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聪 张洁 柳海民
摘 要 教育惩戒是中职学校教育中调试学生自由与教育秩序、促使学生良好品行养成得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家校协作。家校协作是巩固教育惩戒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是助推教育惩戒生态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建构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的有益补充。以交叠影响域理论审视中职学校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惩戒共识窘境、权责分界模糊、主体间信任危机是当前面临的三重挑战,需通过赋能教师发展、凝聚惩戒共识、明确惩戒权责、强调关怀导向、构建协作机制等措施予以应对。
关键词 家校协作;教育惩戒;交叠影响域;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5-0012-07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重要的基础性力量,昭示着教育全过程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必然趋势与必由路径。教育惩戒作为管理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的教育手段,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须要重申、关注并充分发挥教育惩戒的育人本质。教育惩戒问题是一个小切口,却关系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战略,关系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大问题。2020年12月,《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出台,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建立了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其教师施行教育惩戒的标准,不仅肯定了教育惩戒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作用,而且维护了多方利益主体的权利,标志着教育惩戒逐步迈入法治与理性轨道,亦是通过进一步规范教育惩戒使其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
《规则》提出“学校、教师应当重视家校协作,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合力”[1]。家校协作是教育惩戒的关键,然而审视近两年《规则》实施的现实境况发现,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乔伊斯·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是家校合作研究和实践的基础性理论[2],阐述了家校合作如何作用于学生成长的理论模型。基于此,本文从学理层面分析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深刻要义,尝试以交叠影响域理论审视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既是对促进教育惩戒政策落地以及教育惩戒本体育人价值凸显的一种回应,更能够为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时效性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中職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要义分析
协作是指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3],既包含两个主体开展合作,也涉及双方在重要事务上的协调立场与配合行动。家校协作教育惩戒是家庭与学校围绕教育惩戒而结成具有共同价值目标的共同体形式,旨在双方在教育惩戒工作中合作并相互配合、协调,形成合力促进教育惩戒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家校协作是巩固教育惩戒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4]教育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差异在于其育人性特征,教育问题就是人的发展问题,包含使受教育者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的意涵。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5]。教育惩戒的直接目的是矫正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违规违纪行为会对其行为发出人自身或他人利益存在间接或直接的危害,并且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具有隐匿性与影响的滞后性。更深处而言,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是对学生德性的培养[6]。教育惩戒通过否定学生的不合规范行为使得学生产生羞耻体验,进而激起内部意识的意义痛苦促使内部道德自省,引导学生群体树立规则意识,调控学生的发展,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性并促使人格完善。
家校协作教育惩戒通过家校双方的优势互补与同频共振,在时空上形成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合力,从而巩固教育惩戒的育人效果。家庭教育具有亲情性与连续性的特征,并且相对于学校,家长对孩子性格特征、日常行为等各方面的了解与把握会更准确与全面。家长在学校实施教育惩戒之后,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选择较为合适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明确犯错行为的危害。若家长与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品德与行为的要求未达成一致,既可能放纵孩子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致使学校教育惩戒的效果不彰,也可能会削弱教育惩戒的威慑作用,破坏教育惩戒本身的正义性。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惩戒中并对孩子的过错同学校保持一样的态度并施加一系列育人行动,才能避免家庭因素消减学校惩戒效果,为其德行发展创造一致的环境,从而巩固教育惩戒的育人效果。
