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变化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2021-12-09 04:35梁健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8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要】2020 年,“小升初”政策大变化。一改以往以考试或面谈分数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变为摇号录取。因此,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一个变化是,按照最新的中考方案,2020 年 9 月入学的初一学生,地理和生物都要参加广东省的学业水平测试。针对新的学情和新的考题,笔者开展了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生源变化背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行动研究

一、背景介绍

根据《佛山市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条例规定,小学升初中(以下简称“小升初”),“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实行电脑随机摇号录取”。新的招生政策,促使公办民办初中的生源趋同,打破以往民办初中“强”,公办初中“弱”的局面,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化,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另根据省有关文件,2020 年 9 月入读初一(即七年级)的学生,初二课程结束时,参加广东省的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故这一届学生每学期的地理区统考,也变为省中考的命题模式,省中考则以考查学科素养为核心。

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民办学校,以往生源质量较好。现在,生源变化和考题变化,意味着生源质量下降,而考试难度上升。以 2020 学年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区统考为例,笔者任教的 19 班和 20 班,平均分只高出区平均分不到 10 分(往届高出接近 20 分),(部分成绩统计见表 )这一届学

生的特点是:一是对新学科有好奇心,但学习恒心和自信心不足。二是思维活跃但能力薄弱,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期参加区统考,存在“读不懂题目、不适应简答题”等情况,成绩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这届学生的起点水平。以上这些,都促使笔者思考,如何在新学情和新考题的背景下,因材施教,开展培养这届学生核心素养的恰当的教学策略研究。

二、理论依据

(一)脚手架理论

脚手架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当孩子开始学习新的概念时,他们需要来自于教师或是其他成人的主动支持; 他们在思考过程和获得新技能、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因而这种支持也会逐渐减退。这种支持可能是一种教学策略或者教学工具,也可能是一种教学方案或教学方法。布鲁纳借用建筑行业的专业术语“脚手架”来比喻这种支持,提出了脚手架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三)初中地理核心素养

教育界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有明确的定义。那么,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是在人地协调观引领下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见图 1)。省考题是在“新课标”的统领下,注重考查初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培养。

三、行动研究

本轮行动研究主要针对变化后的生源,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上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措施。

(一)多搭一层脚手架,逐渐提升自信心

针对这一届学生的特点一,对新学科有好奇心,但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笔者在教学上尝试“多搭一层脚手架策略”,从往届的“教师示范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两个环节变成“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自主学习”的循序渐 进三个环节。而中间的“学生模仿学习”,就是笔者多搭的那层“脚手架”。以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 2 课时为例,这节课主要学习亚热带(2 种)和温带(3 种)气候类型。笔者在介绍“亚热带季风气候”做了充分的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从景观图—气候图—分布图入手,一步一步了解该气候的特征、分布及代表植被。接着,学生模仿刚才的套 路,在老师的引导和辅助下,学习“地中海气候”的相关知识。最后,笔 者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掌握“温带季风气候”(见图 2)。多搭一层脚手架,在教师示范到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笔者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模仿,这种 学习支持,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开展第三环节的自主学习。

(二)训练圈划关键词,突破最近发展区

针对这一届学生的特点二,思维活跃,但阅读理解能力薄弱;笔者尝试“突破最近发展区策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介乎于现有认知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教学就应该聚焦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发潜能,促使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笔者的做法是,每节课都提供生活情境或时政材料,这些材料虽然字数少,但有一定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划关键词,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以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 1—3 节为例,笔者在第一节《东南亚》课上,提供了一则关于“洞里萨湖”的材料。“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位于柬埔寨西部,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它在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两个班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一致认为材料里的关键词是“生命之湖”,可能因为这个词带双引号。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材料中的“区域——国家——城市——河流”,圈划出四个关键词。在第二节《南亚》课上,笔者提供了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阅读材料,“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德尔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开始对国家、港口这一类关键词有敏感性,找到两个关键词“巴基斯坦、瓜德尔港”。笔者引导学生要理解“中巴经济走廊”的“中”指的是谁?学生能回答“中国”,接着就能关注材料中我国新疆的城市“喀什”。接下来,学生对学习南亚的国家以及地理位置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在第三节《西亚》课上,笔者提供了关于“巨型货轮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搁浅阻塞航道”的时政材料。学生能迅速找到“埃及、苏伊士运河”这两个关键词,还从材料二“2021 年 3 月 23 日,长赐号从红海北向进入苏伊士运河时,在河口疑似遭受瞬间强风吹袭,造成船身偏离航道,意外触底搁浅。”找到地理信息“从红海北向进入苏伊士运河”,确定长赐号货轮的航行路线,是从红海进入地中海,从而掌握知识点“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与地中海”(见图 3)。笔者就这样,通过训练学生读材料,划关键词,提取地理信息,逐步突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从最开始只能阅读材料,到关注材料关键词,再到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能解决地理问题)。

(三)运用提取信息策略,培养核心素养

为落实之前两大教学策略的效果,笔者每次布置课堂作业,都有一道综合题,以此收集学情反馈信息。例如,在学习第七章第四节《欧洲西部》一课后,笔者布置了完成《五三》第 36 页“核心素养全练”综合题第 22 题。这道题目是通过“意大利示意图”“庞贝古城景观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考查欧洲西部的自然環境和意大利的旅游景点,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总结地理特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能找到关键词“雨热不同期”这个关键词,解决第(3)小题关于地中海气候的判读。有部分学生能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浓烟、火星、山顶、灰渣、埋没”找到第(2)小题的答题方向,分析

庞贝古城消失的原因是,火山喷发,灰渣埋没。更有个别学生能从《意大利示意图》中找到亚平宁山脉,划指向标,提取地理信息,分析该山脉的走向(见图 4)。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源变化,考题变化既是危机也是挑战,笔者将继续“行动研究”这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聚焦核心素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梁健玲.运用三步探图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2018.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