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2022-05-27 13:13朱晓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互联网

朱晓丽

摘要:分享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高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是幼儿园教师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文章结合目前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依托“互联网+家园共育”开展分享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并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提出了开展分享教育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家园共育 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幼儿园小班幼儿的整体情况来看,很多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不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学前教育不断变革,使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日益丰富,“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较好地实现家园共育目标。因此,依托“互联网+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当前最值得讨论的学前教育热点问题。

一、“互联网+家园共育”对幼儿教育的积极意义

小班幼儿处于对世界探索的初期阶段,缺乏成熟的思维模式的支撑,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弱,幼儿的学习行为以模仿为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孩子往往会模仿家长的为人处世。而幼儿园教师是幼儿进入校园的直接引路人,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任务。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两大主体,应该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互联网为家园共育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这一便捷的交流平台与家长积极开展探讨和互动,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联合家长共同进行幼儿分享教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必要性

分享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分享行为能有效促进幼儿在小班阶段积极融入集体,不断提升幼儿社交能力。因此,分享行为和分享意识的健康、良性发展是促进幼儿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积极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借助互联网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通过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有效提升幼儿的道德素养和分享意识,形成健康师生情谊,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另外,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社交范围也得到有效拓展,从而使幼儿受到同伴的喜爱和尊重,获得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现阶段“互联网+家园共育”存在的不足

(一)忽视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育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部分家庭,无论幼儿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不合理,家长都一味满足幼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幼儿的自我思维占据重要地位,习惯于独自占有事物,缺乏分享的意识。而在幼儿园,由于小班幼儿刚刚入学,对幼儿园不熟悉,情绪不够稳定,幼儿园教师很多时候都忙于安抚幼儿,忽略了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引导与培养,导致幼儿一旦感觉自己的“领地”受到侵占,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抵抗的情绪。

(二)家园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阶段所接收的理念大部分来自家庭。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分享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父母过于娇惯孩子,不重视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另外,尚有一些幼儿园教师没有主动在幼儿面前展示与他人分享物品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幼儿对分享的认知存在局限,缺乏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分享教育质量较低。

(三)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新鲜事物的占有欲较强。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较少,对是非对错缺乏准确的判断,对道德的感知力比较差,大多数时候幼儿往往凭借自己的心情选择占有或者分享。另外,幼儿对“分享”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分享意味着失去,所以很多幼儿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究其原因,是不愿意失去。由此可见,小班幼儿缺乏分享的经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认知规律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分享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有效运用“互联网+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一)积极创设分享情景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幼儿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创设分享情景,让幼儿在良好的分享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幼儿对分享教育的认知层次,提高幼儿对分享教育的认可度,从而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以视频或者图片等形式向幼儿展示相关的故事内容,通过动态的视频或者色彩丰富的画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幼儿园教师可以播放“孔融让梨”的视频,并且对视频加以讲解,融入德育,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另外,幼儿园教师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幼儿开展分享活动,分享的东西可以是图书、零食、玩具等。幼儿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他人,从而获得分享的乐趣,收获珍贵的同学情谊。再者,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划分出一个“分享区”。幼儿可以将有趣的故事书、好用的水彩笔等物件放置在分享区,和同学一起分享。分享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的过程。幼儿园教师可以将幼儿的分享活动以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发送到家长群,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学校的状态,推动家校共育。

(二)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就当前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而言,“以自我为中心”的案例最为常见。很多幼儿在接受幼儿教育的初期阶段,缺乏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很小的事情产生一些矛盾,从而使得同学之间冷眼相向,甚至相处不融洽。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幼儿之间存在的矛盾,加强对矛盾关系的调解。幼儿园教师应该从产生矛盾的根源着手,通过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帮助幼兒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树立分享的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世界。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动画、情景模拟等形式以具体的事例让幼儿深刻认知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从而使幼儿萌发与同学分享的意识,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三)主动创造分享机会

幼儿教育是幼儿从家庭教育步入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刚开始融入集体生活时,很多幼儿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幼儿的分享欲望、合作意识不强等,这给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应该立足于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针,创新教学模式。幼儿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深厚的同学情谊,让幼儿心甘情愿地分享自己的玩具、图书、糖果等。另外,家庭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幼儿园教师应该積极倡导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到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行动中。比如,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参与学校举办的跳蚤市场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分享意识。

