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
【摘 要】针对中考语文阅读能力的考察着重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方面,我们对如何培养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出一些努力,如实行探究式阅读、创设阅读情境、变心读为写读、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等。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究式阅读;创设情境;写读;方法指导
一、从中考命题的趋势看初三的阅读教学
中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也是对初中三年阅读教学的一个测试,而单纯的应试僵化的阅读教学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以广州市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为例,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1. 注重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侧重培养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整合信息、分析、鉴赏的能力
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考查由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15年广州市中考阅读题《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和2016年的《互联网安全吗?》都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多角度、多文体的阅读,涉及到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多种文体。
2. 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
阅读的内容完全是课外读物,检查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将语文学习的视野从单纯的课本、课堂拓展到社会、生活。例如2015年的阅读《地铁客的风格》第22题“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和2016年《独立宣言》第22题“作者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什么矛盾?你认为能否化解?请简述理由”。这些开发性试题成为试卷中的亮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从以上的中考试题中不难看出,中考试题在走向开放,推动阅读教学从应试走向素质教育。
二、初三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教师教到初三就会不由自主地绷紧“应试”这根弦。教学中,重视阅读的方法、技巧的传授,注重训练阅读感知力、理解力,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迁移能力和阅读创造力的培养。“逐段串讲”“逐句讲析”,将优秀的文章讲解得“支离破碎”,分析得“体无完肤”。“满堂问”“随意问”或在“合作研究”的名义下让学生讨论问题,问题繁多、零碎,抓不住作品的重点,突不破作品的难点,品不透作品的内涵。
初三的课堂一改初一、初二时生动活跃的氛围,变成了“一言堂”,使得课堂缺少了民主宽松的气氛,缺乏师生互动的积极思考活力,更鲜有探索发现的愉快,极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1. 变被动的“接受式阅读”为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
学生既然是阅读的主体,那么阅读过程就必须伴随着学生积极思维和感情的投入。于是在教学中,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心得全盘端给学生,尽量给学生阅读思考的自由和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精神。
如在教《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时,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想象这个“圆”像什么,由这个“圆”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自然地导入这篇课文。学完课文后,又当堂设计了一个竞赛活动,让学生运用几个图案拼接几幅有意义的图形,越多越好。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涵义,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发扬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还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着重点评学生易混易错和比较难懂的内容,在点评中,可让学生多发言,从而发现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最后教师总结。这样,发扬教学“探究式阅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抛弃烦闷的“填鸭式”复习,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牢固的记住知识。
“探究式阅读”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上不能为了赶进度而赶进度,一旦发现新的思路或问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交流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哪怕是终止原先的教学法计划和任务。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如学习《水调歌头》时,为学生找到根据词谱曲的《明月几时有》音带,在悠扬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入境”,学生从词的意境出发,谈到了苏轼思念亲人的心情和坎坷的人生道路。又如在学习《故乡》时,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进行角色扮演,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3. 变单纯吸收的“心读”为勤于表达的“写读”
首先是利用教材的特点,设计“写读”练习。在学完《孔乙己》《范进中举》后,我们设计了《孔乙己小传》《孔乙己被打折腿》《孔乙己之死》《孔乙己与范进相遇》等一系列题目,来检查学生对作品的把握,锻炼学生的联想、想象和表达能力。在学习《岳阳楼记》时,为了更好地领会“迁客骚人”的览物异情,让学生根据课文凝练的两个写景抒情的段落去描绘两幅图画——《洞庭风雨图》和《洞庭晴明图》,使学生能深入地领会作品所描绘的意境。
另外,在阅读的练习、试卷中穿插这种“写读”练习,也是迎接中考必要的练习方式。如读《珍珠鸟》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信赖、和谐的基础是什么;读完季羡林先生的《成功》,让学生写《谈天资与机遇》的小论文。
4.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死知识变为活知识
在阅读方法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略读、速读、精读、品读、动笔读的训练。首先略读语段,整体感知文体、内容,包括作者写作的主旨、情感和说明的大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速读,把握语段内容的核心要旨,尝试用精要的语句准确加以概括,如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观点,说明了什么内容等。然后加以精读和品读,如带着具体问题结合语境反复思考,揣摩语句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生活加以判断分析、推敲整理,在语言表达中力求做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要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养成随时提笔在手,及时地划一划(划精彩处)、摘一摘(摘精美句)、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的好习惯。
总之,初三的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应该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中心,辅以阅读方法的指导展开教学,将阅读的情感感染、思维培养渗透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中,以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指导书(语文)[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2]魏靖峰.创意教学语文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