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科素养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考和辨析能力较为薄弱,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容易在知识和事物的认知中迷失自我,分不清是非对错,容易产生“随波逐流”思想、“人云亦云”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良好思考辨析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培养;巩固;引导
小学是培养学科素养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以下简称思辨能力)是培养他们其它能力的重要基础。低年级学生对知识和事物的认知能力处在初始阶段,对其思考和辨析的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往往又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强调课本中字词句的简单认知,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自媒体鱼目混杂,学生信息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小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如果没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就容易在知识和事物的认知中迷失自我;没有及时引导他们对知识、事物进行辨别性的认知,分不清是非对错,就会形成“随波逐流”思想,容易产生“人云亦云”的习惯,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阅读、知识的巩固、方法的掌握等都会带来一定的障碍。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良好思考辨析习惯和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学生对知识和事物有认知的兴趣,能激发他们进行思考、辨析。小学生对新生事物会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理强烈。但由于他们往往只是学习的被动者,容易被动接受老师或“大人”“说啥是啥”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不满足“是什么”,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诠释“为什么”,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举不胜举,如《传统节日》《中国美食》《拔苗助长》(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等,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你喜欢过哪个节日啊?”“你知道这个节日的来由吗?”“你最喜欢吃的美食是如何做?”……一个个贴近学生而又有趣的话题,又是课本所要讲述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
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当结合其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课堂小辩论、小讨论等活动,并预设正方、反方,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通过小组方式进行辩论。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争论性的辩论话题,例如探讨“遇到陌生人问路时要不要给他带路?”助人为乐是美德,连幼儿园、一年级学生都懂的道理,但社会复杂,小学生无法判断问路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路应如何走”是没有问题的,“带路”就要提防是不是“拐骗小孩”的行为了。经过正反方的讨论,学生也慢慢学会遇到事懂得先思考,然后再做决定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精神,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引导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阅读是有效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老师应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除了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教会学生掌握,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朗读课文,并选取适当的课外阅读书籍,拓展课文相关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认知,丰富对事物的思考判断能力。
例如,讲到《曹冲称象》这一课,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看着图画,就不难理解司马光在同伴危急之下救出掉在大水缸里的同伴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到底学习司马光什么品质?学生都能对司马光的“智慧和勇敢”深表称赞,从而培养学生在遇到事情时,学会思考中解决问题,而这个故事,与课文《曹冲称象》遇事智慧处理有相似之处,学生学起来会更有积极性。在以后遇到困难、问题时,就会慢慢形成智慧地处理问题,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三、巧用质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要敢于发问、敢于质疑、敢于多问个为什么。学生对课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发疑”。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不要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认知中,根据课文注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等方式,主动探究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在进行讲述及学生通读之后,我让大家合上课本,提出问题“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它们传播种子是用同样的办法吗?要求各同学先思考,接着抛出答案“是一样的”。学生先是左看看、右瞧瞧,好像不敢质疑老师,然后引导他们“真的一样吗?老师的答案也不一定是对的。”顿时学生像炸开锅一样,杂七杂八的声音,一个个在嚷嚷:“蒲公英妈妈靠风吹”“苍耳妈妈是用动物皮毛带”“豌豆妈妈是借助太阳晒传播种子的”。最后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描写,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出“植物妈妈传播种子还有哪些办法?”把学生带进预设的“美丽草原、田野、树林”等视频美景,引导他们思考自然界中还有很多植物妈妈,它们传播种子的办法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四、问题契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无论是在课文讲解还是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图片、视频、讲故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从不同角度多问个为什么,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考、同学的交流讨论、教师的分析讲解,不但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还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例如,《我是一只小虫子》(二年级下册)是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属于自述性散文。作者从“小虫子”的视角描述了它在生活中的苦与乐,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教学中先让学生带着“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的问题去阅读,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教师再设问题“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找出当虫子不好的原因?”抓住学生们回答的各种答案进行拓展,引导他们想象、总结小虫子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会思考如何应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自己熟知的各种小动物、小虫子,想象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又会怎样?读懂“一点都不好”的原因。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从而真正懂得隐含的道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创设更多的时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融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通过阅读培养兴趣、质疑激发、利用回答问题时机拓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语文学科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蓉.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浅探[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6(4).
[2]滕冬梅.《植物媽妈有办法》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