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习任务群“最”任务的落实

2021-05-30 10:48刘大鹏廖聪文
学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高中语文

刘大鹏 廖聪文

摘要:以往还没有学者提出过“最”任务这一概念,本文的创新点是:在熟读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归纳出“最”任务这一概念。“最”任务同时具备价值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最”任务其实是从比较的角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文学阅读与写作;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学习任务群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在文学文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大都有一道“最”任务的设计,也就是冠以“最”字的任务设计,本文称之为“最”任务。“最”本身就有比较权衡、做出选择的意味。“最”任务其实是从比较的角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比较分析法注意相关作品的比较,发现有关作品的个性、特殊性等等。比较分析法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文本细读鉴赏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高阶发展。下面针对“最”任务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最”任务体现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导向

杨九俊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内在地规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任务导向的,一方面,“最”任务引导学生对单篇或群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及论证,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最”任务促进学生鉴赏与评价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完成“最”任务,训练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意识,丰富了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培养了对文学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个学习任务:“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从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这一学习任务首先启发学生从单元群文中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那么学生就要对单元文本进入深入细读,比较辨析,梳理归纳,高阶思维得到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学习,从“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们围绕“青春的价值”进行合作学习,展开深入讨论。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以“最”任务为核心,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再如,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任务二”中的第二个子任务:“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这个子任务立足于《沁园春?长沙》单篇教学,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对这首词的语言进行感悟和建构,细品词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通过合作交流进行分享。

学生通过完成“最”任务,有助于立体式、全方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塑造完美人格,走向心灵和精神的自我发展。

二、“最”任务是文学文本比较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在文学阅读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辨析不同作品的共性和差异,发现不同的作家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通过分析综合、比较鉴别,细致深入解读,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培养文学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比较分析法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角度。比较的关键是找到可比较的点,围绕这个点展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甚至是跨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比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范式,对事物的异同关系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鉴别评价。“最”任务就是看中其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功能,将其频繁设置在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之中。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及选修读本中的“最”任务,种类多样,有讨论诗文内容最有感触的地方,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写景抒情散文最精彩的段落,选择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朗诵,分析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等等。这些任务如同研究的小专题,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研究,可以获得比较阅读的体验,提升思维能力。

三、“最”任务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例举

“最”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将新课标的理念、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在学习过程落实的关键。下面举例论述“最”任务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一)分析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3个子任务,要求在《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小说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征,并且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谈谈人物典型性的具体体现。

这个子任务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小说人物的典型性问题。人物典型性就是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融合了同时代同类人物的共同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杂取种种,合为一个”,而且必然会打上其所处时代的烙印。成功的典型人物,一定具有他的典型意义,这样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的印象最深刻,如世界文学长廊中的桑地亚哥、苔丝、冉阿让、哈姆雷特、阿Q、祥林嫂等等。典型形象必须是同类人物的共性和独特个性高度概括的统一体。任务给定的三篇小说虽因作家创作风格等原因而各有侧重,但在人物典型性上是高度一致的,都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

第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是否去探望丈夫的讨论、探夫路上遇到鬼子、伏击战胜利等典型情节,对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具有非凡的意义,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人物的典型性格,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比较应该从多个角度展开。比如人物的性别、年龄,个性化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鲜明的性格特征。将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比较鉴别之后,从最喜欢的角度选出一个人物进行分析。

第三步引導学生将人物放在作品的时代和小说的典型环境中加以分析。典型人物必然是特定时代背景中的人物,他的思想、行为等等都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也就是说其性格有着共性的一面。比如探究《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青年妇女形象,就要把人物形象置于当时抗战的特殊年代。这群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妇女,热爱家乡的山水,热爱自己的家人,然而战争打破了她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于是她们由普通劳动妇女逐渐成长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但典型人物也必须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抗战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千千万万,然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就是水生嫂,而不是别的女子。她的个性体现在编织苇席、遭遇鬼子时的慌张、最后成为革命战士等典型情节里。典型环境是作者为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创造的,分析人物形象要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展开。如小说开头对白洋淀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宁静美好,表现出水生嫂对家乡的热爱,这为她后来勇敢地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做了铺垫。

(二)品味写景抒情散文最精彩的段落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一的第1个子任务,要求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文章中选出自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并写一段评点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选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下面阐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

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写景段落。让学生画出每篇文章中写景的段落,然后从景物特点、写景手法、融入感情、语言特色等角度分别对其进行赏析。

第二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将三篇文章中的写景段落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比较,确定自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第三步,引导学习对选出的段落进行细读、分析。教师不是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判断,鉴赏评价。自由朗读,深入品味。比如《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作者按照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分析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作者的融情于景。

第四步,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教师提出写作的任务和要求,要学生限时在课堂完成。写作必须选好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和方法,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注意词语的选用等等。

第五步,分组阅读讨论习作片断。将选出的优秀片断在班里分享。一切的学习活动都由学生自己或集体完成,教师只是引导、辅助学生学习,并适时给予方法指导。

总之,以往还没有学者提出过“最”任务这一概念,本文的创新点是:在熟读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归纳出“最”任务这一概念。“最”任务同时具备价值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最”任务其实是从比较的角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刘大鹏,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廖聪文,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广宁第一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