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变化及其启示

2021-12-15 01:20宋彩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设计

摘要:不同时期“一堂好课”的样态和评价标准都会有变化。以不同时期的初中地理“印度”的教学为例,比较三节课的变化,分析得出变化的原因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获得“一堂好课”变化带来的启示:教学立意需符合时代需求,教学内容需紧跟社会发展,教学理念需不断更新,教学技术需不断精进,教师发展需终身学习,学科基本观念需始终秉持。

关键词:好课;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B-0073-06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依然是实现当下教育目标最重要的环节。一线教师也往往把上好课作为自己的专业追求,有时甚至因为某节好课而成名,得到专家、同行的认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曾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堂好课”会变得稀松平常,有时甚至并不被认可。问题究竟在哪里呢?以笔者执教的三节不同时期的公开课为例,探究好课变化的原因,以期寻找不断追求好课的方法和措施。

一、不同时期“一堂好课”的变化

笔者曾在不同时期开设过七年级地理“印度”的公开课,分别是2007年的学校教研组活动公开课、2016年的丹阳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拔课和2021年的丹阳市新课改活动公开展示课,在开设每节公开课时皆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赞赏和认可。三节课都强调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都着重强调了读图技能的训练,都运用了经典的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地理位置的描述、区域特征的归纳及其成因分析,都分析了地对人、人对地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虽然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三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其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活动设计、学习反馈、教学手段等方面却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变化

三节课的教学内容略有差异,教材的变化对其深有影响。2007年使用的是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和“发展中的工业”四个框题内容强调了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形成的压力,强调了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特点及对印度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强调了印度能够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以及发展中的工业。2017年和2021年使用的是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教材通過“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和“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三个框题强调印度人口众多的同时,还提出了辩证看待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强调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了印度迅速发展并引起世界瞩目的服务外包产业。

(二)教学理念的变化

三节课的教学理念存在很大差异。2007年的课注重基础知识(区域特征)和基本技能(地图技能)的掌握,重在通过印度的奇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2016年的课注重从生活出发,从身边的事例“农民日常对气候的重视程度”感受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出发,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性学习;2021年的课从区域文化的载体“印度电影”出发,在学科观念“人地协调观”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对印度地理位置、服饰、美食、水稻种植等进行深度探析,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运用的能力,强调了依托生活情境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又回到生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原理。

(三)教学活动的变化

三节课的活动设计也存在很大差异。2007年设计的主要活动有:欣赏印度生活趣闻、图片和音乐,观察和阅读印度的地形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阅读各类数据统计图,归纳印度人口增长特点,预测其增长趋势,并探讨其带来的问题;阅读图文资料归纳印度气候特点,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阅读图文资料说明印度“绿色革命”的成效;阅读地图比较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降水、地形,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其活动主要是观察、阅读、归纳,属于理解的认知范畴,属于低阶思维的培养。2016年设计的主要活动有:了解农民日常对气候的重视程度,感受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图文资料归纳印度气候特点,并说明应对措施;阅读图文资料归纳印度的地理位置特点,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形成的原因;观察印度美食咖喱炒饭和印度飞饼,比较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降水、地形,说明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活动主要是感受、观察、阅读、解释以及分析,大多数属于理解、分析的认知范畴,既有低阶思维的培养也有高阶思维的培养。2021年设计的主要活动有:以印度电影引入对印度地理位置及特点的寻找和归纳,学以致用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印度的服装特点;从印度电影中寻找印度主食,观看视频《水稻的一生》,分析水稻生产所需要的气候和地形条件;阅读气候图归纳印度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气候的成因和影响;评价印度生产水稻的有利和不利气候条件,探讨在此气候条件下的水稻生产时间序列,深度思考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改善生产条件的措施和方法;比较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地形、气温和降水差异,探讨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活动有观察、归纳、运用、分析、评价,对认知过程的要求更复杂,更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而非简单的观察记忆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的变化

三节课的教学手段运用也存在差异。2007年的课以PPT播放为主要教学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相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图片选取、音乐播放、电子图表制作、课件制作等。2016年的课主要是板图的绘制、视频的截取和运用、课件的制作等。2021年的课主要是板图的绘制、微视频的制作和运用、课件的制作等。三节课越来越重视将传统教学手段(板图的绘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并且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也可以发现课件制作的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课件越来越精美,视听效果越来越好。

(五)学习反馈的变化

三节课的当堂学习反馈设计迥异。2007年的课并没有设计实质性的当堂反馈,只是直接运用配套的填充图册;2016年选取了一些相关教学内容的习题;2021年则自主设计了一些活动进行学习反馈:①印度地理位置的填图训练;②根据印度影片片段所描述的場景推测此时印度所处的季节(雨季/旱季)、此时的盛行风向、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以及该天气现象可能导致的危害。这样的设计不仅考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再次运用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习反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选取到自主设计的进步。

