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词“鸡娃”是当前“教育焦虑”的直接反映,从词性上看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其产生发展有内容、构词和表达上的深层原因。以“鸡”为核心语素,以“鸡娃”为基本指向,扩容衍生出系列“X鸡”词群成员,具备现代汉语中“隐语”或“黑话”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新词;鸡娃;释义
*本文为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汉字与文化视野下一体化文化育人策略研究”(2021VI032)、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凝练与探索实践”的研究成果。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1]。近期,热播剧《小舍得》引发的“教育焦虑”问题,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新词“鸡娃”走近公众视野。新的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催生新的概念、新的词汇。通过观察语言文字应用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的新问题,将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一、“鸡娃”释义与流行
所谓“鸡娃”,在动词性的意义上就是“虎妈”“狼爸”们给娃“打鸡血”,调动一切资源,不断地激励孩子上进,给孩子安排学习活动任务,以求孩子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鸡娃”可以是名词,意指被家长不停“打鸡血”而培养出来的孩子。如:
(1)当“第一代鸡娃”长大成人。(澎湃新闻网,2021年5月14日)
(2)鸡娃妈妈的自白:不仅要站起来,还得踮着脚。(CBR传播人网,2021年4月21日)
但更多的时候,“鸡娃”则是动词,有“激娃”“使娃激”之意。如:
(3)什么才是“鸡娃”的正确方式?(《人民日报》,2021年5月7日)
(4)“鸡娃”应“鸡”娃之所急。(《陕西日报》,2021年5月17日)
(5)你今天“鸡娃”了吗?(《潇湘晨报》,2021年4月27日)
新词“鸡娃”能够让人久留口谈、过目不忘,其产生和发展有如下深层次原因。
一是有语境基础。近年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精力,以期孩子出类拔萃的这种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式“虎妈”“狼爸”威名远扬,具有了话题性。与“虎妈”“狼爸”相类似,“鸡娃”一词的出现只是换个叫法,其本质都是激励孩子不断地学习上进,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想说的话,回应了当前“教育焦虑”的敏感话题,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是有构词模因。“守正”就是要承接固有的形式,“出新”则是要推陈创新。以“鸡”为核心语素来构词,是汉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如“鸡头”“鸡肋”“鸡犬”“鸡豚”等。新词“鸡娃”的“鸡”,在保留原本名词属性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浓郁的动态色彩。励志的喝“鸡汤”、亢奋的打“鸡血”等新义,对新词“鸡娃”的出现具有启动效应。承接“鸡”司晨报晓所具有的“持之以恒”的寓意和品质,把“鸡”和“娃”组合,进行类比和推理,使“鸡”发展出动词性,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生发出了新义。
二、“X鸡”词义衍生及其他
“鸡娃”的世界,自成一套话语系统。以“鸡”为核心语素,以“鸡娃”为基本指向,扩容衍生出一系列“X鸡”词群成员:
以“鸡”的内容为指向,有“素鸡”“荤鸡”等。“素鸡”是指接受级别较高的素质教育,如钢琴、围棋、画画等各种才艺情商活动,进而延伸到马术、击剑、花样滑冰、冰球等的教育。“荤鸡”则是以学科类内容为培养方向,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鸡血式地对娃进行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等应试教育。如:
