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摘要:初中生的心理已趋向于成熟,但尚且缺乏稳定,这导致体育这门身与心需要兼修的学科在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而为了提高初中生的精神卫生指标,教师应根据其实际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教学,应创造民主氛围、投放挑战任务、启动互动活动、优化运动评价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设计
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既符合学科教学的根本规律,又与初中生的学科核心素质的培育密切相关,其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此潜移默化地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运用各种辅助工具,营造民主运动氛围、投放一些挑战性训练任务、启动多元合作训练活动、优化运动训练评价机制,形成完善的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卫生是指针对学生实际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对其施以合理的精神卫生相关的辅导,以达到消除其心理问题,达到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其作为我国“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落实与达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如何在初中体育这门需要身心并进的学科中针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当代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初中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期任何一个细微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而心理健康是青春期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一般都会承受很大的压力,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升学的压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精神状态出现烦躁、躁动、抑郁、焦虑不安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很可能会导致精神方面的问题。而且,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都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比如生理机能的变化、对异性的好感、对师长的叛逆,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中学体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课程,则可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学习和融入社会过程中形成比较健全的身心健康,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中学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要面对来自家长、学校和自己的压力,这其间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影响他们的情绪,甚至影响他们周围的人。而通过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分析,发现适当的户外运动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减压”学习体验,并能通过运动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对体育活动的合理指导,使其体会体育的魅力,使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宣泄和调整自己多变的情绪。
(二)尝试沟通,促进交流
部分中学生在长期性被家长溺爱,其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难以融入集体、易于和周围事物发生冲突等。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外界建立起联系,以确保自己的心态健康,从而形成自己导向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模式。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学会与社会交往,学会融入集体,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亲社会情感。
三、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切实渗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民主设计,合理导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角色的转变,是自身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既可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入提供有利的环境前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体育教学的民主化,充分征求学生们的建议,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切其身心发展的教学培训。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是有一定选择性的,教师要有善于观察的觉悟,并有意識地征求学生的参与意愿,从而进行民主性的教学活动规划。
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征求学生的设计观点,使其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在自由小组的教学中,更能引起更多的精神上的感动。学生们有强烈的团体精神,相熟的学生结伴而战,对体育的兴趣会更高。通过把竞赛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入取得一定主动。
(二)挑战任务,升级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锻炼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成就感,即使应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适当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素质。教师可适时进行思维引导,并设置一定难度的体育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精神上的挑战冲击。
如耐力跑步,就是一种被大多数学生讨厌的体育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整体积极性,教师首先要进行训练测试: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而能够把自己的实力发挥到极致,便已经做到了成功。这是一种对意志的考验,一般人是不会去尝试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此自我挑战,如五百米、八百米、一千米、一千五百米等等,学生可以自由的挑选一段距离,只要能够坚持到最后,就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如此看看到底是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教师可从心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激励。活动一开场,教师便可跟着学生们跑步,并在路上安排学生们的欢呼鼓舞,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拼搏氛围。
此种让学生自我提出质疑,自我进行证明的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们的具体行为来看,教师采用了“激将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比赛中全力以赴,这既可以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又可以坚韧学生的精神。
(三)交互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群体性特征,尤其是对抗类体育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团体协作精神。互动性的运动有集体支持,其组织协调功能将十分明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团结的方式聚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生的精神状态。比如拔河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团体交互活动,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项无差别性的比赛:
突破男女限制,自由组建体育队伍,采取双向選拔模式,进行一次对抗赛,赢一次可以得到3个积分,而失败的队伍可以得到1个积分。队伍人数不能少于6人,要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小团体,人数可以增至10人。教师说完了规矩,学生们就可以主动地做出反应,并组成一个小团体,由于是较为自由的,所以每个小队都会为了荣誉而齐心协力、全力以赴。
基于互动性、团队性的体育活动,由于需要学生们自己组成一个小团体,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战友”,学生们的反应通常会较为热烈。而在此期间,学生的心理会得到集体的加持,其身体和心理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团队教学具有鲜明的集体优势,教师把握学生的训练心理,从多个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力,通过竞赛来实现整体的调动,从而使体育教学得到有效的激发。
(四)优化评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以教学评价为总结,体育活动与训练活动也不例外。体育评价应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项主要教育方式,合理正面的教学评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尤其是通过引导学生施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使其获得更多的自我反思机会,有利于锻炼学生坚韧顽强的体育意志。初中生的心理较为成熟,其对于鼓励性评价相对来说已经“免疫”,因此,教师要多从问题的侧面进行归纳,并引导学生从纠正的观点进行反思。而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阶段,教师要进行更多的创造性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触动,从而促进学生成功地构建起一个积极正向的精神秩序。
例如,在跳高训练中,由于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有诸多问题,教师首先向学生演示几个动作要点,再由学生进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手机等设备记录下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观看录像,并针对自身跳跃姿势进行评价。学生在观察自身的实际运作状况时,可以轻易地找到问题所在,从而进行分析、反思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自我修正的,最终在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正确认识到自己还有诸多可提升的空间,从而使其体育动机更为明确,动力更为足够,也自然而然地生成对学生心理上的健康教育。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除了让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的初衷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的目标,当下时代的体育教育已不仅仅满足于形式化的“运动技能”训练,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更多追求的是引导学生身与心的相互补充与和谐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心理状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的统筹设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创造更好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打造灵动初中体育课堂塑造学生心理健康堡垒[J].基础教育论坛,2022(1):68-69.
[2]黄永飞,康辉斌.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对比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10):70-73.
[3]曹麒.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2021(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