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双师型”教师面临数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培训和发展机会有限、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基于成长思维模式分析其在师资选拔与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师生互动与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发现,成长思维模式在“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中具有潜在价值。为此,应通过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资源与政策支持、创新教育评价机制等方式推动成长思维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成长思维模式;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
中图分類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5-0063-08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制度、政策等宏观层面[1][2],较少关注教师的心智发展和内在动力,缺乏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心理学家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思维模式理论(Growth Mindset)关注个体的心智发展和潜能挖掘,强调通过努力和持续学习实现能力的提升,而“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成长思维模式理论正好契合这一需求。本研究将成长思维模式理论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现实背景相结合,分析其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的运用效果,以期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借鉴。
一、“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挑战
(一)“双师型”教师的特点与要求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3]。“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将行业内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传授给学生;同时,他们还需要拥有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需求日益增加。政府主导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显得尤为重要。选拔过程中应注重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要考虑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应该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适应职业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这将有助于培养一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素质职业人才队伍,推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5]。
(二)“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双师型”教师数量与职业教育领域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现有的“双师型”教师数量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职业教育领域需求。由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因素使得许多具备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无法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加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短缺,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6][7]。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然而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却相对薄弱。这使得他们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无法得到全面发展。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教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较为保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兴趣[8]。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术的全面发展,而且降低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3.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有限
“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有限,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培训体系主要关注学术研究和教学理论,而在实际操作技能和产教融合方面的培训较为匮乏。这使得许多“双师型”教师无法充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这可能导致“双师型”教师与行业发展脱节,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9]。
4.评价机制不健全
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对学术成果的过度关注,忽视了“双师型”教师在实际操作技能和企业合作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机制可能导致教师过分关注理论研究,忽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企业合作的深化[10],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此外,过于关注理论研究的评价机制也可能导致教师忽略行业发展趋势,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成长思维模式理论分析
(一)成长思维模式理论
心理学家Carol Dweck的成长思维模式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长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成长的,这与固定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形成鲜明对比。固定思维模式主张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观点容易导致在教育教学中过分关注天赋和成绩,忽略学生的努力和进步[11]。
成长思维模式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鼓励挑战和创新,对失败持积极应对的态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成长思维模式,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具备成长思维模式,积极面对教学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师评价机制上,应更多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过程,而非仅侧重教学成果。运用成长思维模式,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表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
(二)成长思维模式的核心观念
成长思维模式强调个体的智力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学习得到不断提升。它鼓励教师和学生相信自己的潜能,勇敢面对挑战,把失败视为成长过程中必然的一部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这样的心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实现个人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成长思维模式对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和管理也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成长思维模式与固定思维模式的对比
成长思维模式与固定思维模式是心理学领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固定思维模式主张个体的智力和能力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这种观念往往导致人们害怕面对挑战,回避失败,缺乏自信,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潜能发挥和个人成长。然而,成长思维模式提倡通过努力、学习和适应性来不断提高个体的智力和能力[12]。如图1所示,这种观念使得人们更加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潜能,勇敢面对挑战,积极应对失败,提高自信心。
成长思维模式与固定思维模式在教育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倡导成长思维模式,可以培养出更有自信、积极主动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四)成长思维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成长思维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3]。成长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术成绩,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更有信心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14]。此外,成长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成长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15][16][17]。
成长思维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这一理念有助于师资队伍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的挑战。成长思维模式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潜能和进步,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引导,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全面成长。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进一步推广成长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成长思维模式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潜在价值
第一,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成长思维模式鼓励教师积极面对挑战,持续学习和成长。这意味着教师在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把挑战视为提高自身能力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與同行交流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兴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
第二,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成长思维模式强调努力和不断进步,有助于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内在动力。通过不断追求进步,教师能够保持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学会从自身的不足中汲取动力,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学生的发展为动力来源,从而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长思维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寻求反馈和学习机会,这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该主动向同行请教,勇于向学生征求意见,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还应该抓住各种学习机会,如参加教育研讨会、论坛和在线课程等,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四,改善师生关系。成长思维模式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从而建立更为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以关爱、尊重和理解为基础,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五,推动评价机制改革。为了适应职教发展需求,评价机制应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教学成果。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满足程度等因素应纳入评价体系。同时,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除了常规的考试成绩和教学质量评价外,还应引入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有助于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为教师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
总之,运用成长思维模式分析和解决“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挑战,可以更好地理解“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困境,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成长思维模式还有助于改进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与素质的人才。
三、成长思维模式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一)成长思维模式在师资选拔与培训中的应用