(二)家校协作是助推教育惩戒生态优化的现实需要
教育生态是各类教育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及其伴随的状态,是教育制度、教育文化、教育期望等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教育风气的综合反映[7]。教育场域各项教育活动的发展走向、教育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行为皆受教育生态的影响。教育惩戒生态是一切对教育惩戒工作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如今,社会负面舆论使得公众对学校教育惩戒的信任缺失、价值观差异引发的家校教育惩戒冲突等内外部因素制约着学校教育惩戒工作开展与育人效果,教育惩戒生态亟须优化。
良好的教育惩戒生态能够促使教育惩戒关联的各因素之间均衡发力,各相关主体自觉且有序以共同促进教育惩戒育人效果达成。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中两个重要的教育场域,家校协作关系的建立对于教育惩戒生态优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通过学校教育惩戒中家校协作关系的建立,家长可以知晓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以及被惩戒学生的状态,进而有效避免与学校、教师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家长参与的监督作用会督促学校或教师把握与遵循教育原则、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等要旨,从而有利于科学实施教育惩戒。此外,家校协作能使家长形成对教育惩戒理性且科学的认知,一定程度上降低舆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家庭与学校的密切联合能够为高质量的教育惩戒工作的开展迸发出强大的协同力量,有利于推进教育惩戒生态的优质进化,亦是适应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现实需求。
(三)家校协作是建构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的有益补充
市场经济打破了基于农业生产和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而形成“差序格局”的传统熟人社会,走向了相对开放和独立的“陌生人”社会[8]。陌生人社会中个体的生活形式走向多元、生活时空不断拓展,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疏离与冷漠的存在样态,维系陌生人间的合作关系须构建契约型信任。契约型信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信任,是通过签订契约对各自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信任关系, 这种信任的生成方式决定了其属于工具理性的范畴[9]。以契约为先决的交往建立于双方利益之上,究其实质主体并非直接信任某个人,而是信任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契约,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建立的间接信任,进而以信任契约实现主体给予所有人无差别的信任。
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习俗赋予教师教化性权力[10],教师基于家校间的习俗型信任敢于使用教化性权力对违纪违规的学生施加外部影响促使学生矫正不恰当的行为。然而,现代陌生人社会背景下,习俗型信任基础被解构,教师过往实施教育惩戒的教化性权力渐失。家长对教育惩戒态度处于钟摆状态,一方面畏惧陌生的教师滥用权力以致伤害孩子;另一方面担心错失良好的教育机会。对于教师而言,维持良好的教育秩序需要教育惩戒,但教师又担心实施教育惩戒遭到家长的无理取闹,深陷要用但又不敢用的两难困境。《规则》的出台促成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关系的建立,标志着家校间以契约为中介重塑信任。
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的建立使家校建立基于契约的信任关系,但依赖工具理性的契约型信任很难走向深度合作[11]。《规则》虽能约束学校或教师的惩戒行为,但由于规范与有效实施教育惩戒实践的关键在于教育惩戒实施者,《规则》无法触及具体教育惩戒实践过程,亦无法获得家长十足的信任。“信任(在这里)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建构起来的,而且这种建构意味着一个相互的自我开放的过程”[12]。从家校以契约的间接信任走向以协作建立的直接信任对于规范实施教育惩戒以及教育惩戒育人效果提升具有更高的价值。家校协作教育惩戒能使双方在持续地沟通与开放中创造与生成惩戒信任,弥补消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信任消解,促进双方主体全面深层次交流。家校协作是建构教育惩戒契约型信任的有益补充,在家校深度信任基础上真正回归与践行教育惩戒育人初衷。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涵阐释
交叠影响域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由爱普斯坦在对家庭、学校、社会与教育公平、效率等相关问题的长期研究后提出。该理论批判了社会分工论中的家校分离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系统理论,聚焦家庭、学校与社区三个关键影响领域,细化了交叠影响在组织层面与个体层面的两个水平[13],为解决纷繁复杂、动态发展的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成为20世纪末以来诸多国家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参照和实践借鉴[14]。
交叠影响域理论通过外部模型(见图1)和内部模型(见图2)形象地表达出来。由外部模型可知,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存在交叠的部分,也有独立的部分。独立的部分代表每一主体单独发力影响孩子的发展,交叠部分则强调三者间共同影响孩子的发展。外部模型强调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组织存在形态。内部模型是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的外部基础上进一步走进组织中的个体。
