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思维导图,提升方法指导效率

2021-09-17 05:11刘吉才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方法指导统编教材思维导图

刘吉才

【摘要】统编教材有相对完备的助学系统。加大方法指导力度,成为使用统编教材的内在要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学习工具,能让方法指导的过程变得清晰、有序、直观、具体。本文认为,可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改进指导形式,优化指导过程,理要素图示起点,读习题图解要点,抓语言图明落点,巧运用图显重点,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方法指导中的作用,提升方法指导的效率,彰显方法指导的助学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方法指导,思维导图,指导范式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小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基础等多方面的局限,学习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急需得到方法层面的指导。可以说,没有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很快提高。如何改进方法指导,提高方法指导的效率,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有相对完备的助学系统,为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方便,也为方法指导提供了内容保障。加大方法指导力度,也就成为使用统编教材的内在要求。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虽然重视方法指导,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一是起点不当。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时没有从学生、教材的特点出发,导致方法偏易或偏难。二是要点不清。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厘清方法指导的主要内涵,导致方法指导的过程和内容含糊不清,要点模糊。三是落脚点不明。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没有借助具体的语言训练进行内化,导致指导浮在半空,缺少落脚点的有效支撑。四是重点不明显。教师没有从学生、教材实际出发,及时进行方法的内化、运用,导致方法指导的重点没有得到突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其运用图文并重的表达方式,把各层级主题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于相关层级的图例形象表现出来,在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之间建立记忆的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了人类左右脑的机能,利用阅读、记忆、思维等方面的规律,有效激活大脑的无限潜能。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导图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便于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可以改进方法指导方式,优化方法指导过程,是方法指导不可多得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学情、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聚焦方法指导,着力优化形式,用好、用足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助力方法指导,让方法指导真正发生。我们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为例,具体介绍思维导图在方法指导中的运用。

一、理要素,图示起点

要提高方法指导的效率,首先得了解方法的具体内容。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将语文的育人价值和学科属性融为一体。语文要素贯穿单元始终,由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漸进。这里的语文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教材分单元整体建构方法内容,形成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的方法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从研读教材开始,读懂教材对方法指导的具体要求,借助思维导图呈现方法图示,把握方法起点,形成方法内容的基本框架。

《海底世界》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方法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了解要素入手,遵循由总到分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厘清要素内容。首先,导语把方向。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编排特点出发,读懂单元导语,清楚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也是本单元方法指导的总要求。其次,习题明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对照单元方法指导的总要求,学习提炼方法内容,明确每篇课文方法指导的侧重点,形成前后衔接的方法指导序列。最后,借图搭架构。在提炼每篇课文方法侧重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绘制本单元方法指导的结构图,把方法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以下是一名学生绘制的单元方法内容导图。

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地、有层次地显示出方法的基本框架。教师要从教材编排体系和课文具体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紧扣要素了解方法,依托思维导图,为方法指导确定方向。

一是整体把握导向。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导语是把握单元方法内容的方向盘,是统整方法的指南针。教师要高度重视单元导语的作用,充分发挥单元导语在指明方法内容上的导向作用。内容上要导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导语文字中快速找出单元方法的相关表述,让方法从导语中突显出来。重点上要导向。单元导语中关于方法的表述虽然比较清楚,但表述的重点、关键仍然需要学生进行二次提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隐含在文字中的关键词语、言外之意读懂,明确方法指导的重点。

二是细化序列定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按照单元—课文—语文园地的顺序设计。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借助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板块,厘清方法内容的序列,为课文定位。单元序列要定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单元导语的基础上,联系课后习题、交流平台,为整个单元的方法厘清序列,形成本单元方法训练的基本架构。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从“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的”“课文抓住哪些句子把意思写清楚的”“课文是从哪些语句写出事物特点的”三个方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形成了一个前后衔接的方法指导体系。课文要定位。课后习题是编者基于课文内容和单元要素训练要求精心设计的,是单元要素内容的具体化。教师要从教材要素编排特点出发,充分发挥课后习题在内容序列上的“落地”作用,在了解习题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后习题进行概括、提炼,在方法序列中进行准确定位,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二、读习题,图解要点

方法指导须借助具体的课文学习来落实。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方法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细化,进一步让方法具体、明确,让方法指导更有操作性。统编教材是以单元整体进行编排的。教师要从教材这一编排特点出发,在消除单元内部隔阂、建构方法序列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每课方法指导的内容、要求的研读上面,进一步丰富方法指导的内容,细化方法指导的步骤,形成针对课文特点的个性化方法指导策略,避免方法指导的空洞。课后习题作为课文要素的重要载体,也是方法指导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后习题,读懂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明晰本课方法指导的重点,形成具体的方法操作步骤。

执教《海底世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课后习题,进一步把握方法要点,缩小范围,厘清方法的要义。首先,读懂习题。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后三道习题,找出关键词,看看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发现,三道习题分别侧重于从哪几个方面写、怎样把意思写清楚、怎样把句子写生动三个方面。其次,串联习题。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研读三道习题,将内容串联起来,看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学生发现,这三道习题紧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一单元要素,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清楚、怎么写生动的顺序,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有序推进。最后,完善思维导图。在读懂习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運用思维导图,把三道习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本课方法的要点内容呈现出来(见图2)。

方法要点是方法的主要内容,只有明晰要点才能把握方法的核心要义。思维导图能将方法要点有条理、有层次地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教材编排特点出发,立足课后习题,借助思维导图,准确提炼方法要点,精准把握方法内容。

