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碧秀
【摘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师生交流中,了解到目前的初中学生历史知识面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且对历史课堂以课本为主要教材封闭单一满堂灌不满等情况。结合近年来新课标着重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升中考中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考查,因此,提出在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料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并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趣味性与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史料教学;论从史出;史料实证;史料资料库
为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课题“引用史料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的研究工作,我于2016年10月底在我校八年级展开了一次调查问卷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和兴趣方向,问卷共设置9个问题,统计发出了300份问卷,收回300份,其中男生144人,女生156人。我认真对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普遍对历史课堂以课本为主要教材,封闭单一满堂灌的教法不满,导致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降,学习局限于划重点,背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目前初中历史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改变这种封闭的课堂学習为开放式的史料学习,从历史长河中寻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去真实地感受生动的历史场景,从而激发起学习历史的乐趣,拓展历史的视野以及培养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科学态度。
史料教学是目前国内外都比较认可的一种历史教学方式。事实上,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各种历史资料中获得的,这些历史资料包括各种文献资料、口述历史、和考古发现等等。我们现在提倡的新课程中的五大核心素养,如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的实现都需要依托课堂中的史料教学来实现。因此史料教育必须作为初中阶段的必备教育前提引起重视,史料教学运用得好,使整个历史课堂既高效又充满趣味。但是,当前我国目前的史料教学还存在很多误区,比如为了“史料教学”而“史料教学”,大量引用对教材内容“变相复述”“又长又臭”的史料,这种没有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史料教学是有悖史料教学本义的。史料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真相的能力和方法,但并不是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大量地运用史料,而是要精选史料,有重点地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我就从我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的。
一、搜集和选取史料
1.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有限的备课时间内,要快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史料,有时真不是轻松能实现的。让学生参与到搜集史料的过程中,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尝试独立的搜集和辨析、探究资料培养了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一个自己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更好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但是,学生平时学习时间紧凑,每节课让学生搜集史料也是不可能的,我的做法是每个单元有一节课是让学生搜集的,这样学生有了尝试,又不会过于频繁,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在学生自己独立搜集时,由于学生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只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学生并不具备搜集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地教会学生一些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在图书馆如何运用书目、索引寻找各种文献资料?在网络上可以去哪里容易找到可信的史料?如何在查找到资料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哪些是一手史料?哪些是二手史料?
2.建立自己的史料资料库
在进行“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历史教师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一个史料资料库。我们平时在教学和教研中搜集和接触到的史料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下一次教学可以运用到的资料。我在平时研读历史专业著作、历史专业论文、网络资源和初高中试题时,会有意识地将有关的史料整理下来,以备上课的时候用上。特别是全国各地的升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史料,切合性强,既经典又更体现“论从史出”,是我最喜欢收藏的。
3.多多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地图、名人名言等史料
部编人教版教材中有放多的图文史料,分布在正文间中的各种图片,每一课还有“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这些史料很典型,是正文内容的补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选用,以促进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讲述发达的中外交通时,既有元朝时期的海陆交通示意图,又有“相关史事”介绍了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两者结合起来,则更为生动形象的认识了元朝时海路、陆路交通都极为发达的情况。有时教材中的史料也会往往不够全面,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教材史料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恰当的史料,使学生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材料进行思考,还原历史的真相。
4.搜集和选取史料一定要注意鉴定真伪,还有呈现方式多样化、角度多样化
首先,史料在教学中最大的价值是“史料实证”,帮助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受历史,从而真正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如果史料本身就存在可信度的疑问,那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就无法体现了。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注意认真考据。一般来说,我们尽可能地选用一手史料,一手史料价值最高,选取二手史料时就要仔细甄别。一些“野史”“轶事”和热播剧中的情节,虽然有趣,但没有考证过,没有史料依据,不能采用。
其次,历史教科书一般来说,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都比较简略,缺乏细节的描述很难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在选取教学史料就尽量选取呈现方式多样化的史料,也就是不同种类的史料。比如历史人物我喜欢用图片的方式呈现活动事迹,数据表述材料我就用图形图表;重要历史场景可通过故事的讲述或视频“再现”,让学生“目睹”历史“现场”。只有材料是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的,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更易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参与。