整体来看,交叠影响域理论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强调当家校社的人们形成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并采取一致的行为时,交叠影响便会产生[15]。并且强调多元主体中学校及教师以领导者的角色加强与家社之间的关系[16],并在关爱教育环境中寻求教育目标的一致达成[17]。借由家庭、学校与社区三方主体间高质量的交流与互动,学生能够在共同影响下激发自我内驱力,以养成面向生活与学习的积极态度与良好行为。虽然交叠影响域理论面向的是家校社三者之间的合作,但对于家校间的合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中职学校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的理解,将交叠影响域作为分析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以此审思当前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惩戒中家校协作的现实挑战,另一方面也分析家庭与学校两个主体在协作惩戒中的复杂性以及动态变化,从而为家校协作推进教育惩戒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实践启发。
三、交叠影响域视角下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挑战
以交叠影响域理論审视当前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可能面临的挑战,在于寻求家庭和学校协作教育惩戒过程的“枢纽”,是应对挑战、探索路径的逻辑起点。目前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主要面临的三个典型问题:惩戒共识窘境、权责分界模糊与主体间信任危机。
(一)惩戒认识窘境限制协作深度
家校协作教育惩戒需要双方形成一致的教育惩戒认识,进而使家长从意义理解、态度支持到行动配合学校教育惩戒工作。家庭与学校分属私人和公共两个领域,因而两种视角下的教育诉求、教育目标存在着差异[18]。有研究显示,家长更希望教师能通过赏识、鼓励、关注违纪和言行失范的学生而非惩戒,认为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并尽可能避免言语责备[19]。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介入凸显的是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权益”,并期盼教师依照他们的育儿观念采取教育行动,而非重点关注如何配合学校实施教育惩戒使其发挥最大育人效用。对于教育惩戒的实施主体而言,学校或教师的教育惩戒认识是在与学生惩戒情境中不断互动以及外部规章制度等对教育惩戒的期待与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是个人主动建构与社会制约的共同结果。自《规则》出台以来,许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教育惩戒制度的落实,但仍有一些教师和家长对惩戒的理解较片面[20]。家校各异的惩戒认识裹挟着各自价值观,并且主体将从自身立场出发做出系列行为,以致教育惩戒争议不断且问题频发,阻碍着双方协同合作的深度。
(二)权责分界模糊制约协作效果
家校协作教育惩戒要求家校形成合力,故其协同合作与单独发力的领域均需要被明确。家校协作教育惩戒是在权利的制衡中塑造的协作关系,而非家校间单一的服从关系。以浙江义乌教师打伤学生为例,学校采取集权性的管理模式,教育惩戒的实施者教师并没有在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告知家长,反而是选择独断专行。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只是使被惩戒的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而且会消减家长甚至是社会对教师以及学校的信任。被惩戒学生的家长未能参与惩戒过程,亦无法在教师惩戒失当前充分维护孩子的权益,只能接受孩子被教师打伤的现实。家长只能起到补位的作用,即便能对学生开导善后,但其对学生造成的创伤并非一时就能恢复,这违背教育惩戒的育人初衷。此外,一些家长发现学校有侵害孩子的一些权益时会主动对峙学校,甚至越级告发,干涉学校的正常教育活动以致对学校常规教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这反映出虽然政府呼吁赋予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但一些学校仍未重视家长参与或未能在实践中落实,未明确家长参与教育惩戒的权利与责任以及维护自身权利的渠道。家校双方在教育惩戒中未能达成信息上的互通与权力上的平衡,而导致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衔接性与统一性不足,甚至可能会引发家校冲突。
(三)主体间信任危机桎梏协作空间
家校协同合作由信任催生,又进一步催生信任。家校间的信任是双方主体协作行为产生的观念取向以及凭借信任开展深度协作的重要保障。家校协作教育惩戒是由作为学校具体代表的教师与家长协同合作形成的教育惩戒新格局。然而,目前学校或教师与家长的信任缺失桎梏着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空间。首先,教师对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存在忧虑。有调查显示,认为家长参与“会给教师带来工作压力”和“会增加学校一定工作量”的教师比例分别达26.2%和46.2%[21]。家长参与教育惩戒必然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行为,而未具有专业能力的家长可能会对学校或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增添额外的负担,这使得教师对家长参与缺乏信任。其次,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惩戒能力存疑。一方面,媒体不时揭露个别教师不当的惩戒行为使学生遭到身心伤害的新闻,使得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惩戒失当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新时代家长权利意识提升与各种诉求增加,对教师角色期待越来越高,而教师以往由知识而获得的权威性被削弱,教师个体德性形成的价值引领越来越成为教师权威形成的根本决定条件[22]。因此,本是个别教师的不当惩戒行为的现象却给人造成教师这个群体道德滑坡的错觉,致使家长对教师教育惩戒能力信任不佳。
四、交叠影响域视角下中职学校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策略探析
尽管中职学校教育惩戒中家庭和学校形成协作合力面临诸多挑战,但家校协作之场域是一个开放性时空,其所关涉的主体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交叠域内各要素的改变会引发协作场域的变革。借由交叠影响域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运用的过程,可从多个切入点出发,寻找应对之策。
(一)赋能教师发展,打牢协作基础
