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结构特点与构建方式

2021-03-21 18:18张卓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堂结构生态课堂小学数学

张卓燕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本真自然、智慧灵动、整体提升的结构特点,并提出构建生态课堂的方式,有在课前预习中独立思考、营造自然和谐的教学环境、在顺其自然中因势利导等。数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生态学原理,加以“人本”思想,激发学生数学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生态课堂;小学数学;课堂结构

生态课堂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学生生命价值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在充分认识生态课堂结构的基础上,加以教师充满人文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创造利于学习的课堂环境。它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生命价值,一般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为目的。

一、生态课堂的结构特点

课堂是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合二为一的双重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生命运动是教学,而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都在这个系统内,通过师生、生生进行流动、传递和深化。

1. 本真自然的特点

“本真”是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追求目标,“本”既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真”既真实,也可理解为小学生的童真。“自然”指教师创设的自由、民主、趣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被感动、吸引和激励,从而使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追求自然的真善美,超越生命的本真。

2. 智慧灵动的特点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生态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智慧,积极地投入建构知识和再创造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种课堂是灵动、充满智慧的。师生通过心灵的沟通,启发学生的智慧,使其更加自由、健康地成长。

3. 整体提升的特点

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根据生态结构特点,从系统和生态出发,注重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等都要在一个整体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态课堂中不断开启智慧、开发潜能、创造自我,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生态课堂的构建方式

1. 在课前预习中独立思考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良好方式。数学预习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课前阅读。要求学生把即将学习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认真阅读,阅读过程中规定使用统一的符号标注。例如:遇到重点知识使用横线;难点知识使用“△”,有疑问的知识使用“?”等。(2)课前思考。首先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再对自己预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3)课前试做。根据教材提供的例题,尝试做一些难度较小的习题,教材中出现的实践操作部分内容也可以操作一遍,并将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记录下来。

案例1:三年级“解决问题”的预习指导

师:请各位同学观察图,说说在这张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生1:这张图是一群学生在做广播操。

生2:我观察了一下,一共有3个方阵。

生3:仔细观察发现每个方阵有8行,其中每行的学生数是10人。

师:看来同学们观察都比较仔细。哪位同学能根据图中信息进行编题?

生4:一个方阵的学生在一起做广播操,每纵排有8人,共有10纵排,请问在这个方阵中做操的学生有多少个?

生5: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上一个问题,3个这样的方阵一共有多少学生?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这幅图所蕴含的信息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

学生在教师引导式的预习中,通过一张图读出了很多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开始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同伴的启发下,逐渐过渡到专业的“排”“行”等专业量词。学生在预习中不仅尝试了编拟试题,还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 营造自然和谐的教学环境

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犹如天上的布达拉,让学生感到清新而又舒适,心旷神怡。更像一个充满爱的温馨家园,让师生其乐融融、津津乐道。轻松和谐的课堂源自课堂物质与精神环境的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生态课堂的基本保障。

课堂物质环境的构建。物质环境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基础,这是一种可见、可感直接作用于师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场景。例如教室里的采光照明、课桌椅编排方式、讲台高度等都要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标准,教室里的温度、湿度、噪音、教学设施等,要符合健康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要求。构建良好的课堂物质环境,使数学课堂成为充满爱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投入更加饱满、充沛的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课堂精神环境的营造。课堂精神环境是学习活动发生的背景,这是一种由师生的心境和情感等多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无形的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充满信任、安全和愉悦感,流露出本真自然的情感,形成认同、欣赏、自由的生态课堂。

案例2:“平均数”的教学

相对于小學生而言,平均数的概念过于抽象,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了让枯燥的内容不枯燥,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模拟电视节目打分的方式,鼓励部分学生唱歌,由班委打分,最终取平均分一决胜负。

学生对这个活动充满兴趣,唱歌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又提出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有些平时不爱表现的学生,也受环境的影响,而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学生在唱歌、评分、算平均分、提问与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相关知识,还获得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

托尔斯泰认为:“教学的成功在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一种具有主观感情倾向的意向与欲望,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兴趣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学生在舒适、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兴趣的产生是推动生态课堂构建的动力。

3. 在顺其自然中因势利导

生态课堂需要遵循人性和生命的自然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中,也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在顺其自然中因势利导,有序、有度、有助地带领学生领悟学习内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原有的知识基础也比较薄弱,课堂学习时间又比较短等综合因素决定了学生在自主探究、思考和发展上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度而有序的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成螺旋式上升,从而实现生态课堂教学的目的。

案例3:“周长”的教学

学生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学习没有什么困难,若将图形演变为多边形或其他图形后,其周长的计算就不那么简单了。为了顺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部分平面图形,鼓励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周长分别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提出:“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吗?”学生经自己动手画图后认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顺势引导,而非强制性地将问题的答案告知学生。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由浅入深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自己的画图、探索与思考发现不封闭的图形是没有周长的。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发散性思维,有效地实现了生态课堂的构建。

总之,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需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着手,只有通过多维互动,才能实现本真、智慧、整体提升与情智共生的教学统一。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引导与鼓励学生凸显自身的个性特征,在感悟学习成就感的同时,萌发创新意识,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652500589250

猜你喜欢
课堂结构生态课堂小学数学
重建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结构的分析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