再次,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化。比如对一史实要尽可以选择多种立场不同、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让学生理解史学的观点是多样化的,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声音,认识历史必须从多角度、全面的去进行研究,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讲述香港和澳门回归时,就可以选取当时国际上、社会上对这一事件的各种不同的看法,知道立场不同对历史认识的影响,学生在不同的质疑声中思考,从而成自己的见解。再如鸦片战争的爆发,同时选取英国人角度的史料和中国人角度的或史料,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有九年级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以选取菲律宾当地关于麦哲伦的纪念碑和杀死麦哲伦的当地酋长的纪念碑这两座相矛盾建筑的材料。
5.选取材料原则:必须是“既重要又有趣”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张元先生在《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见《历史教学》2008年中学版第10期)中提出,课堂教学中选取材料的“标准”——“材料应该既重要又有趣。”
“重要”——在于它呈现了精辟的见解,“精辟的见解”与教材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它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又具备了解释、实证、说明理由的作用。这个材料很重要,但是要注意不能艰涩难懂,如果材料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能理解,用在课堂上就会浪费有限的时间。所以选用史料时虽然重要是第一位的,但一定要考虑学生是不是能够接受、教师能不能把握住。
“有趣”——则是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就是材料所涉及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节,也就是历史故事。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历史“结论”和“规律”认识的兴趣。材料故事性越强,越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张教授说:“整堂课中不时出现的故事,才是吸引他们注意,让他们不想睡觉的兴奋剂。选出精彩故事,讲出它的意义,仍是教好中国历史的不二法门。” 很多学生欢迎我去上历史课,基本上都是想要听故事,但是在教学中又不能只谈故事,“有趣”但没有教育价值,或者与教学内容脱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偏离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有趣”要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材料本身是否有趣;二是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因此“既重要又有趣”的史料,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相一致,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注重选用和课堂教学目标一致又有趣味的重要史料。比如在初中历史阶段,讲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而且显得比较枯燥、难懂,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就选取了几则“既重要又有趣”的材料,其中有一则材料是“火攻船与19只猴子”,这一匪夷所思的史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注意,再围绕故事设计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火花不断得到迸发,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在其中感受到研究性学习历史的乐趣。
二、课堂运用史料
1.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呈现,合理排列
张教授在《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中谈到史料教学的操作时说:“最好也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一面读,一面作答,也就是边读边想,这是很好的思考练习。” 没有问题设计的史料在课堂上是起不到引发学生深思的作用的,我在史料教学时,总是会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给学生,或是先出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或是在听完历史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后用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时,为引导学生认识到殖民掠夺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出示了以下图片:
学生在看到这样的图片时非常地好奇,为什么会有如此相悖的纪念碑?一时间都在纷纷地议论,这时候提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学生已激起兴趣的同时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辩驳,在思想的碰撞中,思想火花不断迸发,最后学生在研究性學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历史史料教学课堂中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呈现,合理排列,保证教学过程的思考性和流畅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
2.指导方法:抓史料的关键词
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难免会遇到一些古文的史料,特别是一些原始史料,其价值又是特别高的,但是对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又具有一些难度。张教授说:“如果选用的资料较难,或学生的程度稍弱,老师亦可标标明关键词句,作为引导。”[1]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抓关键词阅读史料也是我的一种常用方法。如:“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就有一部分学生看不懂,我就让他们找到关键词“澶渊之盟后”和“不识干戈(战争)”并画好圈?,一把关键词圈出来,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这句史料说的就是澶渊之盟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以上是我研究史料教学几年来的一些看法和做法。近年来升中考史料解读题目和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也逐渐增多,要求提高,但初中历史教学中把史料引入课堂,运用于历史教学还远远不够,甚至是微乎其微,在考试中学生对没见过的史料研读出现烦燥和抗拒心理,没信心看题目,胡乱作答,丢分严重。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个历史教师都应该注重把史料引入课堂、探索其在历史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如选择史料、设计问题、解读分析材料的技巧和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史料证实”“论从史出”的观念,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拓宽历史视野、培养历史素养,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在其中感受到研究性学习历史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J].历史教学,2008(10).
[2]惠军利. 火攻船与19只猴子——从历史细节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J].新课程导学,2011(25).
[3]王春阳.问渠那得清如许——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95).
[4]刘彩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J].教师,2015(35).
[5]吴玉川,王沐.中学历史史料教学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5).
[6]尚伦岳.新课改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1.
[7]胡昌军.孙辉.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08(10).
[8]张开风.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0.
[9] 陈霞.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105-106.
[10]王振宇.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误区及诊断[J].新校园旬刊,2014(5):182.
[11]王银.浅谈史料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