一是在纵向比较中把握。课后习题是本课要素的落脚点,同时也是单元要素在本课的进一步细化。教师要增强整体观念,把课后习题放在单元整体架构中去认真审视,在单元要素的统领下,与其他课文进行勾连、比较。在勾连中定向。每篇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课文放在一起,以单元整体的形式编排成一个整体单元。教师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将课后习题和单元要素进行勾连,用单元要素引领课后习题,用课后习题细化单元要素,在勾连中让方法指导的方向更加明确。在比较中定位。每个单元由一组课文组成,每篇课文方法指导的内容不尽相同,但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知道本篇课文的方法定位,确保方法指导不越位,不缺位。

二是在横向串联中把握。课后习题既是单元要素的细化,也是课文要素的具体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后习题,把几道习题串联起来,准确把握习题内容。要异中求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每一道习题,把握方法要点的基础上,寻求习题之间的共同点,提炼共『生内容,让方法指导的重点显露出来。要同中求序。课后习题之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着内在的递进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序,看看每道习题之间有着怎样的顺序,将每道习题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准确把握本课方法指导的序列。

三、抓语言,图明落点

语言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元素。方法须借助具体的语言训练进行内化,离不开语言落点的支撑。课文中的语言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表达形式多样,表达方法巧妙,是学生学习表达方法的极好范例。教师在方法指导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语言在内化方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关注的重点从方法本身转向语言,寻找方法的语言落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中有代表l生的关键词句,巧妙地进行方法的渗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丰富方法的认识,在揣摩表达的过程中细化方法的步骤,夯实方法指导的过程,将方法指导落到实处。

执教《海底世界》时,教师要注意紧扣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圈画词句,寻找方法的语言落点。首先,抓要素,画词句。教师引导学生紧扣习题,画出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从课文的中心句,到每部分的中心句,初步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其次,悟要素,品词句。在画出中心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圈画出能把意思写清楚、生动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作批注。最后,明要素,画导图。在圈画词句、体会感悟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将方法的语言落点直观呈现出来。图3是一名学生绘制的方法落点导图。

教师要从课文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寻找方法的语言落点,把方法指导落到实处。

一是语言的落点要靠实。语言是课文构成的基本元素,也是方法指导的基本落脚点。教师要从课文表达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围绕方法寻找语言落点,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打好方法指导的基础。语言落点要对标方法要素,围绕方法要素。教师要紧扣单元和课文要素,对方法进行具体的细化,厘清方法内涵,为学生后续圈画词句做好准备。语言落点是方法指导的基础,需要教师化虚为实,不能浮在半空、含糊不清。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后习题,抓方法画词句,把相关的关键词句画出来品读、体会。

二是语言品味要抓实。方法的内化需要在语言品味中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方法的具体内涵,感悟方法运用的巧妙。要体会方法内涵。在方法指导中,语言的品味要围绕方法、服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从了解意思起步,再揣摩表达深入,进而了解方法的具体内涵。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应紧扣怎样把意思写清楚、怎么把意思写生动这两个点,引导学生体会怎样才能把意思写清楚、写生动,初步体会方法内涵。要感悟方法巧妙。课文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产物,构思精巧,语言准确,其中的方法自然值得学习、借鉴。要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方法表达的巧妙,如用词的准确、句式的整齐、修辞的精当、结构的精巧,进而体会汉语乃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巧运用,图显重点

方法指导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也是检验方法内化成效的重要途径。就训练而言,只有经历不断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内容才可能被掌握,进而形成技能。方法的内化也是如此。运用是掌握方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方法训练的重点。教师要高度重视方法的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在了解方法内容、体会方法内涵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方法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方法,经历运用的过程,丰富运用的感受,加深对方法的理解,用方法助力语文素养的提升。

执教《海底世界》时,教师在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方法的内化运用,充分放大方法指导效应。首先,创设运用情境。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总分句式,感悟“窃窃私语”的基础上,可借助图片呈现、语言描述等方式,把学生带人景色奇异的海底世界,进而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其次,指导运用过程。方法的运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教师紧扣“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这句话,学习“动物+声音”的句式特点并进行拓展:你还想到了哪些动物、哪些声音?从素材到方法,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导,夯实指导的过程。最后,绘制、运用导图。在过程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将指导的过程形象化、可视化,帮助学生搜集运用的素材,呈现运用的过程。

方法的内化需要运用,运用是对方法内化的检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运用思路,指导学生的运用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导学作用。教师要从方法运用的实际出发,借助思维导图,绘制方法运用的路线图,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一是从拓展内容起步。内容是表达的基础,方法的运用离不开具体的内容。教师要从方法运用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内容着力,帮助学生积累运用的素材,夯实运用的基础。要立足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抓住相关例句,在品读中了解内容的特点,明晰选材的方向,避免无序选材,造成运用方向的偏差。要适度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把一句话读成一段话、一幅画,增强运用的实效性。

二是情境创设中深入。语言表达需要具体的情境,运用同样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教师要从方法运用的实际出发,在情境的创设上下功夫,营造浓厚的运用氛围。情境要“有料”,也就是说情境要具体。基于方法运用的情境创设要有助于方法的内化运用,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教师在情境创设时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一定要有现场感。情境要“有效”。要增强情境创设的目的性,让情境真正为运用服务。这就要求情境创设要为了运用,指向运用,服务运用。要指向明确,围绕方法;要重点突出,聚焦方法;要意图明显,重在运用。同时,还要注意情境创设形式的多样,要多种感官并用,真正把学生带入情境,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化方法指导显得重要而紧迫。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学习工具,让方法指导的过程变得清晰、有序、直观、具体。教师要在教学中用好思维导图,提升方法指导的效率,彰显方法指导的助学价值。

猜你喜欢
方法指导统编教材思维导图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书面表达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