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摘要:“双减”政策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优化作业设计,运用科学的作业设计策略,更好地发挥作业巩固知识、整理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结合“双减”政策明确作业设计的必要性,认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探析基于“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主要是结合学生学情、提效要求、课后服务,设计个性、分层、实践作业,优化作业设计。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分层作业;实践作业
“双减”政策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少作业总量和提高作业质量,让作业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坚决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的情况。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类学科,设计和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能够辅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运算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教师要结合学情,设计个性、弹性、分层的数学作业,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 结合“双减”政策进行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转变作业形式。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拓宽视野、训练思维等,不能为了让学生做作业而布置作业,教师应当根据“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并转变课后作业的形式,同样可以达到学科教学目标。比如,除让学生完成课后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测量的方法测量校园绿化面积,并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绿化面积,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其次,减轻学生负担。结合“双减”政策的指导意见,学校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系统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结合素质教育标准,统整学科作业,规划学科作业总量,指导教师设计基础性的作业。数学教师要控制数学作业数量与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可以延迟或免交作业。数学教师也要对布置的作业实行全批全改,进行及时反馈。在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度量”章节教学中,在课堂上实施边讲边练,让学生参与课堂探究,适当减少课后习题数量,布置一些测量实际物体角度的作业,能够减轻学生负担。
再次,提高复习效果。过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大都是设计统一的作业,让全班所有学生共同完成。但是,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学困生、中等生和学优生,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解题能力各不相同,导致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了”。通过优化作业设计,符合不同学生需求,能够提高复习效果。如四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章节教学结束后,在复习课中,让学困生完成课后简单计算题,中等生完成计算题加应用题,还要出示生活化的题目,让学优生运用所学知识,将实物抽象化为所学的图形,运用公式解答。
最后,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师的传统教学中,他们认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搞人为的“题海战术”,实际上他们忽视了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的不足。在课后布置很多数学作业限定学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这就使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厌烦数学科目的学习和数学教师的教学,甚至对学习数学形成本能的心理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降低,形成错误的数学观。“双减”背景下,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逻辑思维和教学策略,按照课堂教学内容精简课后作业,有效巩固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不言而喻,在减轻负担、提质增效的教学模式下,科学合理的数学作业设计方案既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有目的的科学合理布局,科学地进行作业。
2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作业内容枯燥。小学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不少实际问题,但是当前数学作业设计却存在内容枯燥的问题。数学作业缺乏层次性,没有体现差异性,且内容枯燥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多设置计算题,应用题较少,与生活的联系较少,导致作业内容枯燥,很多学生不愿反复解答计算题。
二是作业功能单调。数学作业为巩固课堂所学而设计,不具备培养兴趣、扩展视野、拓展思维的功能;还有作业形式化严重,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如让学生做一份上交作业、一份家庭作业等。单调的作业功能,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
三是作业负担过重。“双减”政策之所以提出,其目的之一在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提高作业数量,在无形中带给学生不小的负担,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收效甚微。
3 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3.1结合学生学情,设计个性作业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明确他们对具体的、生活化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且大部分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未知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在个性化作业引领下,不仅能够辅助学生巩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与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章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巩固涉及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又要避免作业的枯燥乏味,教师要尽可能设计生活化作业,包括设计生活应用题、布置生活计算任务等。而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章节教学中,教师要多布置探究型作業,比如让学生统计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数据,自主提出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等。
以上数学作业充分考虑学生学情,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符合。教师设计个性化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还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循序渐进地产生数学学习兴趣,感受数学魅力。
3.2结合提效要求,设计分层作业
“双减”政策重点是减负提效,不仅要通过减少作业数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要提升作业质量,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一般分为A、B、C三个不同层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及时完成作业。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章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三个层级的作业:低层级的要求理解例题,完成课后基础训练题目;中层级的要求完成课后所有题目,明确算理和算法,灵活运用行程问题等公式;高层级的要设计拓展应用题,根据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和植树问题等,引入探究型应用题。教师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并进行针对性讲解。
小学数学设计分层作业,其难度、数量和形式各有不同,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能硬性要求学生做哪个层次的作业,但是一旦选择特定层次的作业就要尽力完成,做好思想工作,防止学生偷懒、拖沓。
3.3重视学习效率,优化设计作业内容
在“双减”环境下,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能改变,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全过程还课堂于学生,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在达到更高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要提前进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设置一些独立探索性习题,以作业任务清单的形式为学生分配任务。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思考和自主研究,最终将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任务全部完成,塑造学生学习思考和自主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合作研究进行鼓励。根据学生预习的难点,教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研究和寻找解决难点的方法,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布新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任务。学生必须遵循各种方法(例如合作交流、分类与协作、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互动等)研究数学问题的标准答案。以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为例。教师在教授这一章节时,可以为学生安排前置性作业,鼓励学生在家学习思考,总结自己计算10以内加减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再将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将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任务完成,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教师根据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新的数学知识。
提倡减负增效,首先要设计好作业的量。数学作业的设计本身就和减负存在一定的矛盾。数学属于理科范畴,更多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如果练习少,就无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然而布置数学作业的量太大,不仅会增加学生压力,还会不断降低数学学习效率。数学作业的量少,不仅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不规律,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正确把握数学作业的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关键性影响。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方案。例如,在学习“倍的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对倍的定义不清楚,从而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此时,数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详细情况,根据学生的差异安排作业的量。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倍的概念理解有些困难,那么教师设计这方面的作业的量就要适当多一些,且针对这一知识点增加一些探究题。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倍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他们在练习中的熟练程度。在设置题型时,可以选择6×3、8×6等简单的计算题。但是,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作为作业的内容,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倍的知识。作业的选择必须准确、合理。学生作业布置最好的效果是接触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作业可以努努力就能完成。对于知识点比较简单的数学作业布置,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首要目的,可以减少作业量。
3.4结合课后服务,设计实践作业
“双减”政策下,还需要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很多学校将课后服务安排成了自习课,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尤为不利。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情况,教师还要结合课后服务,设计数学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在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章节学习结束后,结合“校园绿地面积”的探究主题,教师设计测量校园内绿化面积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测量,记录测量数据,然后思考算法,运用公式计算出绿化面积的总量,计算学校的师生总人数,计算人均绿化占有率。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趣味十足。
数学思维源于日常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重视作业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首先,作业应当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让小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融于日常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自行研究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展示数学知识的用途和价值。例如,一辆车前排2座,后排3座,车辆有4个轮子。通过前方5棵树……小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答案也很有趣,让学生感觉自己的数学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培养学生随身携带数学思维观察日常生活中事物的习惯,使数学思维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其次,学生作业的内容设置可以充满童真和童趣。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的作业要尽量充满童真和童趣,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可以促进美术知识与数学知识的紧密结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各种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在课堂上将学生有创意的作业进行展示。这不仅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再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有趣的图形”章节后,可以设计学生实践活动“发现教室中有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和认识图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
课后服务时间不能上成自习课,而是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实践作业。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重点是突出计算,通过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设计不同形式的数学实践作业,让学生分工合作,参与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過去的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着作业数量多、机械单一、重复性强等问题,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课业压力,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根据教学实际与基本学情,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学作业,引领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达成数学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21(8):29-34.
[2]孙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5):68.
[3]潘菊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新校园(阅读),2018(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