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春建
摘要: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物理与劳动是息息相关的学科,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生产、现代化的科技生产,物理学都占有重要地位。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有着巨大作用。但传统的劳动教育内容与现代课程体系联系不紧密。物理学科与劳动教育如果能够有效整合,就能实现物理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双向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物理;渗透
劳动教育是学校的教学重点,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劳动逐渐被先进的科技代替,面对这一现状,教师需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学,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将劳动教育与物理教学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在物理学习中投入更多精力。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娱乐方式的丰富,现在的学生劳动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甚至不愿意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由此可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 树立劳动观念,明白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观念应该深深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对于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在20世纪,学生的学校生活都是由学习和劳动组成的。学生在课间时,可能需要去拔草、锄地,虽然学习和劳动都比较辛苦,但是学生依然乐在其中,并且不会抱怨,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参与劳动也是学生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与学习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学校中缺乏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家长也基本不会让学生进行劳动。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宣传相应的劳动知识,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明白劳动教学的意义。
学生的生活不仅仅有学习这一个任务,与此同时,他们还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劳动,参与到劳动当中。例如,在教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寻学习的灵感,享受学习的过程。学生不能只等着教师来给自己传递答案,而是应该有积极学习的想法,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去探索物理知识,找寻物理规律。长度和时间是物理学中两个比较基础的概念,在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物理学习时,学生需要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稳扎稳打。通过树立劳动观念,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习成果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劳动教育的意义。
2 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文化知识,还能够习得生活技能。以物理学习为例,其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实验,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大脑也会跟着进行思考,从这里可以看出,参与劳动也是锻炼学生脑力的一种途径。物理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但是如果他们尝试自己去探索规律,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善于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当中,去摸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在生活当中接触比较多的是平面镜,但是凸透镜的原理与平面镜不同,它会使物体成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平面镜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对凸透镜产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原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通过提升劳动意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会更加高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劳动品质及创新能力,关注学生成长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在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天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他们通常都是等待教师的知识灌输,而不会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的重点也需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移到创新能力的发展上。在传统教學模式下,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后可能并不足以去应对一些复杂的题型,因为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无法进行举一反三,尤其是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去寻找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静电现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静电现象,然后一起来进行总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提高,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天,学生会发现头发起静电、衣服起静电这些非常常见的静电现象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学生需要从中获得启发,留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一来,通过培养劳动品质及创新能力,关注学生成长,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对自己的物理学习充满信心。
4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物理潜能
教学情境是丰富学生体验的有效方式,是营造教学新面貌的有效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少会考虑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不会将它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认为它与实际的教学没有必然联系。但实际上,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时刻谨记自己学习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内容和手段更加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物理潜能。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和听觉感受,让学生迅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的内容向学生提问,让学生陈述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也能够保证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减少注意力分散的情况。物理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使文字以图像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物理潜能。
5 结合学科课程,渗透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的渗透不能一时兴起,而是要有所依据,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具备劳动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本领和学习技能的一种途径。在养成这种意识之后,学生会将劳动当作自己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谨记劳动的要领,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劳动能够给予学生许多课堂之外的感悟,让学生发现课堂之外广阔的新天地。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物理教学内容,渗透劳动精神,让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例如,在教学“家庭安全用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以练习题为主的作业,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督促学生巩固知识。虽然学生对作业的功能持认可的态度,但是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更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去实践。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索关于“家庭安全用电”的知识。并且通过结合学科课程,有效渗透劳动精神,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可。
6 增强实践能力,学会学以致用
实践能力与基础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点往往都在基础知识上,鲜少会考虑实践能力方面的拓展。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让学生将课堂上与课堂之外的学习统筹一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他们渴望挣脱束缚,享受自然。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充满活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学习广博的知识,并且学会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和发电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发电机的应用,了解发电机为劳动带来的便利,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实验室或者相关部门进行参观,让学生体验一下发电机是如何运转的。在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实践总结和心得,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于生活进行反思。这样一来,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学会学以致用。
7 增加实际体验,创设动手活动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总结学习经验的一种方式,为了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灵感,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所学内容。给予他们更多真实体验的机会,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物理学习需要学生的恒心和毅力,随着学习的深入,课程内容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许多学生出现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自己的学习步伐被打乱,学习信心也受到打击。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谈心,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安装模型。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模型进行拼装和拆解,是强化学生学习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果仅仅是看图,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模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和仿真实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会更加详细地了解到其中的原理,意识到动手操作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这其实也属于劳动教育的一个方面。能够给予学生更多接触物理真谛的机会,创设动手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8 注重活动设计,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提升自我能力的一个标准。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各项思维指标迅速提升的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改变对物理学习的刻板印象。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递知识,组织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不要让学生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讲,而是应该活跃起来。身体上的活跃,也会带动思维上的活跃。因此,教师可以注重活动设计,追求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滑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课堂外去体验“滑轮是如何进行运作的”。在学会这部分知识以后,学生就可以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生活当中去。从这个角度来看,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物理中的许多知识原理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与探索。同样又可以继续反作用于生活,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滑轮的使用,给人们减轻了许多劳动负担。一些很难搬运或者是举起的物品,一旦应用滑轮,便十分容易搬运了。通过注重活动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9 完善评价体系,增强核心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基于多个方面,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本身。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变得复杂多变,他们的社会性也逐渐体现出来。于教师而言,应该关注更多的层面,包括学生的动态发展。如有的学生取得了进步,或者是有退步的情況,都是教师应该注意到的。因此,教师要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以多元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整个初中阶段,“电”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从简单的电路连接到功率,学生逐渐深入,也接触了物理学习的真谛。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自己进行电路连接,通过这样的练习以后,学生会对“并联”“串联”这两种连接方式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10 结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渗透能够打开新的物理学习视野,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突出。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明白劳动教育的意义,从心底认可这种学习形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物理潜能。结合学科课程,渗透劳动精神,是实现物理教学与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且坚持实际体验,创设动手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另外,教师要注重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需要完善评价体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汤祖军,刘文婷.寓劳动教育于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8):14-15.
[2]汤清修.中学物理:注重活动设计,提升思维能力[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6):64-66.
[3]温会锋.坚持实际体验,创设动手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以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教学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20(10):25-27.
[4]李念平,张梅.轮值“耕读”劳动教育的学校实践[J].教育界,2019(20):155-156.
[5]许月仙,袁海泉.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J].物理通报,202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