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刚
【摘要】 动态几何题,是指以几何知识和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观点的一类试题;而通过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使同学们经历由观察、想象、推理等发现、探索的过程,是中考数学试题中考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题型.解决动态问题,要用分类思想把这个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抓住某一静止的瞬间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关键词】 动态几何题;运动变化;分类思想;静止
动点型问题常常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下面通过动点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来加以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例1 如图1,已知线段AB=20米,MA⊥AB于点A,MA=6米,射线BD⊥AB于B,P点从B点向A运动,每秒走1米,Q点从B点向D运动,每秒走3米,P,Q同时从B出发,则出发x秒后,在线段MA上有一点C,使△CAP与△PBQ全等,则x的值为()
(A) 5. (B)5或10.
(C) 10.(D)6或10.
解 由题意,BP=x,
AP=20-x,BQ=3x,
∠A=∠B=90°,
當△CAP≌△PBQ时,AP=BQ,则
20-x=3x,解得x=5.
当△CAP≌△QBP时,AP=BP,则
20-x=x,解得x=10,
当x=10时,AC=BQ=30米,但MA=5米,
故x=10不符合题意,舍去,
故答案为(A).
例2 如图2,已知长方形ABCD的边长AB=20cm,BC=16cm,点E在边AB上,AE=6cm,如果点P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向点C向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从点C到点D运动.则当时间t为()s时,能够使△BPE与△CQP全等.
(A) 1.(B)1或4.
(C)1或2.(D) 3.
解 因为AB=20,
AE=6,BC=16,
所以BE=14,BP=2t,
PC=16-2t,
当△BPE≌△CQP时,有BE=PC,
则14=16-2t,解得t=1.
当△BPE≌△CPQ时,有BP=PC,
则2t=16-2t,解得t=4.
故答案为(B).
例3 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10厘米,BC=8厘米,CD=12厘米,∠B=∠C,点E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点运动.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厘米/秒时,能够使△BPE与△CQP全等.
解 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
则BP=3t,CP=8-3t,
因为点E为AB的中点,AB=10厘米,
所以AE=BE=5厘米,
因为∠B=∠C,
所以∠B和∠C为对应角.
①当△BPE≌△CQP时,
BE=CP=5,BP=CQ,
则5=8-3t,解得t=1,
所以BP=CQ=3,
此时,点Q的运动速度为3÷1=3厘米/秒.
②当△BPE≌△CPQ时,
BE=CQ=5,BP=CP,
则3t=8-3t,解得t=43,
所以点Q的运动速度为5÷43=154厘米/秒.
故答案为3或154.
例4 如图4,△ABC中,∠ACB=90°,AC=6cm,BC=8cm,直线l经过点C且与边AB相交.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B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A运动.点P和点Q的速度分别为2cm/s和3cm/s,两点同时出发并开始计时,当点P到达终点B时计时结束.在某时刻分别过点P和点Q作PE⊥l于点E,QF⊥l于点F,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当t=秒时,△PEC与△QFC全等.
解 由题意得AP=2t,BQ=3t,
AC=6cm,BC=8cm.
①如图5,点P在AC上,点Q在BC上,当△PEC≌△CFQ时,则PC=CQ,
即6-2t=8-3t,
解得t=2.
②如图6,当点Q与P重合时,△PEC≌△QFC全等,
则PC=CQ,
所以6-2t=3t-8,解得t=145,
③如图7,当点P在BC上,点Q在AC上,只有当点Q与A重合时,△PEC≌△CFQ,
则PC=CQ,
即2t-6=6,解得t=6,
综上所述:当t=2秒或145秒或6秒时,△PEC与△QFC全等,
故答案为2或145或6.
上述几例通过三角形全等列方程来解决动点问题,解题时要把握在某一时刻三角形可以全等,抓住了全等,得到线段长相等,然后列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