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效应的价值意蕴

2021-03-31 11:11陈兰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实践育人志愿服务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具有价值导向、精神塑造等功能。遵循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内涵,通过“建导向、强基础、优过程”的路径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拓展实践载体,实现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价值。

关键词: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价值意蕴

实践育人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平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实践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志愿服务因其自身独特的实践性、多样性、参与性,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推进实践育人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要融入青少年终身学习、全方位受教的过程,以新时代伟大实践铸魂育人。高校志愿服务具有思想价值导向、综合素质提升、精神意志塑造等功能,是“三全育人”和“大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广大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提升认知能力,了解国情、奉献社会。因此,要深化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内涵

1.贯通育人链条,实践育人是高校志愿服务的根本遵循

我国志愿服务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内核,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志愿服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过程,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髓,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服务人民、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等崇高追求 。认识来源于实践,志愿服务实践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志愿服务是参与者正确认识国情、社会,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利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遵循因时而进,深掘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价值导向

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价值导向涵盖思想、行为等方面。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大学生应坚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服务中厚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主义,从中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要培养奋斗精神,扛起社会担当。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在帮助他人中体察社会冷暖、勇担社会责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强化知行合一,促进全面发展。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感知社会、适应社会、走进社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用相长。

二、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路径

1.建导向,深化思想、制度机制的方向性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形成覆盖面广、影响力深的综合效应。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思想引领。注重发挥实践育人的引领作用,突出思想指导性,深化“四个正确认识”、培养家国情怀、培养爱心和责任心,提升专业本领。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方向紧密结合,深化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作用。二是推进学分改革,增强制度引导。推进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協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志愿服务形式、优化评价机制,出台志愿服务等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构建丰富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开设实践类、创新创业类、实践调查类、方法技巧类指导课程,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组织集体性志愿服务。同时,结合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提高实践学分的比重。三是加强志愿者培训,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等方式,有效进行情感沟通、科学管理,对志愿者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2.强基础,“三位一体”突出组织建设有效性

形成纵横联动的“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坚持思政工作方向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织密组织体系、健全服务平台。一是横向上形成“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链条化、递进式育人模式制。二是纵向上建立“校—院—班”三级纵向联动一体化组织架构。通过纵横的组织肌理建设,有效整合志愿服务队伍,合理规划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整体设计和递进链接。

3.优过程,注重指导性、创新化、品牌化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发掘并发挥指导教师在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采用指导教师聘任制度,鼓励专家教授进行专业指导,青年教师带队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同时建立“教辅结合”的工作模式,将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汇聚在实践育人体系中,实现专业教师与学工系统的充分合作。完善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将其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奖励评价、职称评定。二是,充分突出志愿服务实践的时代性、创新性。顺应社会演进变化,突出方法性和创新性。在互联网时代,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优势,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结合,因势而新、因地制宜,将符合志愿者认知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同网络途径有效融合。三是持续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校内通过“一院一品”志愿服务品牌,校外通过与政府、社会合作,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品牌化。

参考文献:

[1]施程宜.略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智慧意蕴.成才之路,2019(19)

[2]徐晓明.新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人民日报,2019年10月08日05版

[3]张玉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优化路径探微.中国教师,2021(4)

[4]党秀云,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光明日报,2021年9月22日06版

作者简介:陈兰,1981.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实践育人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耦合效应研究——以校地志愿服务项目“夕乐课堂”为例,编号2019Z04。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实践育人志愿服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