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强
摘 要:学生升入小学后由于学习模式的改变,会产生衔接问题,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却不大。因为学生经过幼儿园的学习比较适应文体活动,但是随着小学学习年级的增高,难免会对加重的学业产生压力,此时部分小学生会产生对重复的体育课感到枯燥的心理。传统教育模式下,按部就班是学习的根本。但是新时代教育模式教师大多将寓教于乐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要讨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五年级体育如何达到健康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五年级;健康教学
经过四年的学习,进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获得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多媒体信息的发达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战略类、益智类以及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所以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拓展已有的基础体育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身健体为主,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关系
步入五年级的学生因为要面对小升初的衔接问题,学业明显加重,因此体育课在学生的健康教学中尤为重要。青春期的学生最惊险的特点就是身体和心理同时在接受更多的信息,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身體健康为衡量标准,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学生上体育课不只是完成课业内的体育活动,而是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锻炼身体产生兴趣,日后养成定时强身健体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体育游戏的特点
1.集技巧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体育游戏是把课本上的体育技能拆分,灵活地应用在肢体游戏上,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体育技巧。之所以转换形式,就是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有的教师将体育游戏放在课前热身步骤,让学生从轻松、愉快的感觉中开始课程,也是教师过渡教程的一种方式。例如,教师在操场安排学生间隔一米分开排队,然后循序渐进地加快速度喊出器官和简单的动作,听到指令的学生迅速执行,反应慢的学生原地高抬腿20个,以此达到热身的作用。
2.创造性和互动性
团队型的体育游戏,需要学生在进行之前进行有效果的沟通和协作。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加强了团队合作性。学生在团队中集思广益,使用最佳方案完成体育项目。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做蒙眼过河游戏。游戏规则是教师事先安排好游戏需要完成的活动路线,并在路线上安排障碍,最后按规定时间完成,游戏的整个过程中不能说话,超时算挑战失败。学生被教师按人数分组,分组后的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蒙眼,一人不蒙。事先沟通好遇到障碍物需要使用的肢体语言信号。在过游戏通道基于彼此的信任和脑洞大开的学生自己想好的肢体语言,比如,拍脑袋、高抬腿、拍手示意拐弯等,协作完成游戏。整个游戏过程易学易会,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提高了合作意识,完成了应有的体育锻炼。
三、五年级健康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
1.游戏前准备工作
目前,学校和教师都了解体育游戏在五年级学生的健康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体育游戏和如何切入体育游戏就成了五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
既然体育游戏是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第一位的,那么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一定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做好一切安全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从检查所有体育课需要的教具和进行体育游戏的学校场地着手。这两项工作确保安全无误才能如期进行体育课程的游戏。如教师安排学生做虎口拔牙活动,其中需要借助可以拉伸的毛巾作为工具。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发放毛巾,拉力满足两个五年级学生的力度。其次,教师需要到体育场地现场看是否有水渍,确保不会让学生摔倒后擦伤。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锻炼后的大臂肌肉力量。
2.让学生对体育游戏产生兴趣
毕竟是小学生,虽然已经到五年级但是还要考虑游戏的可玩性。游戏不能设置得太过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太简单学生就会感觉简单无味,因为缺乏挑战性,这个年纪的学生会觉得丢失了面子;如果游戏太难也不适合,课程时间是有限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不能用太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游戏,否则有效的课程就不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游戏成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对于游戏失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安慰,找到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获得成功。教师的细心呵护才能让学生产生对体育游戏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五年级的健康教育中融入体育游戏具有非常大的教学意义。学生既不会对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又不会对教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在保障学生安全、由简入难、趣味性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游戏。在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严格检查活动的设施和场地。只有合理地安排体育游戏才能积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袁永雨.论兴趣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8):22-23.
[2]陈有忠.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家长,2019(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