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学习的分段递进指导

2021-09-17 05:11王光龙廖雅欣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7期

王光龙 廖雅欣

编者按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文教学分别提出了要求,统编教材也呈现出古诗文数量大幅增加,涵盖主题、内容更加丰富等特点,这就更要求教师审慎思考,总结策略,进行合理化教学,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进而将优秀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念注入学生心间,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本期,杭州师范大学王光龙和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中心学校廖雅欣在总结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特点的基础上,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分别进行了指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王斌和浙江省杭州市育才外国语学校张丽敏以“山水诗词”研诗游学为例,探讨了古诗词教学的内容重构与范式创新。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汪燕宏从“意蕴”“文化”“情趣”三味出发,探讨了小学古诗文的教学策略。重庆市两江新区康庄关地第二小学校刘凤和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彭忍冬基于语境还原的方法对小学古诗教学重构话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四篇文章能对一线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有所启发。

【摘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对小学古诗词学习进行分学段递进式指导,是培养小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小学低段古诗词学习的指导偏重于记诵和积累;中段古诗词学习的指导在继续加强记诵、积累的同时,侧重于理解、想象;高段古诗词学习的指导在持续深化记诵、积累、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注重比较和拓展。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学习指导,分段递进

古诗词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备课程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学习材料。对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需要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语文教材的编排特點出发,根据小学初、中、高三个学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采取分学段递进的方式,进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全方位的指导。

一、小学古诗词学习指导的要求与内容

1.课程标准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学习指导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三个学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记诵、积累贯穿始终。低段强调开口诵读,培养诵读的兴趣;中段要求在诵读过程中体验隋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段则要求掌握背诵的技巧。

第二,展开想象由简到繁。低段要求初步感知形象,中段要求通过诵读展开想象,高段则要求在阅读诗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第三,体验情感由浅入深。低段要求初步体会情感,中段要求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段则要求在阅读时体会情感以及在诵读时体味情感。

第四,领悟大意从无到有。低段没有领悟古诗词大意的要求,中段领悟古诗词大意成为学习的重点,高段则要求在领悟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体味情感。

鉴于此,对小学古诗词阅读学习的指导应集中在“诗言、诗画、诗意、诗情”四个方面,即对学生的记诵积累、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四大板块进行分学段的学习指导。

2.统编教材古诗词编排的特点

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分布在选文系统、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中,其编排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内容:数量递增,题材丰富

从数量上看,三个学段所选的古诗词数量逐步增加。由于低段以识字、写字为主要学习任务,且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低段选文只有13篇。到了中、高段,古诗词的选文数量逐步增加。中段古诗词的选文有24篇,高段古诗词的选文达到34篇。从选文题材上看,人选的古诗词题材丰富,包括写景、叙事、思乡、送别、咏物、哲理、边塞、爱国等,以写景类诗词居多。写景的内容大都是写祖国山河的景色美、田园生活美以及人隋美。这类古诗词意象直观,学生可以在品味意境中激发想象力,提升思维力,丰富审美体验。同时,边塞诗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2)呈现方式:分散穿插,群诗联排

古诗词的编排方式大致有四种:一是作为课文呈现,课后设置了简单的课后习题;二是作为学习资料被编排在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板块里,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词;三是在现代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相应的古诗词,便于古今语言对照;四是在六年级下册的最后安排了十首古诗词,强调集中记忆。

(3)习题编制:反复递进,意在指导

小学古诗词课后习题的题型相对稳定,突出学段特点。如记诵、积累的要求贯穿整个小学古诗词的学习。中段关注“想象画面”和“理解诗意”,高段的关注点为“体悟诗情”。三个学段的指导具有反复性和递进性。

二、低段古诗词学习指导:偏重记诵、积累

记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首要方法,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是学习古诗词的奠基工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1.加强诵读:学习字词,感受韵味

学习古诗词,首先是学习字词,提高学生的字词认读能力;其次,通过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课文课后习题中的第一题大都提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因此,低段应以诵读为主要学习形式。在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句中呈现的画面,初步感受古诗词通过对仗、押韵、节奏等表达方式展现出的特有韵味。

(1)准确朗读,把握节奏

朗读的第一要义是“准确”。低段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听范读、听录音和互相听读等方式,模仿对比,反复练习,不断矫正,达到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的要求,力求连贯、流利地朗读。把握节奏是培养语感,感悟韵律和理解大意的前提。把握节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因I崾从低段就开始认真培养。

(2)读思结合,展开想象

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进而通过想象领会诗句深远的意蕴和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满足,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实、丰富诵读过程的意义,为中段实现“边读边想象画面”作铺垫。

2.注重积累:线索引路,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从背诵积累中逐步体会诗人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的匠心,感悟语言表达的妙处。教师应抓住低段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浓厚、记忆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多背诵诗词,多积累语言,了解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逐步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1)支架辅助,引导背诵

为了解决机械性背诵带来的兴趣不高、效果不佳和容易遗忘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利用支架引导背诵,抓住关键的意象、动词、形容词等。例如,学习《江南》时联想课本插图上的莲叶和鱼,记住方位词“东、西、南、北”,然后连贯记忆这首诗。同时,还可以熟悉古诗词的韵律和联想插图画面作为支架促进背诵。

(2)同伴互助,合作背诵

低段学生注意力时间短,教师宜采用多样、生动、有趣的背诵形式。如指导同伴合作:同桌一联一联接龙背,或依据诗词大意背,一人提示大意,另一人背出相应的诗句。学生在联背、引背、对背的氛围中,自然容易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中段古诗词学习指导:侧重理解、想象

