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琴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清晰的大单元意识。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教师应基于单元整体做好教材解读,分析单元语文要素的序列,从制定目标、设计活动、有序读写三个方面对单元视角下的读写路径进行探析与实践,以读促写,使语文要素落地有声,让学生从“学语文”迈向“用语文”。
【关键词】单元整体;以读促写;读写融通;教学实践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整体,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整合教学。教师可以基于语文要素,打破单篇课文教学模式,依据单元实际,调整教材的教学次序。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和一篇略读课文《小虾》,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留心观察可以获得新的发现。单元习作为《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基于学生学力,为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可立足单元整体,将语文要素细化为单元学习目标,依据目标,统筹设计单元活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习得方法,有序表达。
一、基于单元整体的教材解读
教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应立足单元,联系整套教材,以精准的教材解读助力学生的能力提升。
(一)纵向比照:贯通册次,解析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综观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从“圈画字词”到“抓住关键语句”,从“找信息”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學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对借助关键词句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二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观察”这一要素在教材中不是第一次出现。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指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提出“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到了本单元,对于“观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好习惯。教师教学时应以教材为基石,让语文学习更加连贯。
(二)横向关联:整合单元,以读促写
本单元的每个部分都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编排的,体现了由认知理解到实践运用,再到梳理总结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在教学中凸显语文要素,加强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横向联系,以读促写,由写促读。那么,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实现“读写结合”这一目标呢?先看教材的目标指向(如表1)。
不难看出,教材的编排考虑了读写结合,但基于学生学力情况,教师教学时可以调整教学的次序,让学生先通过《花钟》学习阅读方法,再借助《小虾》迁移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接着学习《蜜蜂》,明晰如何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最后进行习作练习。这样更便于学生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基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出发,研读教材,结合单元的构成特点,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以“读—写—评”为路径来设计与单元目标相匹配的学习活动,是提升课堂效能、促进深度学习的法门。
二、基于要素落实的教学实践
通过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分析,教师可制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将要素细化为不同的点,设计对应的学习活动,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融通的目的。
(一)要素统领:制定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三:(1)认识本单元28个生字,会写25个字,会写30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观察和发现带来的乐趣。(3)观察事物的变化,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为了落实以上学习目标,课文教学次序做了相应的调整(如表2)。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助力,在目标制定和课时划分中,充分考虑“由读到写”的教学路径,以单元整体为依托,合理设置教学板块。
(二)要素推进:设计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核心,旨在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教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1.推进阅读要素落地
本单元阅读板块的核心任务是习得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的能力。在调整教学次序后,综合《花钟》《小虾》两篇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段意,并用对比的形式赏析文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其中,教学《花钟》时,设计了“学习五步法”(如表3),使学生有法可循,并能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语境,提升阅读概括能力。
教学《小虾》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花钟》这一课的“学习五步法”,从读入手,借助关键词,逐句感悟每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再找出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思考与文章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提炼概括出中心句。学生由此巩固了学习方法,并在课堂中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小虾》的重点段落,逐步培养了独立学习能力,把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可见,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如能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指点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实现能力迁移。
2.推进表达要素生根
本单元表达要素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精读课文《蜜蜂》恰好是一篇描写昆虫学家法布尔做实验的文章,可见,教材在编排时意在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范例,有效读懂教材,使其成为习作表达的素材支架。因此,在教学《蜜蜂》时,教师应为后续表达要素的落实做好铺垫。为此,在板块三中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如表4)。
在《蜜蜂》一课中,学生可以学习作者是如何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继而联结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迁移学法,并在后续习作中进行有序表达。有深度的阅读课应让语言与思维和谐共生,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启发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创造性地思考,在阅读课中搭建支架、落实要素,让学生习得方法,在习作课中唤醒经历、推动表达,从而达到“读写融通”的教学目标。
(三)要素提升:有序读写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积极创设语境,相机进行语言训练,为学生营造“说”的空间,以教材为根,为学生搭建“写”的平台,借閱读为写作积蓄力量,在写中实现要素的落实。
1.营造情境,分步“说”清楚
以《蜜蜂》为例,教学中依据文本特点,设计了如下活动情境和学习任务,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其一,分步抓取关键词(动词、连接词、时间词、数量词),厘清实验步骤,并借助表格,寻找信息,用上连接词说清楚实验过程。其二,创设情境——法布尔召开记者会,鼓励学生质疑。这项任务整合了识字、朗读、阅读理解等活动,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并通过解答记者团疑问的方式实现语言运用。
学完《蜜蜂》后,学生围绕《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开展活动任务,以“做一做”“理一理”“说一说”的流程,先把实验步骤说清楚,再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按顺序把实验过程说清楚。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由文本语境链接实验情境,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相似的活动情境易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帮助其顺利实现学习迁移。
2.搭建支架,分步“写”清楚
对于处于习作起始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从“说清楚”到“写清楚”有一道坎。适时搭建支架,进行“分解式写作”是立足学情、找准习作起点的体现。
本单元板块三整合《蜜蜂》与习作教学,让学生利用实验记录单进行“一次习作”,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借助《蜜蜂》的素材支架,突破习作瓶颈,找到文本秘妙,发现法布尔在写作时既有“有趣的发现”,又有“心情的变化”,进而“二次习作”;把实验过程中有趣的发现和具体的心情写清楚,最后通过范文引路,进行“三次习作”,并完成修改,做到文从字顺。在一步步的习作练习中,学生夯实习作基础,以情境为依托,以支架为抓手,实现有序表达。
综上所述,教师应具备清晰的大单元意识,统筹设计。立足单元整体,分析安排好单元教学的最佳序列,让“阅读”与“表达”要素相辅相成,以“读”促“写”,使要素真正落地有声,使学生从“学语文”迈向“用语文”。
参考文献:
[1]吕映.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素分析[J].小学语文教师,2019(4).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夹灶小学 3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