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幼儿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是通过身体动作的经验,表达民俗文化内涵,是幼儿创意舞蹈与民俗文化进行统整的过程。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的实施路径包括主题内容的设定、动作要素的探索、活动程序的设计、实践过程的评价。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可以从动作本体、视觉、角色模仿、文字、道具等角度加以统整。
关键词:创意舞蹈;民俗文化;动作教育;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B-0061-04
一、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的理念
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知识发展的总体要求。1890年著名的英国民俗学家劳伦斯·戈姆在《民俗学手册》里第一次全面、具体地将民俗文化进行分类,认为民俗文化可以分为信仰及其行为、习俗以及故事、歌谣、俗语等几类[1]。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2]6。民俗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园,幼儿可从了解自身的文化背景开始,逐渐延伸到了解其他文化,成为具有国际观的世界公民。幼儿学习的生活性和经验性也决定了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可以包含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是教师通过动作分析法、游戏教学法和意象教学法把民俗文化的人文性、传承性和整合性融入幼儿创意舞蹈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幼儿对身体动作的认知、感受和创造,来培养幼儿的身体动觉、艺术审美、行为认知、社交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用创意的舞动方式向内觉察身体和向外表达身体。向内觉察身体表现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幼儿可以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上感受、体验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使身体、心灵、精神获得和谐与统一;向外表达身体表现为幼儿自发创造动作,并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将动作组合与排列,形成不同动作的表现方式,使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以提高[3]。
二、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的价值
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还可以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
首先,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能够培养幼儿成为具有本土文化情感与历史文化观念的文化个体,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得到传承与发展。
其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可以拓展幼儿创意舞蹈的教学思路,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可以完善幼儿教师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为幼儿园的课程提供多样的实施路径,让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教学能力。
最后,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可以促进本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幼儿园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还较为滞后,缺乏长期性、整合性和有机性[4]。幼儿园应进一步优化幼儿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机制,建构本土特色教学,促进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发展。
三、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的实施路径
(一)主题内容的设定
民俗文化资源的范围,大体上包括物质民俗文化资源、社会组织民俗文化资源、意识形态民俗文化资源和口头语言民俗文化资源四类。物质民俗文化资源包含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工艺制作等。社会组织民俗文化资源包含人类社会集团中氏族、家属、宗族、村落、乡镇、市镇以及各种民间组织,包括家族亲族、社交礼俗等。意识形态民俗文化资源指民间宗教、伦理、文学和艺术等,包括民间游戏、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口头语言民俗文化资源是人际关系的媒介、文化的载体,包括神话传说、绕口令、谚语、谜语、歌谣、史诗、长诗等。[2]6
根据幼儿的特点、民俗文化的类型,对幼儿创意舞蹈中融入的民俗文化内容要进行合理筛选,重新排列,确定有哪些民俗文化内容可以作为幼儿创意舞蹈的主题内容,这样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幼儿创意舞蹈中。在选择民俗文化内容时需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典型性原则。选择的内容需具有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第二,兴趣性原则。以幼儿为主体,选取贴近幼儿生活,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内容。第三,适宜性原则。选取幼儿认知水平以内的内容,难易度要适中。根据以上内容将民俗文化内容分为衣食住行、自然地理、节日庆典、游戏体育、口头语言、民间艺术六个方面(见表1)。
(二)动作要素的探索