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教师既是家校协作的直接执行者,亦是与家长直接接触的第一线,是家校协作的中坚力量。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急需教师在相关方面赋能,要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惩戒能力与教师家校沟通的能力,提高教师正确履行教育职责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巩固家校协作的基础。
教师的教育惩戒能力直接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恰当规范实施教育惩戒的能力,关乎教育惩戒育人目的的达成程度。学校在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教育惩戒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典型的教育惩戒案例和采取专题研讨的培训方式。通过群体研究教育惩戒案例,在案例反思、研讨与经验交流中对教育惩戒的相关问题予以澄清,推动教师不仅从教育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层面理解教育惩戒,还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层面深悟教育惩戒。教师通过正确的教育惩戒理念价值引领以及对典型案例中教师实施惩戒过程示例的理解,有助于其反省自身教育惩戒认识以及反思先前惩戒行为,持主动探索态度继而促进教师掌握凸显教育性、人文性与艺术性的教育惩戒实施技能。
良好的沟通技能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23]。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要求教师具备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能力,不仅包括线下面对面的沟通,还涉及微信等通信软件中的线上交流。学校可以遵循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主题培训,在理论知识讲解中说明沟通原则与技巧,提供一些与家长有效沟通的信息模板。在实际操练环节,模拟复杂、多维、动态、融合的互动情景,促使教师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进而提升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分析与解决家校问题的能力。
(二)凝聚惩戒共识,推动共同在场
家校協作需要家长与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惩戒基本导向上持一致立场,转变教育惩戒的认知差异,共同在场形成同向合力推动学生社会化品质的养成。若两者惩戒认识分歧会使教育惩戒出现多个指引性方向,造成教育惩戒行为与教育惩戒目标产生偏离。
为凝聚家校教育惩戒共识以重构教育惩戒实践,学校要从教育惩戒认识的内容与层级两个维度入手,积极引导家长转变片面、不正确的教育惩戒观。其一,在教育惩戒内容层面,学校既要帮助家长明确教育惩戒与体罚、处分纪律等相关教育措施间的差异,又要突出强调教育惩戒的教育意蕴,以纠正教师对教育惩戒的误解与偏见。其二,在教育惩戒认识层级上,学校要指引家长逐步完成“理解—认同—共识”的梯次性转变。其中,家长理解学校教育惩戒是起点,在此基础上认同是关键环节,进而最终达成教育惩戒育人共识。
学校应以官方政策文件与真实教育惩戒案例为中介促使家长正确理解教育惩戒。一方面,学校依靠多样化途径组织开展与教育惩戒相关的主题会议,积极主动向学生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及时准确地传递教育惩戒的政策信息,引导家长尊重教育规律,领会教育惩戒制度,从而让家长知晓教育惩戒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且合理利用案例资源,把握提升家长惩戒认识水平的契机。学校可以收集并积累典型的教育惩戒案例,利用班会或者微信群等载体对案例进行详细讲解以助于家长理解教育惩戒的内在意蕴,还可以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惩戒使得惩戒效果取得明显进步的案例呈献给家长,促进家长在形成科学惩戒观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家长育儿能力。
(三)明确惩戒权责,激发主体活力
分工负责是协同合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保障参与主体各就其位、各尽其力、各负其责[24]。近些年,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与人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为促进教育与社会公平,西方社会普遍认同和注重家校合作,并且重视家校的权责分界,以各主体权责的履行为发挥教育合力提供保障。例如,英国教育部要求学校与家长在学生入学前就学生管理事宜进行协商,并签订家校协议,明确规定家长负有管教儿童、规范儿童行为等责任,将家长充分纳入学生教育过程。
我国教育惩戒中的家校协作也应明确學校与家庭各自应遵循的权限和职责,防范因权责边界模糊所造成主体间的过度“越界”。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惩戒中家校权责边界的法律法规,明晰双方责任与权利,并对家长参与惩戒的范围、限度、方式和途径等予以科学界定。另一方面,在学校层面,学校不仅要树立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高度意识,还需要不断完善校内教育惩戒实施细则以明晰家长参与边界。学校要组织家长共同协商校内教育惩戒具体实施细则,对教育惩戒的告知、实施、评估、申诉等各个具体环节中学校与家长的职责予以规定,明确家长参与的环节与流程,以及学校或教师的教育惩戒运用情形、方式选择等问题。
此外,明晰教育惩戒中双方的权责要坚持两个原则,其一,家庭与学校并非承担相同的权责,而是各有不同的权利与责任。学校是开展正规教育的制度化机构,而家庭进行的是非制度化教育。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中学校理应扮演主导的角色,家庭发挥协助学校的作用。其二,家校是平等协作的关系。家校协作教育惩戒建立在双方平等原则之上,所强调的是两者地位与权利的平等,无优劣与等级之分,这是家校能够有效互动的重要保证。家校协作教育惩戒以教育惩戒中家校权责的明确、分担与夯实为基础,充分调动家校协同育人的优势,克服家校协作的表面化、散点化缺陷,是推动教育惩戒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助推器。
(四)强调关怀导向,提振育人初衷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关怀为核心,并始终贯穿于家校协同育人的整个过程,强调在关爱环境中寻求教育目标的一致达成。教育惩戒行为施加于违规违纪学生,而犯错学生往往也是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最充分的关怀与帮助[25]。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而言,内在的牵引远比外推助力更为有效[26]。
