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晓敏
摘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者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高校班级较早设立“心理委员”职务。作为朋辈,心理委员可能比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更大,更能够及时帮助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受到高校心理委员做法的启发,笔者开创性地在小学校进行了心理委员的实践与探索,期望能够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委员 朋辈辅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特别在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落实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日增,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也普遍开展。
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7年,有人调查了上海市从五年级到高二的2416名中小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认真考虑过自杀的占15.23%,有自杀计划的人占5.84%,有过自杀行为的占1.74%。
2009年4月,程龙对安徽省巢湖市、安庆市、芜湖市、蚌埠市20所中小学校的608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通过检测发现,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2%,各分量表阳性总检出率为总人数的68.1%,其中学习焦虑检出率为57.3%。
2017年,合肥市卫萍、许成武、刘燕、郭缨等用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对市区及长丰县9所中小学1562名中小学进行了心理状况问卷随机抽测调查,其结果显示:39名学生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占总调查人数的2.6%;815名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占总调查人数的55%。从问卷调查中显示共937名学生有学习焦虑问题,占总调查人数的63.3%。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综上所述,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轻生事件屡有发生,学校工作一定要起到干预预防作用,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让班级中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
二、班级心理委员发展及意义
(一)班级心理委员是小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尝试
由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各地的小学在政府的指导下,试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希望通过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把心理健康知识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虽然各级政府和学校都在积极努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心理健康问题诱发的小学生伤害事件并没有显著减少。学校与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深,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清楚认识它、了解它、使用它,因此给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带来阻碍;另外各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的人才不多,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直接的理论指导,心理技术应用不成熟等等都是影响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在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变得尤为重要。
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心理工作者领悟和思考:有时,能给予天使希望的,只有来自同一个世界的另一位天使;能治愈孩子心灵的,也只有另一个孩子。对于同龄人,由于年龄相仿,他们更容易共情,更容易敞开心扉。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自身的能量优势比心理教师更能够走近学生的心灵,作用和影响更大,因此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路上一次有效的尝试。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探索为班级心理委员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
朋辈心理辅导,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要是由同龄人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进行心理援助、安慰以及支持。1995年马建青和同事们受朋辈心理辅导的启发,在浙江大学经过前期理论准备、实践探索,成立“学生心理辅导站”,主要由一批经过心理健康培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由于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具有相近或相似的年龄、经历、价值观念等,而这种心理辅导方式也并非是常人所理解的聊天,简便、互助、义务、友谊、亲情性等特点都使得这种非专业心理辅导活动比专业性心理辅导更为有效,可以比心理老师更好地解决较为简单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委员
“心理委员”,最早出现于天津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2004年天津大学全校全面实施心理委员制度,高校心理委员正式诞生。2005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宣传报道了天津大学这一新舉措,心理委员做法迅速在全国高校传播并普及。
“心理委员”,服务于同学心理健康需要,承接学校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学习并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在班级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并在其中起骨干作用。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有心理咨询的需求,所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设立了“心理委员”,那么小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怎么办呢?有人会说,每所小学不是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心理咨询师吗?但常规的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在进行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时会有一些问题产生:比如当孩子产生某些心理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愿意去找心理老师,也不清楚什么时间去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如果班级设置了心理委员岗位,就可以由心理委员带领同学去心理咨询室,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室的胆怯心理和顾虑。而且心理委员可以在班级内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帮助同学面前随时进行咨询。由于是同伴关系,防御、抵抗心理会降低,所以能及时化解心理问题。并且,心理委员在同学和心理咨询老师之间也搭建了桥梁,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条通道。
