新特征;第二,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技术探索“中职学生在成就动机上是否存在特定的人群归属类别”“中职学生在‘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这两个动机维度上的组合模式”,以期为已有研究发现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同时为中职教师与管理者提供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方便抽样,在广东省6所中职学校抽取学生参与电子问卷调查。删除作答时间过长或过短、通篇选择同一答案及答案呈明显规律的问卷,总共回收有效电子问卷979份。被试年龄范围在15~19岁之间(M±SD=16.85± 0.99)。被试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的人数分布见表1。
(二)流程
问卷施测前,首先征得班主任的知情同意,并将问卷交给班主任审核。通过审核之后,以电子问卷的形式施测。《知情同意书》也以电子版的形式嵌套于电子问卷的指导语页面。要求被试在正式填写问卷前,先阅读《知情同意书》,并提醒被试:请务必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的所有内容,如同意,则翻页完成问卷;如不同意,请退出作答。但是,如果问卷后台能采集到您的数据,则默认为您同意《知情同意书》的所有内容。被试提交问卷并通过质量初审后,派发微信红包以作酬劳。
(三)工具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参照黄鹤和王小英[14]的做法,编制中职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首先,由学生报告父/母亲受教育水平、父/母亲职业类型及家庭月收入,并按照以下标准对上述三类信息单独赋值。父/母亲职业类型参考师保国与申继亮[15]制定的标准,将“父/母亲职业类型”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5分。将父/母亲受教育水平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至“研究生(硕士或博士)”6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6分。家庭月平均收入从“3000元及以下”至“30000元及以上”6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6分。将父/母亲受教育水平的平均值、父/母亲职业类型的平均以及家庭月平均收入三个条目的标准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按以下公式计算:SES=(β1×Z父母受教育程度+β2×Z父母职业类型+β3×Z家庭月平均收入)/f。其中,β1、β2与β3为因子负荷,f为首个因子特征根值。SES得分越高,表示中职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
2.成就动机量表
采用叶仁敏等人[16]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量表总共 30道题目。量表分为“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15道题。追求成功的代表性题目为“我喜欢新奇的、有困难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回避失败的代表性题目为“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境中工作”。量表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从1~4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在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代表相应的动机水平就越强。合并的成就动机总分则由“追求成功得分”减去“回避失败得分”。在本研究中,追求成功维度、回避失败维度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9、0.93、0.93。
(四)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信度检验;使用Mplus 8.30进行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潜在剖面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一)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相关分析结果
将中职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家庭子女数量、年龄、追求成功动机、回避失败动机及合并的成就动机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家庭子女数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负相关(r=-0.21,P<0.01);第二,家庭子女数量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第三,追求成功动机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第四,追求成功动机与合并的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1);第五,回避失败动机与合并的成就动机呈显著负相关(r=-0.57,P<0.01)。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二)中职学生成就动机及两个维度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表明:中职二年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低于一、三年级(P值均小于0.05)。在回避失败的动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中职学生(P<0.05);也存在显著的当前居住地差异,即居住在“非一线城市”的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乡镇地区”学生(P<0.05)。在合并的成就动机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即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P<0.05);也存在显著的当前居住地差异,即居住在“非一线城市”的中职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地区”学生的得分(P<0.05)。具体数据见表2。
(三)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潜在剖面分析
