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宝宝
摘 要:本文以《the last leaf》短篇小说导读课设计及课堂实践为例,提出在学生开始阅读英文原著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信息、分析人物角色、引猜测故事结局、探索主题意义这四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展开阅读原著前的指导,一方面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信心,另一方面有效培养学生的原著阅读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多阅读、喜阅读以及阅读好的原著作品,给予学生对整体文本的感知和意识,培养整体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原著阅读;阅读教学;导读课设计
一、原著阅读教学导读课设计探究的缘起
阅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认知世界的形成、 丰富思维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都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正如一句英语名谚所说:think before you speak,read before you think.(在说话前进行思考,在思考前进行阅读。)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随着中国硬实力的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英语原著阅读作为学校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是提高英语水平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阅读方式,逐渐从原来的名校特色普及到各个中小学,受到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同,近年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英文原著阅读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出机械刷题的局面,对学生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会逐步对原著的题材内容感兴趣,会让学生从纯语言、纯应试阅读发展到语言学习型、应用型阅读的转变。
二、英文原著阅读教学中的导读课设计探究的注意点
(一)导读课设计的首要环节:选好作品
选择优秀的英文原著作品是导读课设计与开展的首要环节。作为学校教材的辅助性材料,并不是所有的英文原著都能够且值得进入课堂进行课程化、教学化处理,需要教师专业评估这本书的文本和教育价值。笔者选择了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的短篇小说《the last leaf》为例,探究怎样设计和实施导读课。《the last leaf》讲述的是一个已经濒于死亡的贫穷女画家乔安西因为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而恢复健康的离奇故事,塑造了一个命运不济但品德高尚的老画家贝尔门的形象,歌颂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从而唱出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赞歌,歌颂了人性的美与善。作品的主题是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宣扬人性世界的美好,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在阅读这样的原著时,会感觉到作品中的人物离自己并不遥远,加之欧亨利的语言诙谐幽默,选择他的作品进入课堂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阅读兴趣。
(二)导读课设计的重要原则:搭脚手架
教材篇章篇幅相对比较短,其阅读往往是碎片化阅读和精读为主,在一节课上呈现“读前-读中-读后”的模式化流程。而英文原著的篇幅较长,词汇量大,导读课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按照激发阅读兴趣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搭脚手架,让学生的阅读有了方向指导,不至于如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毫无思绪而言;示范学生阅读策略,组织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信心,为学生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实现意义建构,让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还能在导读课的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协作与讨论,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样的导读课设计,学生是中心,教师是配角;情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至关重要,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学,最终完成意义的构建。一句话,此导读课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理论指导。
三、以《the last leaf》 短篇小说为例的导读课设计实践展示
第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封面,简单介绍作者的基本信息及主要写作特点,另外从作品的标题,结合作品的封面插图去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某些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先亮出《the last leaf》的封面图,抛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关注作品的标题、作品的作者,另外不要忽视了封面插图,教师可提问:插图中的人物在作品中是扮演什么角色,两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自然想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信息。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作者进行简介。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家,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最擅长的就是短篇小说,他构思新颖巧妙,将许多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串联起来,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这种结局也被人们称之为“欧亨利结尾”。他的写作对象大多数是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写作特点语言诙谐幽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泪水含笑,笑中含泪,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最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最后一片叶子能带来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样的导读设计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懂得了读原著时不仅要关注作品名称,还要关注作者,包括他的写作特点及写作风格,若有时间甚至可以关注作者其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样在阅读原著前就有了一个大局观的意识,也为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主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步:引导学生懂得对关键人物进行角色分析。小说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关键人物的刻画是否生动。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着重阅读《the last leaf》这篇小说第18、19这两段,这是关于老画家贝尔门的形象塑造。笔者指导学生从looks、words、actions、thoughts、feelings几个角度去寻找信息,四人一组来共同完成人物分析思维导图。学生在阅读这两段时会认为老画家是一个lazy,indulgent,bad-tempered,boastful的人。作者又指导学生,在读完整个原著后能够从environment、effect on others这两个角度再去分析老画家。当学生读完之后,猛然发现原来他还是一个sympathetic、caring、selfless的人,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故意制造矛盾,先抑后扬,惊叹于作者构思之妙。
第三步:引导学生猜测故事结局。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多阅读英文原著,根据已掌握信息猜测故事结局,这样可以吻合新高考读后续写新题型的设置。为了不泄密故事结局,笔者故意把故事结局剪切掉了。在导读了作者及写作风格、小说的封面插图、小说的关键人物之后,与学生共同阅读小说的beginning part,了解故事的起因及背景后,笔者又提供了故事最后两段的段首句。让学生以掌握的信息为踏板,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推测。
第四步:引导学生去探索主题意义。主题意义的探究,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在读后通过讨论和分享逐渐清晰。主题意义的探究需要从文本的多个角度来获取,比如标题、内容、情节、人物特点、与自身生活经验产生的关联等。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作者提出了探究主题意义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last leaf?”教师可让学生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它对于Johnsy,对于Old Behrman,对于整篇文章有什么样的意义。
本研究的原著阅读导读课设计从学生视角设计阅读活动,强调语用实践,以结构化、多样化、体验式的学生语用活动串联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教师更多的是起到组织、示范、指导、引领的作用。本研究的导读课设计应用到了图片展示、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读后续写、猜测推测、对比分析、主题讨论等导读教学活动,体现了导读课设计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导读课设计及实践中既有学生个人的思考活动,又有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有师生共读朗读默读精读方式又有课后泛读方式,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特点,让阅读变得有趣味、有意义,降低了阅读难度,增进了学生在阅读课上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值得一提的是,思维导图和表格可以清晰地呈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又是多元、可变的,每一位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因此在导读课之后,让学生阅读完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整合到一个思维导图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梗概一目了然,梳理整个作品的脉络。
(责任编辑:邹宇铭)
参考文献:
[1]时锦龙,钱福良. 中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J]. 知识文库,2016(05):69.
[2]张金秀. 中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的五点主张[J]. 英语学习,2019(0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