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
摘 要:变式教学是一种全新且有效的数学教学手段,除了能改变以往僵硬化的数学教学现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且灵活在解题中应用。所谓变式即教师在改变原题本质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实施科学合理的变换,使学生更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则从数学概念、技能、应用题等多个方面分析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望给予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
数学是初中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当前课堂教学情况得知,多数教师因受教育体制影响,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讲,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调动学习数学积极性,甚至对数学产生烦躁、恐惧情绪。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想象能力,应不断向素质教育领域扩展,打破传统教学常规,让数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互动交流,因此变式教学的出现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变式教学在数学概念中应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从概念开始,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将其灵活应用到问题解答中。实际上我国数学教学早已开始应用概念变式,即在教学中运用不同材料和案例展现事物的本质,或者变换相同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来进一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让学生对事物本质和非本质特征进行区别来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例如某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同类项概念一课时就创设了生活情景让学生易于理解。情景如下:“周六,小明去超市买了7个香蕉、8个橘子、4个苹果,妈妈不知道小明已经买好了水果,下班去超市又买了6个香蕉、10个橘子、5苹果,请问香蕉、橘子和苹果各有多少个,怎么求和?”此时教师又顺势引入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个单项式是否有相同点,如果有的话怎么分为一类?最后学生经思考得出概念,即字母相同且指数也相等的项则称为同类项,因此上述单项式中是同类项。从上述教学案例可得知,教师在教学中引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对三种物品进行分类,先从香蕉、橘子、苹果等生活实物分类转换为单项式分类,启发学生主动进入寻找分类标准中,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活跃学生逻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创造力,也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
二、变式教学在数学技能中应用
数学习题是集数学思想、知识、方法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依旧运用传统的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要习题的高压下丧失学习数学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还要借助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促使学生在解题中理解所学知识,熟悉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从解题中拓展新知识,进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教育目的。例如在类比式变式教学;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多数学生表示理解困难,再加上很多知识中除了本质内涵外,还涵盖了一些较易忽略的隐藏性知识,此时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某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分式的意义”一课时,常见问题为“如果想要一个分式的值为0,那么就必须使分子=0且分母≠0,因此,若当x为何值时,分式值为0。这种看似简单但不容易突出重点的问题,学生在整体思维上不会太深的理解分式为0中的两层含义,还会忽略分母不为零因素,此时就教师就运用分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即得到以下三个变式:
通过上述三个变式,让学生学会在解题中先求出分子为0的字母值,之后在对该字母值是否使分母值为0进行检验,如果舍去分母0后不为0,则为所求的值。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注重挖掘隐藏的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反思习惯。
三、变式教学在数学应用题中应用
当前学生在学习数学后普遍的问题即不会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多个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公式的变式应用;公式变式即对公式的外在形式实施变式,促使学生良好的应用公式知识解题。在完全平方公式变式设计中,
其次在解题的方法变式中,即需要教师在改变题意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多种解题思路,或者通过类比的方式概括相同题目的内涵和解题规律,从而达到开阔解题思路的目的。
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个性都存有差异,在解题方面必然也有不同的思考解读,通过变式能让学生知道哪种解题方法最快捷,拓展解题思路的同时提高解题速度。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变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极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变式教学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全过程,促使学生多方面抓住知识最原本的属性,从而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尤其在概念、技能、应用等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计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数学能力,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龙.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上,下旬, 2015(44):273-273.
[2]顾浩.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5(96):67-67.
[3]夏慧.浅析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5(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