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 陈伦全
【摘要】变式,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更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变式教学;必要性; 实施;反思
变式教学的提法早已有之,顾泠沅教授曾在《学会教学》中率先进行了研究,将传统的变式教学分为概念式变式和过程性变式。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特征来突出概念本质特征,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实施变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准确性
概念教学中,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更深刻的理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分析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材例题是对双曲线定义的应用,变式1中p点轨迹是两条射线,变式2中p点轨迹是双曲线的右支,变式3中点p轨迹也是双曲线,目的是能利用所给几何关系识别出双曲线的定义。通过对例题的变式,加深了学生对定义中2a<2c和“绝对值之差”这两个条件的记忆,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和透彻。
(二)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变式教学是有其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单调的刺激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容易引起思维的疲劳;绝对新异的刺激由于变异的成分较多,也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有相对新异的刺激,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变异成份,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后面将要提到的椭圆和双曲线定义的变式,课本只提到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动点轨迹,如果在习题课上继续追问乘积和比值为定值这两种情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会让学生对椭圆和双曲线定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变式既保留了与旧有知識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更易激起求知欲。
二、如何实施变式教学
(一)一题多变
1.改变运算法则
例如椭圆的定义中: 可以将“+”变为“—”,则得到双曲线,若将“+”改为“X”,即,则可借助几何画板得到一个花生形图象(图1)或一个横着的“8”字图像(图2)或其它类型的图像。前两种情况学生比较熟悉,但对乘法情况比较陌生,提出来以后由于问题具有新鲜感,比较容易激起学生求知欲,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研究方程所表示的图像。如果再继续把“”改为“”即,则可以得到一个圆。(图3)而除法的情况,在必修二教材习题4.1B组第3题有出现,08年江苏高考题也有出现。此类变式不仅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获取了新的知识。
2.改变条件或结论
通过以上变式,不断探索,层层递进,不仅让学生逐步掌握一类题目的通性通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改编题目的一些技巧,揭开高考的神秘面纱,很多高考题其实都来自于书本或是平常常见题目的改编,树立学生自信,克服对高考的恐惧。
3.改变元的个数
由两元到三元甚至到多元,都可以作变化,将问题一般化。
三.实施变式教学的反思
变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但若对变式把握不准确,单纯地为变而变,就变成了题海战术,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变式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习题变式最好源于教材
近年的高考题不少题目都是由教材的例习题改编而来的,教材的例习题都是经过精心打磨,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我们要以教材为本,用好教材。
(二)变式应把握好度
这里所说的度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难度的把握要有度,不要变的过于简单,也不要变得过于复杂。过于简单会让学生认为是在做大量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实际效果。过于复杂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失去了变式教学的意义。二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好度,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和题目进行变式,防止盲目滥变。
(三)变式教学应鼓励学生参与
变式教学不应只是老师变学生练,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变师生一起练,或学生变学生练。引导学生认清本质,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等.变式教学研究(再续)[J].数学教学,2003(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