第一,选拔标准。选拔标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和水平。选拔过程中,除了对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估,还需要重视教师在成长思维模式方面的潜力和特点,选拔出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挑战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教师,为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具体而言:一是通过笔试、面试、试讲等方式,考察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筛选出具备“双师型”教师基本条件的候选人;二是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成长思维模式和现有水平,评估教师的学习动机、适应能力和反馈接受度等特质;三是通过综合分析、比较排序、多元参考等方式,综合考虑教师的各项指标,选择出最符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人选[18][19]。
第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培训过程中,应将成长思维模式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教师了解如何将成长思维模式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引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帮助教师更全面地理解成长思维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而言:一是介绍成长思维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让教师了解成长思维模式与固定思维模式的区别和优势;二是展示成长思维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让教师看到成长思维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自信心、成绩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三是引导教师将成长思维模式融入日常教学中,让教师掌握如何在课程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运用成长思维模式的方法和技巧;四是引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让教师更全面地理解成长思维模式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原则,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
第三,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效果和满意度。采用讨论、研究、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体验成长思维模式的价值。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方式,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反思、交流和学习,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项目,以研究性教育为载体,培养教师的成长思维模式和教育创新能力。
第四,培训效果。培训效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它直接反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成长思维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挑战。为确保培训效果的显著性,应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生反馈等多个维度了解教师成长思维模式的发展状况。同时,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和经验,搭建交流平台,让更多教师受益于成长思维模式的培养。
(二)成长思维模式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
第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方向,它决定着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设计中,成长思维模式应占据重要地位,将其作为课程目标之一。首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监控力。其次,要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态度,设置合理的难度和期望,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积极寻求改进和进步。最后,要着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对不同领域的合作需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注重学生的社会技能和沟通技能,设置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和场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20]。
第二,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课程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它决定着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挑战和成功,培养成长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成长思维模式。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的需求[21]。
第三,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的具体执行,它决定着教师如何将课程目标和教学策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变化,引导学生养成成长思维习惯。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探索,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提醒他们关注自身成长,避免陷入固定思维模式。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辅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在成长思维模式方面的发展。
第四,课程评价。以过程为导向,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成长思维模式评价体系。首先,要确保评价方式多样化,如同伴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成长思维模式方面的表现。其次,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团队协作等,以反映学生在成长思维模式培养过程中的进步。再者,应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提供关于成长思维模式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调整和提高[22]。
(三)成长思维模式在师生互动与评价中的应用
第一,师生沟通。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和言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长思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沟通,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养成积极面对挑战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23]。
第二,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关注学生的表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进步。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设置有挑战性、趣味性的课堂任务,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培养成长思维。同时,教师要观察和关注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动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职业教育的能力[24]。
第三,互动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尊重和理解,以合作、支持的方式推动学生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与他们分享成功和挫折。通过合作和支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能力[25]。
第四,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排名,容易忽视学生在成长思维模式方面的表现。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在成长思维模式方面的进步,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例如,同伴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监督;自我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些评价方法有助于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以及他们在成长思维模式方面的表现[26]。
四、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转变教师心态与观念的难题
第一,观念认知。观念认知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尽管成长思维模式理论已经逐渐为教育界所接受,但仍有部分教师存在认知偏差,不易改变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为了改变这种观念,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到学生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教育的方式得到提高的。一是介绍成长思维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让教师了解成长思维模式与固定思维模式的区别和优势。二是展示成长思维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让教师看到成长思维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自信心、成绩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三是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27]。
第二,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使得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贯彻成长思维模式。此外,评价方法往往以分数为导向,强调竞争与选拔,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与发展需求。因此,要想在职业教育中推广成长思维模式,需要从教育理念的根本上进行改革,将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同时在评价方法上突破传统理念,实现公平与发展的统一。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引导式教学,从单一式教学转向多元式教学;二是转变评价理念,从以分数为主转向以过程为主,从以竞争为主转向以合作为主,从以选拔为主转向以促进为主;三是转变发展理念,从以速度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从以均衡为主转向以差异为主,从以结果为主转向以过程为主[28]。
第三,教育环境。现行的教育环境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不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思维模式。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教育者和学生往往过分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营造有利于成长思维模式培养的教育环境。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考试制度,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措施包括: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改革考试评价和反馈,增加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改革考试管理和监督,加强对考试公平性和有效性的保障。二是提高教育投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如增加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支持,优先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材料等费用;完善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补助,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和方式,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项目和活动;创新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激励,建立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挂钩的奖惩机制,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产教融合,促进学校和企业共享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激发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推动成长思维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29]。
(二)教育资源与政策支持的挑战
第一,政策支持。政策是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目前在政策层面上,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成长思维模式培养的关注程度尚不够充分。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成长思维模式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职责和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渠道和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流动和交流,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四是推广成长思维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将成长思维模式纳入教育改革的总体框架,制定相应的指导文件和实施方案,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对成长思维模式的认识和运用。