二、“一堂好课”变化原因的探析

跨越14年的三节“一堂好课”虽然同为笔者设计和执教,在教材版本不变但内容略有变化的情况下,其教学设计却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与课题组、同行教师进行探讨,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就导致了人们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会发生改变,势必影响教学内容的调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气候特点对印度人民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力量的发展,人们可以智慧地充分利用和改善自然条件,扩大生产,增加产量。当然,这些利用和改善,甚至是创造条件促进生产的方式,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使人地协调发展。所以2007年的课根据教材强调的是气候特点的不利影响和印度人的努力;2016年的课也是如此,只是强调印度人努力改善自然条件的方式不一样;而2021年的课则强调了对气候特点的辩证评价,强调了在对自然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基础上的利用和改善,看待自然环境的态度更客观,方法更科学,也更具有发展性。

(二)教学改革的深入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1]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2]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强调:“试题命制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升试题情景设计水平。”[3]从上述文件中可以发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要求从“启发式教学”到“紧密联系学生经验”再到“注重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深入,在教学改革的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指引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三节“印度”课也正是符合了三个时期对教学的指导意见。2007年的课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016年的课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2021年的课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深入探讨生活情境中的地理问题的思维训练。

(三)教学理念的更新

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4]。201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5]。2018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6]。从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可以看出地理课程理念发生了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培养更符合时代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变化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立意和育人方式。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教学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素养立意的教学更强调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三节“印度”课正是在上述不同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产生了诸多差异,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更关注的是教学手段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唯技术论,因此三节课也越来越注重将传统和现代多媒体的融合;越来越强化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地理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果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孜孜以求,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改进,其教学理念会不断更新,学科理解力会不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会不断增强,教学技术也会不断精进,不论是传统的板图板画能力还是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能力都会不断提升,特别是对教学的理解会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往往在从事职业之初会认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强调教学内容的趣味和新奇,因此不断寻求教学的创意,以期打造具有新意、新奇、新颖的课堂教学,让人能够耳目一新。但是随着职业的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教师会发现真正能够引起学生深度探究的不是新奇,而是学科本身的魅力,只有在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时候才能展现学科本身的魅力,也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效能感,真正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深度热爱。三节课虽然同为笔者执教,但是跨越了14年。在此期间笔者曾通过层层选拔获得过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初中地理组一等奖,并且攻读了教育硕士,因此从三节课的变化可以看出笔者的专业发展和对地理教学的理解的变化。2007年的课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注重大量有趣信息材料的呈现,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大量的视听轰炸;2016年的课开始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出发,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2021年的课开始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从他们熟知的文化现象——印度电影出发,提供了在城市生活的他们不熟悉的感性视频资料《水稻的一生》作为学习支架。

三、“一堂好课”变化带来的启示

基于上述关于“印度”这堂好课的变化及原因的分析,可以获得以下有关不断追求“好课”的方法和措施。

(一)教学立意需符合时代需求

确定教学立意的过程就是明确教学价值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立意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任务。教育的基本价值就是培养教育者适应和创造未来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学立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对人才和合格公民的需求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好课”必须符合当下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从2007年至2021年的三节课正是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变化,这正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教学内容需紧跟社会发展

区域特征的形成和演变都是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区域的特征、差异、联系等都会发展变化,要培养学生用动态和综合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初中区域地理,对于区域的描述、发展、评价和预测都要考虑时代背景,选取的材料要紧扣时代背景,充分体现当代当地的社会生活现状。2021年的课运用当代印度电影作为研究印度文化、生活、教育、社会等问题的情境载体,正是充分考虑印度当前社会生活现状的体现。

(三)教学理念需不断更新

随着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变化,影响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和行为,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等,这些理论和理念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认识和教学行为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教师越来越多地从关注“怎样教”向关注“怎样学”转变,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转变,从只关注“教学活动”向关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转变,这些转变都体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要想上出一堂好课,就要不断学习这些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

(四)教学技术需不断精进

教学技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这里所说的教学技术包括教学设计的技术、语言表达与沟通交流的技术、传统板书板画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吸纳先进的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上出新颖、现代的好课。但是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陷入唯技术论的陷阱,只要是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技术就是适合的技术,只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技术就值得学习和尝试,在实践中评价其优劣。

(五)教师发展需终身学习

从三节课的变化来看,当初的“一堂好课”现如今看来实在是稀松平常,如果笔者在2007年之后没有继续学习和改进,那么就不会有后面两节课的进步了。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且这种学习和探索需要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上出一堂堂代表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好课”。

(六)学科基本观念需始终秉持

除此之外,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代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的“好课”,追求教学的时尚新颖,却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忽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因此在理念更新、技术精进的同时要抓住学科的本质问题,秉持学科的基本观念,真正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地理学科有一些基本观念,如人地协调观、全球观念、生态观念、空间观念、可持续发展观等,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核心观念,它可以转化为地理学习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引学习探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好课”的样态和评价标准会发生改变,没有永远的“好课”,只有教师永远追求上出“好课”的坚定信念和勤恳努力。因此“上好一堂课”不是教师一时的功利主义追求,而是毕生的职业发展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21-08-29].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78.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1-08-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22)[2021-08-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C-a/2020/02/23)、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中学地理区域教研‘热力环流范式的实践研究”(2019JK13-L345)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8-30

作者简介:宋彩萍,丹阳市第八中学(江苏丹阳,212300),高级教师,教育硕士,镇江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设计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探析
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兴趣教学的探讨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