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胜华 徐邦桃
【摘 要】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之魂,所以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的要求,归根结底就体现在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把握说明方法、删减比较、替换词句、赏析修辞、辨析表达方式、把握说明方法等方法,指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品味语言;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8-012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科学运用。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感受语言的优美”,帮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堂散发真正的魅力[1]。善于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就是要深刻领悟文章中遣詞造句的妙处及语言文字的应用特色。从品味说明文的角度看,就是把握、体会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说明的周密、比喻的生动、分析的形象等特点。反思目前的说明文教学,一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及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上淡化或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造成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而从品味语言入手是开启说明文阅读的一把钥匙,笔者结合《苏州园林》一文谈谈说明文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一些方法。
一、通过删减比较方式来品味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语言的准确性可以说是说明文的生命。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时要特别关注说明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修饰语、限制语,如表示时间、空间、程度、范围、特征和语气等限制性词语的运用。教师可启发学生尝试将原文中关键性的限制性词语删除,再读一读、品一品句子的意思,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如对文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去掉“据说”一词,句子意思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明白“据说”起限制作用,说明这是作者道听途说的大概数据;如果去掉“据说”一词,那意味着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与客观事实不符,从而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再如赏析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句中的“艺术”与“技术”可否去掉一个或者互换位置?从而让学生明确:“艺术”侧重的是审
美,强调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是个性化的独创,而且很难复制;“技术”强调一种知识与技能,可通过大量复制以提高生产效率或质量。“艺术”还体现了设计者的别具匠心,更能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作者要表达的是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技术”更是一项“艺术”,所以不可以去掉或者互换位置。另外文章还有诸如“大多引用活水”中的“大多”,“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中的“绝不”,“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中的“一律”,“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中的“每一个”等词语,都可以让学生采用对比去掉该词前后句子意思变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品味其中语言的精妙[2]。
二、通过替换词句方式来品味说明文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时,可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那些准确简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关键性词语,启发学生尝试采用与捕捉到的关键性词语意思相近的其他词语进行替换的方法来揣摩品析,鉴别它们的语境意义,在语境中领会其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从而达到品味说明文语言的效果。
如对文中“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标本”一词的精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标本”可否换成“典范”等词语?学生通过对这几个词语的反复品味,认识到“标本”带有“最一般”“最具普遍代表性”的意思,而“典范”则带有“突出的”“集中各种优点于一身”的意思。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最具普遍性的代表,自然“标本”一词更贴切。倘若将“标本”换成“典范”等词语,尽管意思相近,但其准确程度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说明苏州园林对别处园林的影响。再如“谁如果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一句,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鉴赏”可否改为“观赏”“欣赏”?引导学生明白“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的鉴定和欣赏的意思,而“观赏”是观看、欣赏的意思,“鉴赏”比“观赏”更丰富。这里作者用“鉴赏”一词,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可供比较鉴别的标本价值,并且“鉴赏”一词还包含着一种心态,那就是游览者游览苏州园林不能只是观看欣赏,还应怀着喜爱的心态,去评价,去玩味。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句,都可以采用替换词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品味。
三、通过赏析修辞手法来品味说明文语言
一篇说明文如果只有枯燥乏味的说明,则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不具备良好的表达效果;只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在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时,很多说明文为了更直观、形象地进行说明,还经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文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富有感染力。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品析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时,要让学生明白这都是为了更好地介绍事物特征或者阐述事理,而不是单纯地为使语言生动。
如针对文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可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语言妙处。学生会很快明白:这里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把花与树当成了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的树木一年四季绿色常青,花开不断,写出了其充满画意的特点,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特征。再如讲解“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句,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品读:为强调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作者连用四个“讲究”构成动宾式排比句,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如“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作者采用引用古诗句的方法,有力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既使说明更可信,又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
四、通過辨析表达方式来品味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并不只有单一的说明,通常还会通过描写、抒情与议论的方式来更好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某些事理。因而,在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的语言文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说明文的体裁特征,关注说明以外的表达方式所起的作用。就拿说明文中的描写性语言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让学生在感知语言之美的同时也明白:说明文中的描写,虽然运用了文学语言,但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并不是像文学性作品那样是为了让读者“有所感”。
如文中“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一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的特点,对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一句运用了描写性语言,突出了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巧妙安排。还有如对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的描写,对古老藤萝的描写,对角落图画美的描写,对建筑物色彩与花草色彩相映衬的描写等,都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教学中对文中这些语句,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欣赏玩味,体会文章语言之妙。
五、通过把握说明方法来品味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恰当说明方法的运用,能让读者更明白作者的意思。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准确把握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品味说明文的语言[4]。
如讲解“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白这里作者将对称的建筑比作图画,园林比作美术画,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苏州园林注重视觉的审美效果,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再如在介绍苏州园林的色彩搭配之美时,作者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里作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南北园林对比,使苏州园林的特点更鲜明。还有“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一句,作者通过具体举例,准确地说明了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特点。
叶圣陶曾说过:“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语言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可见说明文教学和其他文体教学一样,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方法的有效指导,提高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品味说明文语言中掌握说明文知识,让说明文教学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张艳.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探析[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2).
[2]唐艳华.让说明文教学“出彩”[J].贵州教育,2019(2).
[3]许晓琳.品味语言,让说明文教学更精彩[J].小学语文教学,2018(32).
[4]徐志高.准确定位,高效化解说明文教学的尴尬[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3).
【作者简介】
金胜华(1971~),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徐邦桃(1970~),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