以《成就动机量表》各题的得分为外显变量,建立潜在剖面模型。在LPA中,AIC和BIC越低,Entropy越高,且LMRT和BLRT达到显著,模型拟合度就越好,模型就更优[17]。根据不同类别的潜在剖面分析拟合指数结果,见表3,虽然“五类别模型”的AIC、BIC与aBIC均低于其他模型,但LMRT不显著,这意味着“五类别模型”至少不比“四类别模型”好(尽管“五类别模型”的Entropy值要高于“四类别模型”),因此,考虑排除。“四类别模型”存在和“五类别模型”同样的问题(LMRT不显著),因此,也考虑排除。“二类别模型”和“三类别模型”在各个指标上差别不大,如果仅从量化指标的角度考虑,两者皆可。但是,在比对两个模型的条件均值分布图后发现,“三类别模型”的区分度更大,更有实践启发意义,因此,最终选择“三类别模型”。各模型的具体拟合参数见表3。
根据《成就动机量表》各題目的选项设置(4点计分),条件均值居于“1~2之间”为“低”,居于“2~3之间”为“中”,居于“3~4之间”为“高”。按此标准,从图1可知,“三类别模型”的条目均值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C1类别”在所有题目的条件均值均处于“1~2之间”,因此可以将C1类命名为“低追求成功—低回避失败”,该类别占总人数的10%;“C2类别”在所有题目上的条目均值处于“2~3之间”,因此可将C2类命名为“中追求成功—中回避失败”,该类别占总人数的50%;“C3类别”在追求成功维度的大多数题目的条件均值在“2~3”之间(除了第2、4题),在回避失败维度上有接近一半题目的条件均值接近3或在3之上,且也能在图1中看到C2、C3两条线段的右侧间距被明显拉开(相较于左侧更明显),因此,可以将C3类命名为“中追求成功—高回避失败”,该类别占总人数的40%。
四、讨论与结论
(一)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独特性得以证实并补充
相较于同主题的以往研究而言,本研究的被试量较大,且来源于广东省不同地区的6所中职学校,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总体而言,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再次印证了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具有独特性。第一,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普遍较低。这与陈美璇2012年的调查结果部分一致[18],但是,在陈美璇的调查结果中,合并的成就动机得分为正(“追求成功动机得分”减去“回避失败动机得分”),而在本研究中,合并的成就动机得分为负,这说明参与本研究的中职学生的“回避失败动机”更强。第二,“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呈显著高正相关。这与张琦和李晖[19]的调查结果一致,但与王亚茹等人[20]的调查结果不一致。前述两项研究的被试量均未超过300人,研究结论不一致实属正常。此外,对于身处在移动互联与信息互动时代的当代中职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的资讯、点燃心中理想,相较以往有更多的途径或平台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的激烈内卷与残酷竞争,这种现实处境在无形中加剧了中职学生关于成就动机的“内心撕裂”与“进退两难”。第三,成就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与以往调查基本一致,并有新发现。一是年级主效应在追求成功、回避失败及成就动机总分上均显著。与以往研究结果略有不同的是: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追求成功”与“合并的成就动机”上,二年级低于一年级、三年级,整体呈U型分布(二年级得分最低);而以往研究却表明,二年级、三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21]。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年代相距久远,不同时代的中职学生在成就动机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参与本研究的一年级中职学生处于入学初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以及抱有对外界刻板印象的积极应对(自我证明的决心),故表现出“追求成功”的愿望与动机,然而到了二年级时,由于对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甚至职校学生皆出现认同危机,出现“倒挂现象”[22],从而表现出成就动机的快速下降,但到了三年级时,中职学生又必须面对择业与就业或升学,不得不提前为未来谋划出路,进而表现出成就动机的回升。二是独生子女“回避失败动机”较“非独生子”更强,这是以往研究不常涉及的内容。独生子女承载了家庭的全部期望,对于学历与能力起点相对更低的中职独生子女来说,其心理压力更大,“试错成本”更高,更惧怕失败,进而选择直接回避的应对方式,这符合压力应对理论的基本思想[23][24]。三是“当前居住地”影响中职学生“回避失败动机”与“合并的成就动机”。具体而言,相较于居住在乡镇地区的中职学生,城市中职学生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烈,与此同时,合并的成就动机更低。经对本研究部分被试回访发现,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非一线城市”的中职学生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不像身处在“一线城市”的中职学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考虑过将来一定要留在“一线城市”就业与发展;也不像身处“农村乡镇地区”的中职学生,他们较少拥有关于“城市机遇与残酷并存”的现实体验,也没有过多地考虑过未来必须立足于大城市;而处在“非一线城市”的中职学生却伫立在“取舍”的两端摇摆不定,有充足的机会也想通过努力在城市扎根,但又因竞争激烈而害怕失败……这种纠结与矛盾便体现在了成就动机“进退两难”之上。四是其他人口学变量上的成就动机差异不显著,比如性别与户籍等,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完全一致[25]。第四,家庭因素影响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本研究发现,家庭子女数量与中职学生回避失败的动机呈显著负相关,即家庭子女数量越多,回避失败的动机越低。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家庭子女的增多,兄弟姊妹之间信息交流会越来越频繁,情感联结也会越来越密切,智慧与情感支持系统则更为强大,这在无形中提升了个体抵御风险与应对失败的能力。事实上,以往关于中职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业已表明:家庭支持与规避失败的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家庭支持通过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进而作用于避免失败动机[26]。虽然“家庭子女数量”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家庭支持”,但这至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潜在方向。
