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铭 李德前
摘要:在初中化学“食品中的有机物”教学中,适当融合其他版本教科书的编排优势,博采众长;教学中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联系生活、借助实验,开展讨论、促进交流,突出应用、强调育人,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食品中的有机物;教学案例;联系生活;实验探究;膳食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1-0049-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1.0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区域推进初中化学‘主活动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2020/02/2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这是一节公开课。本节课以现行鲁教版“食品中的有机物”为基础,适当融合了现行人教版“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沪教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粤教版“化学物质与健康”及仁爱版“生命必须的营养物质”等多种《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中的相关内容[1-5],各取所优,并基于生活实际及化学实验开展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益。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分散,但也比较简单,因此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科育人为目标。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提炼总结、实验探究、拓展视野、设计食谱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食物中的有机物及营养物质分类,并构建和完善初中阶段物质分类概念图。
为了使教学活动条理清晰,教学流程井然有序,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本节课基于“板块与主线”,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板块,采取以“生为主”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自主加工的能力;引领学生通过基于证据推理和有逻辑的思考,实施知识主体建构,实现学生学力提升。通过“学进去、讲出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享,逐步培养学生面对复杂而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力。各板块既相对独立,又与“食品中的有机物”这一主线而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共同体[6]。
课堂上,首先通过学生汇报早餐所吃的食物引入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探究。在自学汇报、小组交流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有机物的概念,归纳有机物的识别方法;然后通过知识回忆,完善初中化学物质分类概念图;接下来,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检验身边常见有机物,并初步探究有机物的特性;最后一起走进厨房,寻找有机物,说出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物质,解决课前调查厨房用品时记录的疑虑,同时了解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课的结尾,设计合理的一日三餐食谱,将教学推向高潮。
上述教学过程,板块有序、主线突出,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实验探究、水到渠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合理膳食的良好习惯,也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实验技能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笔者的教学理念,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物的概念,学会从组成上区分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能通过化学实验辨别有机物。
2.知道食物中的有机营养素是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社会”。
3.学会设计简单的食谱,促进学以致用,提升健康意识。
4.通过预习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化学实验,培养团结协作、实事求是、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科观念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本内容,完成学案上的“自学导航”,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2.调查厨房中常见的物品分別属于哪类物质,对于分类不明确的物质记录下来。
四、教学流程
1.走进生活,了解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提问】同学们,你们今天的早餐都吃了什么啊?
【学生】鸡蛋、面包、馒头、牛奶、羊肉汤、稀饭、包子、咸菜、水果等。
【讲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同学们吃的真丰富。这些早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通常称为营养素。
【自学汇报】围绕课前的“自学导航”,汇报“有机物的概念”“食品中的有机物种类”,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教师适时评价。
【学生】(1)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如碳氧化物、碳酸盐等),由于其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很相似,仍将其归入无机物研究。
(3)常见食品中的有机物有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讨论】食醋、碳酸钠、甲烷、氨基酸这四种物质是否为有机物,并说明理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参与、点拨。
【学生】甲烷、氨基酸是有机物;食醋不是有机物,因为食醋是混合物,但食醋中含有有机物;碳酸钙的组成中虽然含碳,但属于含碳化合物中的特例,其性质、结构与无机化合物相似,故仍然属于无机化合物。
【小结】判断有机物的依据是,首先观察是否为化合物,若为化合物再判断是否含碳,若为含碳化合物再考虑是否为特例。
2.前后联系,构建物质分类的概念图。
【过渡】到今天为止,初中阶段所有涉及物质类别的概念我们都学习了,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构建“初中化学物质分类图”。
【分组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探讨,最后在白板上绘制概念图,并面向全体同学展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并投影】初中化学物质分类概念图(见图1)。
3.借助实验,认识有机物特点。
【过渡】厨房里有不少的食物,你能检验出它们是否含有有机物吗?如果是有机物它们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展示或投影】蔗糖、面粉、食盐、奶粉、豆油、鱼肝油(含维生素A、D)等食物。
【分组实验】各小组选择2~3种食物,设计实验方案,确认可行后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参与。
【投影】实验现象(见表1):
【小结】有机物一般能够燃烧,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
4.学以致用,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
【过渡】厨房中有许多食物,你知道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吗?请将它们找出来,写在白板上。
【投影】大米、面粉、豆油、猪油、鱼、肉、大豆、苹果、西红柿等图片。
【分组活动】学生观察食物图片,找出其中的主要营养素,写在白板上。教师对找的最完整、书写最工整的小组给予奖励(奖品是一朵用胡萝卜雕成的小花)。
【学生】大米、面粉中富含糖类,豆油、猪油中富含油脂,鱼肉、大豆中富含蛋白质,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思考】如何用简明扼要的一句话,概括每种有机营养素的主要性能。
【学生】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油脂是富含能量的备用能源;维生素能调节新陈代谢、维持身体健康。
【小结】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不尽相同,同一类食品中营养素的含量也不太一样,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膳食,这样才能均衡营养。
【投影】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见图2)。
【讲述】同学们,为了健康成长,我们一定要平衡膳食、不偏食。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制定一日三餐食谱,并将制定的食谱写在卡纸上,交流、展示。教师巡视、点拨。
【投影】几份美味营养又健康的食谱。
【结束语】为了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要均衡摄入营养物质,建议同学们“每天一杯牛奶两勺油,三份蛋白四个果,五克食盐六颗菜,七两米饭八杯水,九分饱来健身体。”
【布置作业】将卡纸上的“一日三餐食谱”带回家,协助家长,按照食谱准备一天的饭菜。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纲式板书,从而使众多的知识点化繁为简、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自始至终,倍加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意从生活引入新课,注重将生活融入教学,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引领学生增强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价值。
特别是4个教学板块的设计,流程清晰、层层推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通过自主先学,实现主体先行,树立问题意识;设计自学导航,目标明确,引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通过互帮互学、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培養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人人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促进学生深刻认识有机物及无机化合物等概念;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一日三餐食谱,使学生认识到食品中的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教学中教师立足“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一个不能少、每个都重要”的教育理念。
课堂上,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疑问,在实验中开展探究,在演练中学以致用,在互动中深化概念,揭示了有机物的本质与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科素养,也使立德树人的情感目标得到有效地落实。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适当增加有机高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有机物组成的定量计算,这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认识有机物。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0-96.
[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70-72.
[3]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60-70.
[4]江琳才,钱扬义,李开祥.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276-285.
[5]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78-82.
[6]朱红杰.“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J].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案),2016(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