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琼
摘 要:同堂授课中分层布置作业能有效利用课堂四十分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高。文章从划分层级的必要性、实施策略、分层评价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课堂;教学;分层作业;策略
所谓同堂授课,分层次作业,就是在常规班级授课时,既考虑同一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的整体水平,又兼顾学习过程中出现层级差异;在布置作业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积极发展的局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习能力。
一、划分层级的必要性
学生个体千差万别,要针对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克服“大班制”教学形成的弊端是首要难点。要想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就必须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做足文章——分层作业就是实现各环节分层的突破点。
分层作业的前提是合理分层,即通过观察、查阅学生学习档案、测验等各种途径,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将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不同层次。划分的层级越多,对教学过程和教师的掌控能力要求也就越高。已有的实证研究多主张将学生分为三个层级(A、B、C级,分别为优秀生、中等生、基础薄弱生),以便于管理。事实上,班级的自然划分带有随机性,不同的班级具体情况也存在差异,划分层级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对尖子生并不突出的班级可以不划分A级;对基础薄弱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也可以不设C级;而各层级人数的比例也应灵活掌握。有不少文献提出在划分层级时组建学习小组,以发挥A级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基础较弱的C级生,同时向学生说明层级划分的动态性和调整期。分层作业的目的是因材施教,是在某种意义上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指标,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分层效果。因此,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也是划分层级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主观判定、没有考虑学生个体意愿的分层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可能引起家长的误解,加剧学习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分层目标南辕北辙。
二、实施策略
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需要学生整体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能力。在此基础上,设定不同层级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完成的学习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15分钟以内,那么,在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以后,可以开展实质上的分组教学,即部分学生转向难度稍大的学习目标,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给予相应的时间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实现同堂上课、目标分层。
在作业和复习两个教学环节中,分层作业得以明确实施,即教师按照预先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布置相应的作业与复习要求。很多关于分层作业的研究文献提出,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反复练习课后习题,促使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对难度大的题目则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分解知识点,降低难度和要求,提高学习效果。但实际上,比针对性训练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找出结点。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比较复杂,对于没有兴趣而厌学的学生来说,反复进行基础训练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其厌学情绪;而有些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并非不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和基本方法,而是对问题的认知出现了断层,没有达到更高一级的要求,以至于问题稍有变动,就无法应对。对优秀生来说,也存在能力划分与界定的问题。
按照教育统计规律,越是靠近优、差两个极端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越是丰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中等学生教起来最省力”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分层作业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核心不在于分出作业层次,而在于如何划分作业层次。
三、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分层作业的落脚点。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也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方法。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要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但评价目的是诊断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自己努力程度认知基础上的激励手段。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可以进步的空间是分层评价的最终目标,也是分层作业能够改善学习效果的根本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教师以分层作业的评价结果作为层级调整的主要依据,意在培养竞争意识。但过于功利的激励性评价不仅降低了激励的效度,缩短了激励的作用时间,也损失了激励的信度,使其难以为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参考文献:
[1]王素清.改进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6).
[2]王鹏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2).
(作者单位:湖南省平江县伍市镇伍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