幼儿创意舞蹈是探索身体动作的艺术教育,所以需要属于幼儿年龄阶段的动作要素。在幼儿创意舞蹈中,运用舞蹈教育家鲁道夫·拉班的动作分析理论,将动作归类为身体(body)、时间(time)、空间(space)、力效(effort)、关系(relationship)五大要素,每一个要素还包括多个子要素。幼儿创意舞蹈通过鲁道夫·拉班的动作分析理论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出动作要素(见表2)。对于3~6岁幼儿动作要素的探索分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动作教学的重点不同,但幼儿动作发展始终伴随着时间与关系的要素。3~4岁的幼儿身体正处于一个学会控制身体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动作教学以身体与空间为主,幼儿能够了解身体各个部位与基本动作元素,重点是对大肌肉群,尤其身体的躯干部位和双腿部位肌肉群进行力量运动,教会幼儿如何在移动空间的同时做身体动作,从而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重心转移、识别方向的能力。而5~6岁的幼儿身体的小肌肉发展越来越稳定了,女孩比男孩发展更快一些。这个年龄段可以加入时间中的(快、慢和静止)和力效中的(轻的-重的;突然的-连续性的)的动作要素探索[5]。
(三)活动程序的设计
明确了幼儿创意舞蹈的主题内容和幼儿动作要素后,就进入了整体活动程序设计的环节。整个活动的过程由启动、主体、发展、整合四个阶段构成,每一个阶段都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启动”部分是导入民俗文化主题内容的过程中进行暖身活动,缺少暖身活动会对后面动作的探索形成阻碍,也会造成运动损伤。“主体”部分要围绕民俗文化主题内容结构进行动作探索。这个部分是重点,要完成动作探索的基本目标。“发展”部分围绕上一个环节内容进行动作探索的延展,增加动作探索的难度,可以用多个动作要素进行身体探索,也可以进行两人或多人的小组同伴组合探索。“整合”部分是整个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动作探索的成果进行呈现与分享。这个部分是动作成果的呈现,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观察与表述的一个环节,幼儿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主题内容要贯穿于每个阶段,目标设定要包含民俗文化的认知、动作技能、情感表达三个方面的要求。
(四)实践过程的评价
幼儿创意舞蹈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了解幼儿的优点与不足,发现个别的差异性;活动过程中不去指出对与错,更多是引导与鼓励幼儿发挥长处,改进短处。教师每一节课都需要做观察与记录,需要做持续性与阶段性的教学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可以从教师的课程观察、课程录像记录、学生自评、互评、与学生的谈话交流、课程表演分享等方面进行多元的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的能力。包括身体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2)思考的能力。包括民俗文化内容的记忆、理解以及身体动作的想象、联想、分析与归纳等;(3)艺术审美与欣赏能力。包括有艺术观察的能力、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对他人作品给予积极的评价与赞赏;(4)合作能力。包括具备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主动与同伴合作。
四、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创意舞蹈的统整策略
舞蹈艺术形式是一种时间性、空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通过连续的舞蹈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队形变化,结合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6]。所以幼儿创意舞蹈常与音乐艺术、视觉艺术、戏剧艺术有很多的结合,也常常与社会、自然、游戏等进行统整。
民俗文化具有故事、神话、诗歌、游戏、艺术作品、节日庆典等丰富的内容形式,涵盖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内容。幼儿创意舞蹈与民俗文化融合是幼儿创意舞蹈与民俗文化进行统整的过程,通过身体动作的经验,表达民俗文化内涵,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民俗文化与幼儿创意舞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1)从动作本体的角度。可以从游戏体育里找到游戏里的“动作”进行探索。如民俗体育放风筝游戏,可以让身体模仿不同造型的風筝形象,运用空间的动作要素,进行高高地飞、低低地飞、快速地飞、慢慢地飞、按不同路线轨迹地飞的动作探索等。又如民俗体育捉迷藏游戏,从捉的动作,进行两人合作造型的探索,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关系。(2)从视觉的角度。可以从线条、形态造型、色彩、空间来感受民俗文化中民间艺术作品呈现的形式美感、能量张力,并表演与创作各式各样不同空间的、不同力度的身体形态造型。(3)从角色模仿的角度。可以让幼儿选取神话传说中某一个具有特色的角色,进行姿态形象的模仿与创作,并可以配上声音、语言,扮演不同的角色,选择1~2个动作要素进行探索;也可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用动作过程与质感深刻体验故事里的形象与人物,鼓励幼儿一边动、一边演、一边说,自己表演出故事的情节。(4)从文字的角度。可以从民俗文化故事中的动词、形容词中选取探索动作的方式,如围绕打、滚、踢、旋转、摇摆、扭动、攀爬、拉、寒冷的、炎热的、圆形的、激动的、生气的等词语进行动作与情感的探索。(5)从道具的角度。可以从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道具来开展对幼儿的动作造型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36-37.
[2]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薛旻雪.创意舞动课程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27.
[4]樊人利.当前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11):67.
[5]吕艺生.舞蹈:作为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63.
[6]王克芬,等.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46.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江苏民俗文化‘创意舞蹈课程建构的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乡村定向培养方案为例”(JSSNUJXGG2019YB06)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09
作者简介:陆娟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