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构建生本课堂

2022-04-29 00:44吴云丽曹正军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吴云丽 曹正军

摘  要:教育的关切点要从传递基本经验和基础知识转化到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判断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上来。高中诗文教学要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与指导需要让学习者主动贴近文本,感受文本内在的张力。笔者结合《琵琶行》教学谈古诗文现代教学价值的思考,教学过程重点要在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发生,教化过程更多的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到与生活交互作用中去,进而掌握学习内容,感悟学习心得,享受学习过程,回味学习趣味,构建生本语文课堂。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文本核心价值;生本语文课堂

一、一处疑惑,追问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处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一曲琵琶行从古流传至今,有学生告诉笔者:“《琵琶行》我能背诵默写了,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细细追问,发现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疑惑:“今天,我们学古诗文有什么用呢?怎样才算学好古诗文?”

教了70年古典文学的叶嘉莹先生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中国生来就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不断凝聚民族思想与文化精神,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学习古诗的意义,在于文化素养的提升。读诗词能够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以及诗意且体面的生活态度。理解古诗文中积淀着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味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坚持加强语文古诗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认识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达到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养善于心,四端于行”育人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笔者在高中古诗文单元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三处聚焦,还原古诗文教学的关切点

高中语文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上,笔者认为可以聚焦三处:聚焦课前疑问处;聚焦文本困难处;聚焦文本价值处。

(一)聚焦疑问:学生疑难之处多关注

“白居易为什么会为一个萍水相逢的琵琶女流泪到青衫湿?为什么会感动到为歌女写诗?”这是笔者在上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时学生提的问题。我在开课前一直在思考:学生通过学习《琵琶行》,可以得到什么?教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学习到什么?

初读诗歌,诗文简单易懂,清代学者赵翼褒扬白诗:“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功夫又锻炼至洁,看似平易,其实精纯。”语言平易是表象,内在其实精纯,那么如何能带着学生在平易表象外体味到内在的精纯呢?在课前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白居易为什么会为一个萍水相逢的琵琶女流泪到青衫湿,为什么会感动到为琵琶女写序?”仅仅是感怀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一个是官宦士大夫,一个是流落客船的歌女,仅仅因为相似的坎坷遭遇就能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交心之语吗?细细挖掘,我发现此处的疑问恰恰是本文核心所在,课堂教学重点放在“一起走进《琵琶行》,探索白居易语言文字平易背后复杂的情感,去寻找白居易哭湿青衫的根由”。

(二)聚焦文本:文本精彩之处多停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学生预习时的“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以学定教。传道授业解惑即是如此。语文教学活动须体现母语教学特点,分析诗文的语、思、美、文的关联性。

笔者与学生一起走进《琵琶行》探索白居易语言文字平易背后复杂的情感。第一步:学生分别就“惨”“迟”“泪”“叹息”“湿”字展开了赏析,感受到了诗人白居易开篇送别客人的心情低落,江上初闻琵琶声感受到弹奏者的内心隐痛,第二步:教师追问:诗人听了琵琶女的倾诉,叹息什么?叹息琵琶女,更叹息自己遭遇。白居易自己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遭人嫉妒,被指僭越,被贬江州刺史,诬陷其对母不孝,后又被贬江州司马(四品京官贬到九品闲职)。面对着当朝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现实,诗人心情是不平、痛苦的。第三步: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同“在何处?”一同:同是京城而来、有相似经历。二同:同样的情感起伏,白居易与琵琶女动人心弦的感情起伏相似,即从对方的命运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同”字含义是层层叠加深入的:诗人与琵琶女同来自京城;经历同(曾经风光如今被冷落);同是有才不被承认;同是不被理解江面传来噼啪声,无意中却拨动了诗人心中那根敏感柔软的弦。因此在琵琶女第三次弹曲时,弹奏者不再压抑自我情绪,完全宣泄了自己的内心情感;白居易亦是完全宣泄内心,任由眼泪打湿了青衫。第四步:让学生画出本文情感起伏的曲线图(出场的内心隐痛——中间的起伏不平——文末的倾诉宣泄)。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火花尽情迸跃的地方。

(三)聚焦思维:探究留白之处多延展

诗文的教学接近尾声了,笔者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问?最后学生目光集中在《琵琶行》成为“长篇之胜”,诗人是如何用心布局的呢?《琵琶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后世古典戏剧以及诗文创作都受到它的深远影响。你认为《琵琶行》一文的意义何在?