(二)中职学生成就动机人群类别的发现值得关注
本研究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技术对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群际类别”予以探析,结果表明,可划分三种成就动机的中职学生类型:C1低追求成功—低回避失败(占比10%)、C2中追求成功—中回避失败(占比50%)与C3中追求成功—高回避失败(占比40%)。之前国内未有对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当属首创。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至少从两个方面为已有结论提供了佐证。第一,对于“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个维度,三种人群类型的动机强度均没有在“高”“中”与“低”的等级之间拉开差距(不存在等级差为2的类别组),这充分说明了中职学生当前在追求成功的“进”与回避失败的“退”之间没有明确的取舍,处于两难或未分化阶段。本研究合并的成就动机总分较低也能说明这一问题(合并的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第二,中职学生的“回避失败动机”有超过“追求成功动机”的轻微趋势。这一点从图1以及三类成就动机“群际类型”的命名中可以看出,三类组中“追求成功动机”均为“低”或“中”的等级程度,而“回避失败动机”存在“高”的等级程度。与此同时,合并的成就动机总分为负值、“合并成就动机与回避失败动机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0.57)”高于“合并成就动机与追求成功动机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0.35)”,也均能说明这一问题。
五、教育启示
(一)更有针对性地培育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
從个体的角度,“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同时散布于同一个体。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并不能一刀切地只鼓励学生提高追求成功的动机,去除回避失败的动机,而是应该根据“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在同一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组合模式,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教育。比如,对于本研究所划分的“C1低追求成功—低回避失败型”中职学生,可重点强化其追求成功的动机;而对于“C2中追求成功—中回避失败型”中职学生,则在强化其提高追求成功动机的同时,也应提醒其降低回避失败的动机程度;对于“C3中追求成功—高回避失败型”中职学生,则可将关注重点放在如何降低其高回避失败的动机,而对其中追求成功动机则可以不必过多强化,因为根据耶克斯-多德森的动机理论,中等强度的成就动机更有利于任务表现与人生成长,过高的追求成功动机反而不利[27]。
(二)引导中职学生界定个性化的成功与失败
从辩证法的角度,“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特别是处在移动互联与信息互通、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当今时代。这个时代对所有个体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只不过部分人群能迅速适应,并享受时代的红利,而部分人群则疲于应对、深感困顿与压力。时代在给予“追求成功”的机会与平台的同时,也施加了需要面对行业内卷与激烈竞争的负重,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本研究所得出的“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之间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了。从哲学逻辑与传统文化的角度,很难讲追求成功就一定是有益的,而回避失败就一定是有害的。任何事物皆需“一分为二”地看待,特别是对心智还未成熟、本就备受争议的中职学生来说。未来需要引导中职学生在追求成功的“进”与回避失败的“退”之间做出多方位的认识与个性化的解读,而非盲目攀比与不合理的社会比较。一方面,需要鼓励学生在发展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多追求、多尝试、多探索与多反思;另一方面,也需要劝解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可以适度地自我理解、共情、悲悯甚至是自我宽恕,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有助于心理与社会适应的“成败观”。
(三)强化社会支持抵御失败并勇于追求成功
本研究发现,家庭子女数量与中职学生回避失败的动机呈显著负相关。家庭子女越多,回避失败的动机越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多子女家庭内部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更为丰富、流畅,这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地规避了对失败的惧怕与压力。这提示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需进一步关注家庭因素对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也需加强基于“人际互动与亲密关系”的中职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事实上,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中职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绝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兄弟姐妹,还包括父母家人、远亲近友,甚至包括同学同伴、恩师睦邻等。因此,未来需借助时代红利、使用数字技术与平台,整合中职学生的多维社会支持来源,建构全方位的、线上实时与线下亲密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帮助中职学生客观看待失败,坦然面对挫折,规避退缩心态,勇于并乐于追求成功,最终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亚飞,翟乡平,张光旭,等.成长型思维与坚毅的关系: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成就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2):216-222.
