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俭
摘要: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研究中,文中先分析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培养意义,之后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策略,希望可以提升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05
当前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地落实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史料实证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形成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理解知识以及解决问题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注重学生这一素养的培养,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构成和培养意义
其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清楚史料类型;第二,有效掌握史料搜集方法;第三,有效辨析史料真伪,培养实证能力;第四,通读历史文献,提取可用在历史叙述中的信息,提出历史认识,基于实证主义精神,分析历史的问题。因此,对学生来说,这一核心素养就可以总结为: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进行包括搜集史料和考证史料等相关的活动,确保得到的史料是真实、可靠的,为之后的历史真实重构奠定基础,最终形成科学的历史观[1]。可以看到,该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方便再现历史情境。要想对历史进行再现和复原,就需要具备相应的情境辅助,在创设情境时应依据史料,以确保情境的真实性;其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活力,促进师生间的沟通,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一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得到历史结论的过程,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还有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并未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地输出知识。很多教师觉得学生学会教材中的知识就可以,认为多花时间求证会影响到课堂效率,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未给学生留出时间实证史料,甚至是不带领学生求证史料,严重限制了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2.课堂运用不足
新课改不断深化,有很多教师都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也开始运用史料求证,然而却有走偏的问题。史料求证主要以学生探索求证为核心,教师则发挥辅助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出于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考虑,选择自己求证,之后再将资料直接提供给学生,虽然也是对史料的真伪进行辨别,然而学生并未经历这个过程,无法提升学生的求证能力。还有部分教师在准备课件时,为了提升效率,一般是到网络中下载现成的资料,然而这些史料记载无法确保准确性,教师也未全部查询史料的真伪,限制了学生的素养培养[2]。
3.学生史料求证能力不足
当前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很多学生的求证思想以及能力都较弱。大多数学生在史料求证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正确的搜集渠道,导致获得的史料有真有假,学生易被一些假的史料和野史影响;由于学生的求证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例如,对李鸿章,很多学生就记住了其是卖国贼,但是真正了解到其是在被逼无奈情况下为国家尽力争取减少赔款的学生并不多。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策略
1.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就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史料实证对学生的重要性,坚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的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平日也要增加学生实践求证的学习。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该先检查史料的真伪,避免运用假的史料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2.有效的搜集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还原历史。教师在叙述历史时要基于史料的基础上,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丰富教学资源,直观形象地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虽然史料实证要以学生为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基于课本组织教学,拓展史料搜集的途径,不要只是限制在课本上。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正确的史料搜集方法,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检索法[3]。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内容只会不断地增加,高中历史学习也不能只是限制在中华民族,还要学习外国的历史,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较多,且比较复杂。不同史书记载,历史会有一定的差距,要想在众多的内容中找到学习需要的内容,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利用检索工具搜集史料,如,词典年鉴表、表普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提升史料搜集的真实程度。第二种方法就是追溯法,一般体现在有关历史资料文章的阅读中,对参考文献中的历史资料实施搜集查证,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史料搜集的追溯,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正确的整理史料
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引导作用,对史料进行编排时,可以按照时间原则落实,结合历史发生年代整理史料,有效地还原历史真实性。按照时间点排序史料内容,可以为学生的理解记忆提供便利,方便其掌握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另外,在整理史料时,学生还要构建一定的历史知识体系,将收集到的史料加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丰富历史知识的储备。通过把最新获得的史料和自己已经掌握的史料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掌握史料,让学生明确的记忆史料。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时间点,依据时间原则、历史事件发展顺序,对单元中的内容,如,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等,搜集历史资料并进行整理排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明确哪一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加深学生的记忆。
4.认真分析和判断史料的真假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现在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史料探究,然而并非是所有史料都是真实的,还有一些虚假的史料,有的史料中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故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分析以及甄别史料,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史料。
在分析以及判断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要先了解史料的作者、处境、背景,准确的了解作者隐藏的意图。史料都是人编写的,无可避免地有一些作者会在编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无法确保史料的真实、客观。对此,教师就要让学生基于课本基础上,认真比较教材内容与史料,依据当时的情况,准确地判断历史资料的真假。例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在五四运动教学中,教师就可先给学生提供一份史料,让学生判断其是否真实。史料内容是“五四运动结束后,当时民国政府总统为徐世昌,吴佩孚给其发送了一个电文,电文的部分内容是:大好河山,任人宰割……势必全国骚乱”,之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阅读这一史料,你们觉得吴佩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此,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觉得其虽然看起来很关心学生的情况,但是背地里却在镇压学生运动,吴佩孚希望把学生当作自己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想要趁机夺去北洋政府;还有的学生觉得当时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很黑暗的,这就证明其并不是好的政府,这么看,吴佩孚也不是好人。若是学生存在思维定式,就会直接作出判断,而不是先对史料进行甄别,这样的判断显然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对此,教师就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分析当时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利益矛盾,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判断。
5.合理的设计课堂悬念,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要想加强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运用丰富的史料内容,利用不同形式的史料,如,文字、图片、视频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悬念,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4]。例如,在學习“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国崛起》的纪录片,让学生认真地观看,从纪录片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依据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辨析活动,找出其中观点的异同点,设计悬念引导学生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观点,阐述自己的论点,就不同的层面实施分析和论证,形成相关的实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历史资料,设置有关的悬念,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及分析,通过总结、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新课改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也发展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目标。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的更新理念,注重学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运用丰富的史料,培育学生分析史料的意识和能力;合理的设计课堂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料内容,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张彩霞.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高考,2020(33):45.
[2]吴义平.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87-88.
[3]何静霞.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J].高考,2019(29):127-128.
[4]李伟广.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求知导刊,2019(28):22-23.
[5]陈玉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49):149.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甘肃 玉门 73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