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内容知识的习得,更在思考创造性的学习与追问,由表及里的思考作品的价值深意。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到如下共识。本文布局独具匠心。其一:诗文写事简略得当(三次琵琶演奏,两略一详,极具画面感)第一次闻乐声,闻声却不见人,情相触;再次闻乐声,见人再赏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三次喝酒场面)举酒欲饮无管弦;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两次落泪)梦啼妆泪红阑干;江州司马青衫。其二:环境渲染中烘托情感(四次月亮描写)别离的现实之月、倾听的多情之月、长安的辉煌之月、孤苦的凄美之月、蛰居的失意之月。江上那轮明月,时刻透出浓浓的悲凉、孤苦、感伤、惆怅、迷惘的气息,让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学生在学习《琵琶行》一文后,解决预习中的疑问,又深入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这些问题及分析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和广度扩展。语文教学中构建以思维为重心的课堂活动体系,教学始终关注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我想在诗文教学中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重视思辨性阅读,思辨性表达习惯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课程语文教材,专门设置了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古诗文教学要适应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提“学习任务群”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语文学科教材每个单元承担若干“任务”,以“任务”驱动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古诗文阅读指导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生本课堂,追求古诗文教学的高品质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聚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笔者感觉到,课堂三处聚焦解决的是语文课上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怎么教”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话题。如何才能提升学生自觉地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任何的教学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生本语文课堂,以学生的关注点为课堂教学重心,注重将课堂与生活;课堂教学,怎么教?现代教育始终围绕着学生为主体,生本课堂,笔者把目光投射在三处精彩。

(一)生本课堂,思维碰撞处最为精彩

生本课堂追求在师生交互中推进教学。比如教授《琵琶行》一文时,分析到“琵琶声停欲语迟”时,学生追问“迟”字改“羞”字更好,把琵琶女与作者萍水相逢贸然被邀请的女子“羞涩”之态呈现了出来。迟字只是有迟疑,反倒不如“羞”字形象。课堂上的释疑碰撞,往往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课堂上的精彩处。我把同学根据各自观点分为两组,让学生比较“迟”字与“羞”字,并将各自的表达效果展开讨论。在同学充分讨论,教师引导之下基本归纳为:迟字不可换。理由如下:(1)“迟”除了羞涩之意,更多是表现琵琶女人物内心的矛盾:似乎有满腹的辛酸心事,难言之痛。(2)琵琶女初次露面的“迟疑之态”与下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弦弦掩抑”等词营造的情感相一致。(3)再读第二段中描写琵琶曲的语段,感悟琵琶曲声音中隐含内心情感与“迟”相呼应。(4)“迟”字与琵琶女自述身世中多种情感累加是相呼应的。琵琶女少小成名才艺双绝是极尽得“乐”——技艺不减却人老色衰门庭冷落的“怨”——无人理解孤守空船落泪栏杆“愤”,如此复杂的情感(乐、怨、愤交织在一起)又岂是一个“羞”字能表现的。生本课堂,学生课堂有价值的疑问教师切不可随意否定或忽视,师生之间释疑探究,碰撞激发的思维的火花往往是课堂上值得预约的精彩之处。

(二)生本课堂,思维拓展处最为精妙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精彩之处,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形成文字,养成阅读赏析的好习惯。比如学习白居易的诗文《琵琶行》,语言通俗中带着深情。笔者追问学生:诗人是如何苦心布局达到“文字流畅,易于吟诵”的呢?课后请同学们抓住作者匠心布局写作赏析文字。批阅学生的赏析文章,惊喜地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独特的智慧的眼睛。学生注意到了:三次琵琶演奏极具画面感;三次音乐描写;三次喝酒场面;四次月亮描绘。学生抓住几处构思的用心之处写成赏析文字,在写作中提高了古诗文审美鉴赏能力。比如一位同学写道:转轴拨弦琵琶声在江面上回荡开来,那深深不如意的琵琶女的叹息声,那青衫湿透的倾听者,那成成浮浮起起落落的人生际遇……真可谓琴声因情而起,情感随事而迁,一曲《琵琶行》始终浸透着深挚感人的情感力量,那琵琶声从古时传来,让后人无限叹惋。

(三)生本课堂,回归生活处最是精华

古诗文教学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将课本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关照社会生活的能力。“《琵琶行》叙情《长恨歌》讽刺,并长篇之胜。”你认为今天我们学本文,它的意义何在?教学要从讲授一首诗歌向解读一类诗歌(叙事诗)做转变;由诗文学习关照到诗文的现实意义。通过解读看到乐山身上人文情怀,这在一般封建士大夫身上是少有的。联系唐朝的时代特点,学生感悟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突破了男尊女卑观念,社会地位限制。毛泽东称赞白诗高处在平等二字上。“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中唐时期,市民文学的涌现,以女性为主角的民间文学创作,白居易等人通过市民文学接受了妇女解放的主题。借琵琶女之口,伤人亦伤已,两重感伤交融一起;诗人为老百姓的疾苦忧伤,为人民疾苦呼吁。关注诗文,关照现实,《琵琶行》一文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当下社会,学习白居易关注时政“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切中时弊的现实主义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支架,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读传统,诵经典,品文化,在任务驱动下涵养“良知”感受到心灵被触动的感情交流。这就是育人“养善”之始!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要在聚焦文本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聚焦课前备课、聚焦课堂生成、聚焦课后延伸,笔者通过三处聚焦还原教育的关切点。围绕着生本课堂,始终呵护“学生探知未知精彩”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李春香. 核心素养下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 课外语文,2021(36):107-109.

[2]丁培勤. 语文学科视野中的关键能力研究——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J]. 语文建设,2019(09):2.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应重视“素读”
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摭谈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
从“意会”走向“言传”
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
诵读,让古诗文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