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宗旨 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31 12:32刘一飞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措施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是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在分析当前校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措施,对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服务;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指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途径和任务。

一、当前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济平稳增长动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企业遇到的困难是成本上升(人工、环境、社保、税费)和产能过剩,利润下降;房地产销售、投资下降多;财政金融潜在风险大。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分析

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深层次合作达到一体化。即企业与学校具有完备的工作保障体系,相互渗透、平等合作,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等。实现了将企业作为生产经营主体融合到学校的育人工作中,将学校作为育人的主体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真正形成企业人也是校园人、校园人也是企业人的利益共同体。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三、措施

1、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关注人的发展。学校归根结底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学校教职员工是为学生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以人为本”,首要的就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享受到文化、知识的传授和熏陶,接受技能、技术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要堅持“以教师为本”,推进并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政策,为教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进取的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鼓励教师全面发展,争做专业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做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观念、在本职工作中锐意创新的新型教师,使他们在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利益最大化需求,实现“三对接”。一是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跟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而走,随着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而变,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二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就是学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保持一致;三是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就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实现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真正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3、注重贡献力,增强吸引力。习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我国一些地方职业教育地位不高、社会吸引力不强的原因除了人们认识偏差等原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教育本身的贡献力不够大。职业院校与其埋怨政府投入不足、社会重视不够、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着力提高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有了贡献力,自然就有了影响力和吸引力。我们所说的社会贡献力,是一个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及其实现程度,包含其贡献社会的能力和贡献耳朵力度。社会贡献力的大小决定着社会价值的高低,也是获得社会任何、赞誉、支持的关键。为此,学校可面向社会建立“年度社会贡献力发布报告”,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文化辐射等方面设置多个指标,自我检视社会贡献,研判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历史责任,明确多元化、区域化发展方向,主动面向多种对象,提供多种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成为区域、行业的人才供给中心、技能培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文化辐射中心、技术技能积累中心。体现自身价值,彰显自身魅力。

参考文献:

[1]魏红梅.校企合作培养职业人才前景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2]姚玲云.关于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

[3]丁敏旭.浅论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构建[J].现科技信息.2010(21).

作者简介:刘一飞(1970-),男,副教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措施
雨后桃园补救管理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