(四)利用互联网进行家园共育指导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与家长进行信息互通的平台,比如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幼儿园教师可以给家长分享一些有关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知识,家长在获得教师的科学指导之后可以对孩子展开一些分享行为的教育。家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第一,教会孩子正确认知“分享”这一概念。父母不要过于溺爱孩子,要让孩子明白家里的所有物品都是家庭成员共有的,而不是单独为孩子准备的,每个家庭成员包括幼儿自己,都要学会共享家庭资源。要想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分享,就不能只对孩子说教,应通过动画、故事、童谣等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其慢慢明白分享的重要性。比如,讲述童话故事能够加深幼儿对分享的好处和意义的理解。家长可以通过《巨人的花园》等故事让孩子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引导幼儿学习改变之后的巨人,通过分享自己的快乐而获得更大的幸福。

第二,认真对待并积极接受孩子的分享行为。当孩子出现分享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接受,并给予鼓励和表扬。例如,孩子在吃一样自己喜欢的美食时,有时会主动分享给父母,这时候部分家长往往会说:“我不吃,你自己吃吧。”这其实是在无意识中否定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产生“食物不需要和他人分享”的认知。所以,如果孩子主动将东西分享给家长,家长应高兴地接受,并借机对孩子进行分享意识的渗透。家长的正确态度可以对孩子起到强化分享行为的作用。分享后得到家长的表扬,孩子会更开心,从而更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

第三,主动教给孩子分享的技巧。幼儿年龄较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还十分幼稚,部分孩子想要与他人进行分享,但是不知道该怎样做。为此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分享技巧。例如:“我们现在只有一袋零食,可是你想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吃,那该怎么办呢?”家长可以让孩子先思考,如果孩子实在不知道,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可以把这袋零食打开,拿给朋友吃,这样自己和朋友都可以吃到这袋零食。”让孩子在这种过程中慢慢学会分享技巧。

第四,温柔耐心地鼓励与引导。培养分享意识、形成分享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去陪伴。当孩子和同伴因为抢夺物品而发生争执的时候,不要一味责骂孩子,而是要耐心温柔地告诉孩子如何与同伴分享,让他们知道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处理。

(五)依托互联网构建分享主题课程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与引导除了需要家长的协助之外,还需要教师在学校对幼儿开展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构建以分享为主题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在理论课程中,教师可以用文字加图片的形式,给幼儿讲述“分享行为是什么?”“和他人进行分享有什么好处?”比如,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图片,图中的一只小兔子有两个胡萝卜,它看到另一只小兔子一个胡萝卜也没有,就把自己的一个胡萝卜送给了它的同伴。教师指着这张图片对幼儿说,图片中这种行为就叫作分享行为。接下来,教师继续给幼儿出示另一张图片。当小兔子把胡萝卜送给同伴之后,同伴给了它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和他成为好朋友。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幼儿说,这就是分享的好处,如果小朋友们喜欢一个人,想要和一个人友好相处,就要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这个人。

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游戏:在家长的帮助下,请幼儿寻找一个同伴作为搭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教师每天都会布置各种挑战任务。如果幼儿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球作为奖励(任务的完成和小球的积累都是以幼儿个体的形式进行的)。当两个幼儿的小球积累到10个时,就可以获得教师给出的团体奖励。为了确保教育效果,游戏还有一个附加规则:当两个幼儿的小球数量加起来有10个时,必须确保每一个幼儿的手上都至少有5个小球才算完成任务;若有一个幼儿积累的小球数量不满5个,那么这一组任务就视为失败。这样的游戏规则旨在告诉孩子,如果想要成功完成任务,那么在同伴小球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就要把自己的小球分享给自己的同伴,这样整个组才能获得胜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看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幼儿是否主动将自己的小球分享给同伴,并把每个孩子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积分情况整理成表格,编辑成文档上传到云端,还可以把孩子完成任务的视频上传到班级群。这些行为将成为教师对孩子实践课程完成情况的重要评判指标。

五、结语

总之,“互联网+家园共育”对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可从积极创设分享情景、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主动创造分享机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家园共育指导、依托互联网构建分享主题课程等方面有效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参考文献:

[1]郑美芳.分享 快乐 成长——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分享意识[J].好家长,2020(93):2728.

[2]陶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育,2020(11):5051.

[3]欧梦晓.用家园之力开启分享之门——浅谈家园合作下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J].读写算,2020(5):36.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互联网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