理解是赏析古诗词的基础,想象是丰富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手段。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段古诗词大多为写景诗,画面感很强,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绝佳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积极展开联想。

1.多法解意:工具助解,同伴趣解

(1)借助注释,认字释词

不理解关键字、词是理解古诗词的主要障碍。一般来说,难以理解的字有两类,一是古今异义字,二是不常用的字。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文注释,尝试将注释代人诗句理解;其次利用工具书,用组词法或随文释义法,以及借助生活知识积累等来理解古诗词大意,消除古诗词学习的障碍。

(2)同伴对读,趣解诗意

通过“同伴对读”的方式不仅能避免古诗词学习的枯燥感,还能及时矫正理解的偏差,甚或产生多角度的理解,增强文学趣味。具体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大致领悟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同伴对读,即一人读译文,同桌读出对应的诗句。

2.多维想象:串联意象,领悟意境

古诗词课文后的习题中常设计有“说说或写写诗歌描绘的景象”这类指向想象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捕捉兴趣点,抓住关键处,展现诗中景,领悟诗中境。

(1)捕捉意象,联想想象

古诗同中的意象名词具有约定俗成的独特代表性,如边塞诗中常出现的“孤城”“玉门”“琵琶”等。意象动词能使涛句平中见奇。而表示形、声、色、光等内容的意象形容词,能赋予诗词强烈的画面感。意象往往是情感的载体,指导学生品读、推敲这些典型的意象,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增强对意象的感受力。联想和想象是联系各意象的桥梁,是融诗于景、借景品诗的关键。因此,指导学生先联系生活经验和积累,梳理、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接着调动多种感官,“看”画面、“听”声音、“闻”味道,提升感觉器官的调动能力,拓展想象的空间。

(2)领悟意境,展现画面

要想让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品味古诗词中蕴含的感情、道理,获得熏陶、感染,教师还可运用多种方式还原古诗的画面和意境。一是填补空白,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到的丰富画面写下来。比如,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__ ,听到了__,感受到了__。二是依诗绘图,根据诗词呈现的画面或课文插图,为每一句诗配上一幅图画。这一方法能唤醒学生脑海中的意象,引导其感受古诗词营造的意境美,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多样体验:披文^情,活用诗句

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展开丰富想象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创设体验性活动来体悟情感。中段学生乐于感知充满新奇、挑战的世界。教师要指导学生配乐朗读,披文人情,以读促悟,获得审美体验,直至自然成诵。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将同一主题、同类情感的诗组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创设语境,互相提问,力求活用古诗词。

四、高段古诗词学习指导:注重比较、拓展

小学高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大幅提升的学段,此时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古诗词学习指导是可行且有效的。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程的学习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长期稳定的学习意识,为升入初中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前预习导读中,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整体感悟古诗词。在课中组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探寻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方法。课后拓展迁移阅读,将古诗词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1.预习导读:厘清文意,诵读吟唱

预习导读,首先是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力求厘清文意。其次是依据诗词题目在网上搜集与本篇诗词有关的资料,大致理解诗意,对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对作者情感有所体会。

诵读、吟唱是深度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诵读、吟唱的技巧,一是要利用古诗词的平仄规律诵读,简化平仄音律,做到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声往往抒发的是诗人轻松、愉悦的情感,而仄声则传达出压抑与失落的情感。二是鼓励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充分体会古诗词所营造的情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吟唱时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的情感随意而出,在心中勾画诗境。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借助恰当的神态、动作,体悟詩情,感受音律之美。

2.比较阅读:关联差异,迁移表达

围绕同一主题设置群诗联排是统编教材的一个特点。通过对群诗的对比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单篇学习走向类的融通学习。通过比较、品味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诗词意境,提高其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1)精读、略读,领悟情感

单篇精读指导是多篇略读的基础。高段的古诗词学习指导虽编排有群诗略读,但单篇的精读学习仍不可偏废。只有将单篇精读学习与多文本阅读学习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才能使学生穿越古典诗词意境与情感的千年时空,产生情感体悟。即使遇到新的古诗词,学生也能很容易地理解、把握诗词的内涵与情感。

(2)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这是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同中求异”指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探求群诗之间的差异,拓展古诗词背后的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异中求同”指的是在比较阅读中,从意象、情感、题材、修辞手法等方面,提炼总结这一类诗的表达共性,进而实现触类旁通。

(3)创意表达,平台展示

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比较阅读学习中产生的感悟并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在阅读吸收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表达输出的平台,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还能丰富创意写作的内涵,释放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是改编,教师指导学生将古诗词改编为小品或短剧。改编要以诗歌内容为基础,抓住要点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品评诗词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意境。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组织能力,自由组成小组,在组长的引领下共同参与剧本的创编演绎过程。

二是创作,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编写诗歌。作诗的过程是学习迁移、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这种活动形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还能够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学生的情感。

三是整合,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和整合已经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活动既能达到语言积累和建构的目的,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在期中、期末复习阶段,通过手抄报等形式,开展古诗词专项知识复习和专项能力训练,在复习训练中综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欣赏能力。

3.拓展阅读:专题研究,开展活动

古诗词学习要从课堂拓展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习惯。

一是开展专题活动。教师可就诗词中描绘的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整理某一传统节日的有关文献资料或撰写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也可在节假日里,围绕一个主题,搜集关于这一主题的历代诗词,编辑成诗词集,与学生共同阅读欣赏。由此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使得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是开展研诗游学活动。通过游学活动,让学生在游中思、思中赏、赏中吟。教师可利用春秋假日、少先队假日开展游学活动,指导学生实地采访、寻找资料,在游学實践中体验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游学之后还可以举办摄影展、绘画展、写游记散文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