第二,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化的重要手段。成长思维模式培养所需的教育资源有限,如教材、课程、师资等方面仍需加强。在教材方面,应当编写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将成长思维模式的理念贯穿其中,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成长思维模式。可以结合成长思维模式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水平的教材,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在课程方面,应当开发更多以成长思维模式为核心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可以根据成长思维模式的核心内容,开发体现成长思维模式理念的课程,突出自主性、创新性和反思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水平的课程,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在师资方面,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成长思维模式水平,通过培训和实践,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成长思维模式融入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第三,资金投入。“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成长思维模式推广所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成长思维模式培养。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应得到加强,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共同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成长思维模式培养提供资金支持。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学校和企业共享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可以激发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推动成长思维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三)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评价标准。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分数和排名往往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成长。这种评价标准往往导致教师和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应试教育中,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思维模式的形成。要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评价标准,将成长思维模式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评价维度,强调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和主动性。
第二,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通常采用笔试或者口试等形式,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成长思维模式方面的表现。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成长思维模式,学校和教师需要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以及通过项目制、实践课程等具体表现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及时、有效、具体和正向的反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他们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三,评价改革。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协同推进,探索适应“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特点和需求的评价方法。教育部门需要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的政策文件,明确评价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改革,创新评价理念和方法,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学校和教师需要积极响应政策要求,调整教学方式,逐步将成长思维模式融入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和主体,需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关注自身在成长思维模式方面的提升,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接受评价结果,反思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参 考 文 献
[1]王佑镁,李宁宇,王旦,等.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职教数字化转型的扬弃与创变[J].中国电化教育,2023(4):57-64.
[2]孙思玉,陈瀛.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创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8):46-51+44-45.
[3]杨涵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江西政策:演进与特征[J].职教论坛,2022(12):78-83.
[4]陈凤英,李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的问题、成因与行动策略研究——基于制度失范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82-89.
[5]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之225|“双师型”教师[EB/OL].(2021-12-24)[2023-10-27].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4_1309492.html.
[6]曹晔.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治理体系的思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解读[J].职教发展研究,2019(3):33-37.
[7]張露颖,于志宏,李桂玲.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5):69-72.
[8]任友群.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5):5-11.
[9]李梦卿,刘博.我国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设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5):80-87.
[10]王慧,施志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13-117.
[11]李晓东.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76-81.
[12]DWECK,C.S.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New York:Random House,2006.
[13]吴艳茹,唐耀辉.创客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技术基础与思维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22(3):85-91.
[14]刁春婷,周文倩,黄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4):524-529.
[15]]陈纯槿.成长型思维能有效提升青少年学业素养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167-177.
[16]SCHRODER,H.S.,FISHER,M.E.,LIN,Y.,et al. Neural evidence for enhanced attention to mistake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 growth mindset[J].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7(24):42-50.
[17]YEAGER,D.S.,DWECK,C.S..Mindset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When students believe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veloped[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2(4):302-314.
[18]COSTA,A.,FARIA,L.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meta-analytic review[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5):1-16.
[19]謝盈盈,曾全胜.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应为、难为与可为[J].教育与职业,2023(1):105-111.
[20]牟向伟,赵远航,唐瑗彬,等.面向智慧课堂的中职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3):116-128.
[21]赵志群,李思,张志新.从“再现性策略”课程到“建构性策略”课程——当代职业教育课程的范式转变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23(2):81-89.
[22]邹宏秋,王玉龙.数字化时代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69-175.
[23]刘怀兰,岑亮,吴昌林,等.职业院校智能制造导论课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5):26-32.
[24]龙洋,赵晓燕.基于“扬长教育”的职业教育新质量观:理念阐释与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2(8):8-11.
[25]张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7):102-106.
[26]李德方.职业教育的课堂生态了吗?——基于一所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课堂志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2(4):29-40.
[27]孙延杰,韦卫,李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职业技术教育,2022(21):19-24.
[28]王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45-246.
[29]蒋依伶.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浅谈民航类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管理[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2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七),2022:6.
Growth Mindset Model for the Training of“Double-qualified”Teacher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Wang Tiecheng
Abstract “Double-qualified”teachers are crucial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currently, these teachers face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numbers, varying qualities, limite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an inadequate eval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growth mindset model in teacher selection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evalu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growth mindset model has latent value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double-qualified”teachers.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owth mindset model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ptimizing teachers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olicy support,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s are suggested to facilita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growth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Key words dual-qualified teachers; growth mindset model;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Author Wang Tiecheng, PhD candidat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a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ianjin 300222)
作者简介
王铁成(1980- ),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天津,300222)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教育学)“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TJJX 20-019),主持人:董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