[2]李小保,吕厚超.青少年时间态度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22(1):47-53.
[3]沈有禄.谁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基于对“三州”地区15428名初三学生家长的调查[J].教育研究,2022(7):114-125.
[4]崔景贵,陈璇.中职生学业自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韧性的中介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9(31):61-66.
[5]胡丹,段宜.中职生自尊与成就动机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1):239-240.
[6]崔静.中职护生成就动机归因训练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109-110.
[7]邹国祥.中职生学习动机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1):54-55.
[8]唐子超.反思与去除:职业教育“污名化”的实质、困境与逻辑理路[J].机械职业教育,2022(11):1-7.
[9]荆承红,关梅林,尹文娟,等.中职生的成就动机与情绪问题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9):723-724.
[10]陈美璇.中职生成就动机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38-42.
[11][19][25]张琦,李晖.中职生成就动机与心理资本现状及关系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8(3):70-73.
[12][20][26]王亚茹,吴真,刘邵杰.中职生自我效能感对成就动机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J].职业教育研究,2019(2):68-72.
[13]王孟成,毕向阳.潜变量建模与Mplus应用(进阶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24-26.
[14]黄鹤,王小英.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家庭弹性与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J].心理科学,2022(2):315-322.
[15]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30-34.
[16]叶仁敏,HagtvetKA.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14-16.
[17]史滋福,唐婉秋,谢云天.初中生认知需求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4):480-485.
[18][21]陈美璇.中职生成就动机现状的调查与教育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14-19.
[22]张蝶.破除“倒挂现象”: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指导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18-24.
[23]朱丽娟,张守臣,张亚利,等.歧视知觉与自闭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关系:体验回避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5):1025-1028.
[24]刘世宏,许晓璠,章益磊,等.同伴压力知觉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侵入性反刍和回避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321-329.
[27]何兴发.谈成教学员学习动机的调控──叶克斯─多德森原则与弗鲁姆公式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1997(5):22.
The Dilemma between Forward or Backward: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m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Yu Xide, Liu Jiafan, Du Wenming, Zhou Yuanchun
Abstrac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M)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concern of vocational studentscareer planning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A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s relatively low and has obvious uniqueness. In order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ry to explain its uniqu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ntergroup category”, a total of 979 students from 6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LPA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ategory” of 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s indeed low, and the motivation of avoiding fail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suing succes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ursuit of success and the motivation to avoid failure; Three types of AM groups can be divided: C1 low pursuit of success-low avoidance of failure (10%), C2 medium pursuit of success - medium avoidance of failure (50%) and C3 medium pursuit of success - high avoidance of failure (40%). Overall, the A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how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dilemma”between forward and backward.
Key word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uccess pursuit; failure avoidanc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Author Yu Xide, lecturer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Liu Jiafan, master student of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u Wenming, Shenzhen Longgang District Second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Zhou Yuanchun,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余习德(1987- ),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心理学博士(广州,510665);刘嘉帆(2000- ),女,香港教育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杜文明,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周元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项目“时间流逝感的元认知研究”(GD20XXL05),主持人:余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