家校协作教育惩戒的关怀导向可通过内部途径与外部途径进行建构,以提振教育惩戒育人的初衷。从内部途径而言,家长、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进而关怀学生。作为惩戒对象,学生的失范行为受其不正确或不成熟的心理或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只注重教育惩戒对学生行为的规训,学生或许能够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但由于对人的心理、精神、情感等方面关注不足,极易造成将教育惩戒视为工具的过度膨胀,这与人才的培养规律背道而驰。故而,家长与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内在特质与行为表现等外在表征,才可能透过学生不良行为窥见深处体现的诉求与蕴藏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到突破点开导与帮助学生矫正不合范行为,增强教育惩戒育人功效。
外部途径则着眼于营造关怀型的教育惩戒环境,促使学生自觉改正不当行为进而自我提升。作为一种否定式的教育行为,教育惩戒会使学生产生羞愧、内疚、自责甚至是对抗等消极情绪与体验。关怀型的教育惩戒环境以氛围的创设提升教育惩戒的温度,呈现出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对于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抱有期待与信心,持续关注与帮助,及时给予鼓励与认可。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使被惩戒的学生感触到教师与父母予以自身的信任与期许,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还能够通过情感关怀的交融与共情帮助学生消化受到惩戒后的负面情绪,自我审思以意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与失当,有助于未来自觉减少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的产生。
(五)构建家校协作机制,保障协作规范化与常态化
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模型可知,要形成持久且均衡的协同育人运行体系,离不开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以及协调机制的完善[27]。家庭与学校协作发挥教育惩戒育人效果需要借助机制予以支持和保证,使得家校协作教育惩戒育人走上良性循环、同心共力之路,从而保障家校协作规范化与常态化运行。
一是建立家校对话协商机制。对话协商是指家校双方以平等的姿态针对特定的问题或矛盾进行交流沟通。该机制的建立依托于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是由学校组建的家校委员会、纪律委员会等平台组成,家长可以通过上述平台向学校或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学校可借助上述平台发布重要的通知与告示。非正式渠道更为灵活多样,可以是学校开展的与教育惩戒问题相关的家校活动;也可以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交流,家长与教师、校领导之间借助于新媒体服务平台进行直接沟通。通过该机制的建立,尽可能减少家校因信息沟通不畅而导致的误会和冲突,还能引导多元主体形成共识,使得双方聚焦惩戒中心问题,凝聚破解问题的共同力量。
二是建立家长分级介入机制。分级介入强调依据教育惩戒不同级别来确定家长涉入教育惩戒实施过程的程度,需要明晰家长在不同程度教育惩戒过程中的涉入程度、需配合的情形。学校要依据教育惩戒等级,探讨不同情形中家长介入的方式方法并予以明确的范式,如:一般的惩戒行为可采取告知学生家长;学生做出严重失范行为,强制要求家长参与惩戒程序。需要强调的是,其一,家长分级介入标准的制定要多方人员的参与,包括教育领域、法律领域专家等,更不能忽视家长代表的加入。其二,教育惩戒的实施全过程包括学生违规行为、惩戒理由、手段等内容要采取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规范,从而在保证家长知情权的同时更方便家长介入。其三,学校也要为家长介入做保障,持续关注学生行为变化。如涉及到学生由监护人带回家管教的情形,在管教期间,学校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就学生的认错态度、反省情况进行沟通,共同评估学生行为矫正效果,有利于学生重返学校。
三是建立家校协作善后机制。《规则》指出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帮扶,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28]。学校或教师施予的教育惩戒行为过程能够用时间长短来衡量,但无法用直观方式恒定教育惩戒之于学生身心上表现的惩戒效果。该机制在于教育惩戒实施之后,追踪教育惩戒的效果,并对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从而做好善后工作。该机制的建构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制定教育惩戒效果评估标准,并明晰不同惩戒效果的善后方式,为特定情况下家长与学校联合行动提供具体指导。第二,细化教育惩戒纠错制度,考虑到教育惩戒中可能出现的学生正当权益受损现象或者因家校矛盾引发的教师权益受损现象,皆要在善后机制中予以考量,并且明确申诉与解决路径。第三,赋予被惩戒孩子重新融入学校教育的个性化支持,深入了解学生受罚之后的思想动态,通过后续的帮助与支持使其重新融入学校团体生活。
参 考 文 献
[1][5][28]《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EB/OL].(2020-12-23)[2023-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12/t20201228_507882.html.
[2][13][15]張俊,吴重涵,王梅雾,等.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9(5):3-12.
[3]崔剑峰.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共文化治理的展开维度与行动策略[J].理论探讨,2023(2):62-68.
[4]康德.论教育学·系科之争[M].杨云飞,邓晓芒,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0
[6]王琳琳.论教育惩戒的边界与限度[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40-44.
[7]刘秀峰.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提出、内涵与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6-125.