在关于小学生“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的问题调查中发现: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从数据中显而易见,朋辈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这也说明了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的迫切需求。DDC5D8F5-9718-4828-9ACB-B6D6E2228C46
三、小学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更晚,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如何解决师资力量与日渐增长的心理问题之间的矛盾呢?笔者思考,既然高校可以用朋辈心理辅导,那么在小学可不可以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呢?所以笔者在学校培养了一批学生,开创性地在学校每个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服务岗,再由他们在班级进行朋辈辅导,在学校快速地建立起“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四级联动关爱沟通机制,保障全校学生心理健康。
(一)选拔
心理委员是承担着学校的重托,扎在班级里的“心理情报员”,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帮助班级同学疏解情绪,解决心理困惑,笔者所在小学每个班级都进行了严格的心理委员选拔。首先各班级通过“自荐+同学推荐”竞选,遴选出两名责任心强、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的学生上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再由学校心理健康组心理老师进行考核,确定每班的心理委员人选。各班当选的心理委员举行上岗仪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心理委员承诺书”,通过郑重的仪式让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充分信任。
(二)心理委员职责
为了让心理委员更专业化,笔者和全体心理委员一起商定了心理委员职责。
(1)遵守保密原则,不泄露同学的隐私。
(2)收集本班同学心理健康信息,解决简单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反馈。
(3)热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
(4)要有为班级做好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识,与老师、同学保持和谐的关系。
(5)帮助学校、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班级内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提高本班同学心理素质。
(6)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活动,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同学,引导同学保持乐观心态。
(7)每周打开班级心理信箱,把同学的信件交给心理教师。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常态化开展活动
(1)为了让班级同学清楚地知晓本班心理委员,更为了让心理委员有责任感,要求各班级心理委员每天佩戴袖章上岗。
(2)每周召开一次心理委员例会,进行班级心理健康工作收集、反馈、总结,明确近期工作,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
(3)班级图书漂流。每周每班级轮换不同主题的心理绘本,由各班心理委员利用班队会课或晨会课带领全班同学进行阅读。
(4)心理委员虽然主要是朋輩辅导,但为了锻炼他们的能力以及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要求他们轮流承担每月最后一周心理健康国旗下讲话以及每周五承担学校“红领巾云广播”心理栏目,也通过这两个窗口,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更全面开展。
(5)为了提高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周活动,由心理委员到各班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
(6)成立以心理委员为成员的心理社团,在培训心理知识以外,培训有关心理剧的知识,再由每个心理委员在本班进行心理剧的排演,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班级心理剧评选,进而推动全校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常态化开展心理委员培训
心理委员不仅是班干,也是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知识也比较匮乏。心理教师要在考虑心理委员自身学习任务与压力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和指导。
(1)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等。
(2)指导个体心理咨询方法,如观察倾听的技巧、情绪调解方法、交谈劝导的技巧、行为干预要注意的问题等。
(3)指导收集本班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向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汇报,避免不良情绪发生、蔓延。
(4)组织部分业务能力突出的心理委员开展典型案例的调查、访谈活动,并指导他们记录、总结、造册,为学校心理健教育工作留存资料。
(5)常态化开展“房树人”“曼陀罗”“添加画”等心理绘画技术的培训。从学生喜欢的形式入手,通过绘画技术帮助心理委员心理疗愈、调节自我。
以上均是笔者将近一年来在学校开设心理委员工作的一些实践与探索。笔者所在市域,小学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的较少,没有成熟的做法可借鉴,所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心理委员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关于小学是否需要开设班级心理委员的争论依然没有定论,但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我们再继续等待下去了。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朋辈式心理辅导,更能促进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所以笔者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在目前心理委员工作基础上再深入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心理委员工作方法,能够给广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铺垫。
参考文献:
[1]张江英.中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与实施途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8).
[2]孙柄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3(6).
[3]黄洁.心理倾诉——朋辈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4]富安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探索[J].中国德育,2007(5).
[5]冯娟.班级心理委员“双阶段模式”的探索与建议[J].教学实践研究,2011(8).
[6]程龙.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9,23(2).
[7]卫萍.合肥市848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6).
[8]卫萍,许成武,刘燕,郭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
[9]马建青,欧阳胜权.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历程及价值[J].实践研究.2020(6):106
责任编辑:黄大灿DDC5D8F5-9718-4828-9ACB-B6D6E2228C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