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学情和教材特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儿童生动地、生态地、创新地学习,努力构建促进儿童生长的数学课堂,激活儿童的情感和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长课堂;教学策略
情感和思维是儿童开展数学深度学习的催化剂。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没有能够促进儿童数学学习经验的内在生長。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促进儿童生长的数学课堂,激活儿童的情感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一、让儿童生动地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儿童的情感和思维。
1. 激趣为先
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学习心理,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趣味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儿童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随机抽选班上30个学生扮演1~30的自然数,剩余的学生负责提问,扮演自然数的学生进行回答,把抽象、枯燥的“倍数和因数”的学习转化为了游戏化的数学学习探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游戏化学习活动,互动热烈。例如,没有扮演自然数的学生让扮演“质数”和“合数”的学生站出来,相应扮演的学生就要快速思考,准确应对;少数出现错误的学生要立即改正。最后,只有扮演“1”的学生形单影只,其他学生问他为什么没有站出来。扮演“1”的学生说出了原因:“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通过游戏化的数学学习探究,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质数和合数的特性,同时也明白了“1”的特殊之处。借助游戏活动化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2. 设置悬念
面对一些疑惑不解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儿童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教学伊始,笔者首先通过课件呈现了一道算式,和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正当学生跃跃欲试准备通分计算时,笔者已经报出了答案。学生莫名惊诧,觉得不可思议。有的学生提出疑问:“我准备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老师是不是有更巧妙的方法?”“要想学习这种巧妙的方法,就让我们开启今天的探究学习之旅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了新课学习之中。
3. 引导质疑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驱动他们进行深入的数学探究。教师要基于学生提问的时空,引导学生乐于并学会质疑。例如,在教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仍想探究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养成了质疑的习惯,所以他们在课尾提出了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都是小于1的,有没有大于1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分数的分子是1,有没有分子是其他自然数的分数呢?”笔者没有直接简单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课后开展学习探究。在任务驱动下,他们在课后会延伸学习,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分数的大小,学得兴味盎然。
二、让儿童生态地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在激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等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让数学学习生态化。
1. 让生活经验外显化
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之前,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碎片化的数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激活这些内隐的生活经验,去伪存真,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角”并用笔画出来。大部分学生心中的角是三角形、牛角和几角钱,只有几个学生了解直角;大多数学生画出来的“角”以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主,只有十多名学生可以准确画出角的形状。让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生活经验外显化,教学就更有针对性了:其一,激活儿童对角的学习热情,帮助儿童建立科学的角的表象;其二,和错误的角的表象进行对比,整合对角的碎片化认知,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角的本质特性。
2. 让数学学习深度化
3. 让学习体验深刻化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历程,深刻地感受数学的本质,让数学学习体验走向深刻化。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中,笔者根据学生对“公顷”作单位的面积的大小缺乏具体感知的学情,引导学生操作实践,帮助学生强化对面积单位的直观感知。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测一测”房间、小区公园等地方的长宽,在“认知公顷”学习过程中,联系这些操作经验推测1公顷的面积大小,借助对比、联想、讨论等学习方式形象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例如,小区公园的面积为2公顷,那么它的一半面积就是1公顷;小区停车场的面积为5000平方米,两个小区停车场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引导学生推想其他场所的面积大小,强化对公顷的认识。在操作、对比、体验和想象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了以“公顷”作单位的面积的大小。
三、让儿童创新地学
崇尚自由、喜欢发现和创新是儿童的学习天性,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些天性,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放飞思维,在数学实践中提升数学素养。
1.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不能只满足于知识传授,还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懈探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探究。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学习总结时,笔者引导学生提出仍想探究的问题。有的学生说道:“多边形有没有外角呢?”也有的学生问道:“多边形的内角和有一定规律,那么外角和也有一定规律吗?”还有的学生感到好奇:“多边角的外角和是不是与边数有关系呢?”这些疑惑已然超出了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笔者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研究学习。在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共同探究,通过操作实践发现了多边形也有外角,而且外角和都是360°,更有数学小达人接着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2.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批判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创新精神的关键要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过于强势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所以,在数学课堂中笔者有时会故意出错,引导学生评判。例如,在“整理与复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中,有一道关于铺地的应用题,题目中给出了餐厅的长和宽,以及方砖的边长,要求学生计算出所需的方砖数。笔者故意把题目条件中的“长”改为了“高”,让学生列式计算。题目一出,学生便纷纷拿出笔来列式计算,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错误:把“高”当成了“宽”。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质疑:“老师,这道题好像有问题,要想算出铺地所需的方砖数,关键是要知道餐厅的长和宽,但是题目条件中压根没有宽,所以无法计算。”通过上述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探究意识。此外,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教材和同学。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批判的方法思维,如从条件全不全、数字准不准、过程清不清、答案对不对等角度质疑问难。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
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囿于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数学思维难免有所欠缺。这时,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弥补个体学习的局限,可以在思维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例如,一名学生发现他爸爸有两个上大下小、高度相等、粗细相当的啤酒杯,唯一不同的在于一个是圆口杯,另一个是方口杯。他突发奇想:哪一个杯子用料多一些呢?他想来想去,没有找到解决之道,便向笔者请教。笔者让他把杯子带到课堂,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在合作讨论中,有的学生想用量的方法来试一试,结果发现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解决。接着,大家继续讨论交流。有的学生想到,用纸把杯壁包住,剪掉多余的部分,展开的纸张的面积就是杯子的侧面积,然后再把杯子的底面积加进去,就可以求出杯子的表面积,就能得出哪个杯子用料更多。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探究的热情,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构建促進儿童生长的数学课堂,要从儿童学情出发,结合数学学习内容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才能引导学生在数学探究学习中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375850058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