(6)家长圈内通行“黑话”,青龙白虎区、荤鸡OR素鸡侬晓得伐?(搜狐网,2019年9月10日)
(7)鸡血妈妈:不管是素鸡,还是荤鸡,只要孩子能进步,都是值得滴!(简书APP,2020年7月27日)
以“鸡”的场所为指向,有“家鸡”“班鸡”“机构鸡”等。“家鸡”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鸡娃”;“班鸡”则是在课外辅导班“鸡娃”;靠着上机构培训班“鸡娃”,就是“机构鸡”了。如:
(8)“鸡娃”“牛蛙”琳琅满目;“家鸡”“班鸡”各显神通。(红网,2021年5月4日)
(9)外地學校鸡血是死读书,上海机构鸡是素质教育,这是为什么?(篱笆社区,2020年11月22日)
以“鸡”的方式为指向,有“偷鸡”“明鸡”“假鸡”“混合鸡”等。“偷鸡”是偷偷地“鸡娃”,生怕别人家的娃效仿学习;“明鸡”是光明正大地“鸡娃”;“假鸡”则是假装“鸡娃”,形势所迫只得随大溜;“混合鸡”是两种以上“鸡”法搭配使用。如:
(10)鸡娃甚至还形成了一圈鄙视链,“素鸡”的鄙视“明鸡”的,“明鸡”的鄙视“家鸡”的,“家鸡”的鄙视“偷鸡”的,鄙视链最底端是“假鸡”的。(番薯307的博客,2021年1月18日)
以“鸡”的承受度为指向,有“耐鸡”“不耐鸡”等。“耐鸡”是指娃能经受父母安排的任何学习任务,有较强的忍耐性;“不耐鸡”则指孩子经受不了家长的“鸡娃”方式,缺乏坚持和忍耐。如:
(11)5岁自主阅读《哈利波特》,快乐的娃更耐鸡。(家长笔记社区,2020年6月9日)
(12)谁说男娃不耐鸡,5岁大童英语启蒙一年后,“听说读写”进阶的年度总结。(小花生网,2020年11月22日)
以“鸡”的对象为指向,有“自鸡”等。“自鸡”指的是有的家长本身是老师或者学历层次较高,为“鸡娃”而自己加强学习,也能自行辅导孩子。如:
(13)为什么要自鸡英语?!(知乎社区,2020年6月5日)
(14)鸡娃前先自鸡。(小红书APP,2020年12月10日)
值得关注的是,以上“X鸡”衍生词汇多活跃于网络媒体、社区论坛、微博微信、APP等平台,主流的报刊杂志等还较少出现,表明这种“X鸡”词汇形成时间还不长、受众还不够广,还没有完全定型凝固。这具备现代汉语中“隐语”或“黑话”的典型特征,是某些社会群体创造出来、用于内部交际的符号体系,往往不为群体外部所熟知。
此外,以“娃(蛙)”为语素,还可以构成“X娃(蛙)”词群。如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牛娃”;成绩等各方面都比较普通的“普娃”,也叫“青蛙”;走英文原版阅读路线的“原版娃”;能刷题、会考试的“应试娃”等。还有“X牛”系列,如奥数厉害的叫“奥牛”,英语厉害的叫“英牛”,天生就牛的叫“天牛”,靠后天努力取得突出成绩的叫“人工牛”等。还可扩展到更多其他动物,比如没参加过辅导班、只掌握教学大纲的“小蝌蚪”,资质普通、表现平平的“小青蛙”等。
三、余论
一个新词能够被大家接受、流行开来并广泛使用,除了具有新鲜的内容、活泼的形式、讲究的修辞以外,还要能最直接、最迅速、最充分地反映和表达社会关注、大众关切。同时,要保持热度持续,并固化定型,还要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弘扬正能量、引导语文生活。
2020年,新词“内卷”入选《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该词一出现,立即成为一个高频词。“内卷”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后延伸到基层组织管理、社会科学及学校教育等其他领域[3],尤其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用来形容激烈的、过度的内部竞争。继而扩大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都以“内卷”称之。
“鸡娃”与“内卷”相类似,都直接映射了当下大众普遍的教育焦虑。在教育“内卷”背景下,“鸡娃”被看作是对抗焦虑的“处方”,教育也因此切换为“军备竞赛”模式[4]。强迫的压力、强烈的期待、强大的焦虑,催生了诸如“内卷”“鸡娃”等新词。遵循成长规律,回归教育本质,才能“唤醒”孩子,“闻道鸡鸣见日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页。
[2]郭海洋:《说“内卷”》,《语文建设》2020年第12(下)期。
[3]潘晔:《“鸡娃”鸡出个啥未来》,《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1期。
(作者:黄雪晴,武汉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责编崔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