[8]高静,李森.“五唯”教育评价的反思与突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2):59-64.
[9]杨志军.大变革时代社会治理转型的理论解读——基于张康之教授《走向合作的社会》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8(3):85-93.
[10]曾娇,马早明.从教化性权力到契约性权力:社会变迁视野下的教育惩戒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1):47-51.
[11]顾菊平,堵俊,华亮,等.高等工程教育产教融合互信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94-98.
[1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06.
[14]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33-42.
[16]EPSTEIN J L.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J].Phi Delta Kappan,1995(9):701-712.
[17]EPSTEIN J L.Advances in Family,Community,and School Partnerships [J].New Schools,New Communities,1996(3):5-13.
[18][23]边玉芳,周欣然.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39-44.
[19]姬甜甜,孙丽萍.合作中的困扰:教师视角下家师关系的现实困境及超越——基于对北京市80位小学教师的访谈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5):101-108.
[20]李福华,李佩云,仰丙灿.初中教师教育惩戒:问题分析与改进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22(5):84-92.
[21]蒲蕊,李子彦.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8):26-30.
[22]刘向辉.何以为师:教师权威的时代变迁与遭遇[J].当代教育论坛,2021(5):95-100.
[24][26][27]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2-110.
[25]高德胜,殷秀芳.对教育惩戒核心问题的追问[J].中国教育学刊,2022(2):51-58.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Gu Cong, Zhang Jie, Liu Haimin
Abstract Educational disciplin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djust studentsfreedom and educational orde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sgood conduct. The realization of its educational goal needs the help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so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promote the practical needs of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and also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building contractual trust in educational discipline. The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is used to examine the home school collaboration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ilemma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consensus, the blurred division of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risis of trust between subjects are the three major challenges currently facing. It needs to be addressed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enabling teacher development, condens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consensus, clarify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emphasizing care orientation and build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s.
Key words home-school cooperation;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uthor Gu C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Zhang Jie, postgraduat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aimin, professor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作者简介
顾聪(1985- ),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大连,116029);张洁(1998- ),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柳海民(1953- ),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春,130024)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教育惩戒的家校协作机制研究”(23YJC 880030);2024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合作课题“生成式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2024lslybhzkt-15),主持人:顾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