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板书探析

2021-03-21 18:18高巧萍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板书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高巧萍

[摘  要] 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革新了数学教学方式。但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及数学教育的育人目标来看,传统板书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采用“创设情境用多媒体,思维过程用板书;激发兴趣用多媒体,技能训练用板书;模块突破用多媒体,知识串联用板书;课前预设用多媒体,课堂生成用板书”等方式,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板书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板书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这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革新了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其中尤以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的使用最为广泛。多媒体课件色彩丰富、演示逼真、画面生动,现代电子白板功能强大,操作便捷,这无疑是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数学课堂的红利,但也导致了教学异象的产生——许多数学教师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脱离了课件、电子白板就无法教学,而忽视了传统黑板的使用与板书的设计。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板书的必要性

1.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段)年龄小,好奇、喜动、爱模仿,注意力易分散,思维没有明显的目的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精确性;对所感知的事物常以笼统的轮廓性的印象为满足,阅读能力也较弱,书写速度慢。多媒体课件虽然形式丰富多样、生动直观,但若使用不当,也易造成小学生注意力涣散,只看到表面的热闹,不利于对数学本身的思考。再者,课件一屏的展示容量有限,教学内容往往分散在多张PPT上,导致知识分布零散,这不利于学生思考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造成学习障碍。另外,小学生尚未具有记笔记的能力和习惯,即使记,也只限于教师的板书所列。教师设计一幅合理的板书,加之艺术化的处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不同大小的字体、个性鲜明的标志、简洁直观的图示等来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区别和结构体系,且对某些内容加以“强调”,这样的视觉感知完整且清晰,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及宏观把握,弥补不记笔记或少记笔记的不足。

2. 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来看

信息技术虽在抽象概念的说明、复杂图形的呈现、问题情境的展示等方面有着有利的一面,但其并不是万能的。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概括性、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数学问题具有抽象性、数学精神具有缄默性,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的习得、思想方法的形成都具有过程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仅用信息技术难以达到数学教学的最佳效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1]。数学课堂板书能很好地展示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思路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2]。

如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画示意图是常用手段之一,作示意图可使抽象的文字叙述具体化。若用事先制作好的PPT演示解题过程,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手工作图的过程能使学生对照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观察和分析,弄清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学六年级经常会遇到的一类求平均数的题为例:小亮读一本书,前3天平均每天看6.5页,后4天平均每天看5.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设计如下板书(见图1)。

这个板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解题的逻辑过程逐步分析,分步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从中感受数学解题的严密性。

3. 从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来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成长”。“人的成长”并不局限于知识的获得,还表现在学生品格的塑造、兴趣的培养、内心的丰盈等各个精神领域方面,板书应作为课堂教学中“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好的板书对于学生良好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板书时,教师一丝不苟、作图规范、计算准确、解题迅速、论证严谨的形象和态度,具有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3]。这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也是要求学生做作业时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的以身作则的表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布局合理、色彩调和、字画规范、独具匠心的板书不仅可以为学生示范解题过程,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从整体来说,能带给学生形式美、布局美、画面美的艺术享受,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等。

如在学习“比的認识”时,从除法得到比的概念后,可引导学生由比联想到分数,分数又可以转化成小数,小数还可以转化成百分数,百分数又可以写成除法,这样可以构成一个循环转化的过程。把这种转化过程设计成一个环状板书(见图2),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

二、板书与多媒体相融合的方法

板书和多媒体各有优势,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把这两种教学手段巧妙地融合到一起。有研究提出,数学课堂板书设计的原则应满足计划性、科学性、直观性、启发性、条理性、艺术性[4]。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启发引导用板书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可用视频创设一个“淘气分饼”的情境:淘气做了3块大小相同的饼打算分给蓝猫、菲菲和霸王龙。蓝猫说:“我要吃一大块。”菲菲说:“我要吃2块。”霸王龙大声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4块。”淘气想了想,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提问:“我把大小相同的3块饼分别平均分成了2份、4份、8份,分别给了你们其中的1份、2份、4份,你们知道谁吃得最多吗?”淘气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在和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可采用如下板书(见图3),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教学是师生双边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将之作为可传输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动态思考,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输出信息的方式与技巧决定了学生吸收信息的效率与结果,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用直观性板书引导学生思考,无疑是有效的,其设计构思精巧,富有启发性。

2. 激发兴趣用多媒体,技能训练用板书

现代小学生都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土著民”。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形式丰富的教学方式、生动仿真的教学情境,能把不易说清的抽象概念具象化,能用声、光、动画等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真理的欲望。

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学时,要适时适量。过多地使用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技能的提高。小学数学中作图和运算是两个比较基本的技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而对这两个技能的训练就不宜用多媒体来实现,教师板书和学生板演无疑是很好的基本方法。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可先用多媒体设计课件来玩“24点”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着用板书的形式明确运算顺序。可设计如下板书(见图4)。

这样的板书,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运算顺序是“差积和商”——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一目了然。再辅以适当的练习、板演,则能较好地达成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目标。

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大部分师生都会借助钟面、硬币等实物建立圆的概念,但这些物体的表象却不是数学中圆的概念的确切反映。圆的严谨定义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的轨迹”,这个严谨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而抽取其本质。可用课件展示钟面、硬币等实物后慢慢消隐非本质的东西,留下圆的外形。“消隐”手段可使学生注意到圆的实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准确,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接下来再让学生了解各种画圆的方法,训练学生利用圆规画圆的技能,并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圆各部分的名称。可设计如下板书(见图5)。

教师边讲边板书,节奏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加以调控,学生边看边想边动手,能提高注意力和作图能力、思维能力。师生共同把注意力集中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情意互融、心意相通。教师在板书时的动作、思维、语言、文字、图形等同步开展,可使学生从心理上与教师拉近距离,感受到数学的温度与美丽,沟通教师、学生、数学三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3. 课前预设用多媒体,课堂生成用板书

数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思维的碰撞和多元知识结构的生成。上课前教师固然会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科学地作出充分的预设,这些预设可以在多媒体上事先制作出来。但人的思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创新性,教师不可能每节课前都完美地预测到各种问题的情形。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往往会有各种预设之外的生成,有时生成还尤为精彩。教师要对这些生成资源加以关注,并根据教学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思路,板书能及时针对这种生成进行互动处理,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讨论、实时举例、实时试误与验证。这也正是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所在。

即使有些生成可能跟教学内容关联度不太紧密,教师也要适当加以互动,因为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创造和思考更加重要,值得每位教师保护和培养。这些与课堂关联度不大但也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可以用副板书写在黑板的一侧,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加以拓展或擦除。生成板书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手段,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现场充分发挥才智和应变能力,巧妙设计,变“废”为宝,这里不再列举了。

4. 模块突破用多媒体,知识串联用板书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总体大概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些模块里的知识点分散于小学六年12册教材书中,编排上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方式。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的整除”(P80~P81),这一部分属于复习内容,包含了倍数、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可先用多媒体设计课件,由一些“闯关”游戏引出关于各个知识点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复习各个知识点的概念,实现模块突破。每引出一个概念之后,教师配合学生的口述速度,板书出此概念,并经过精心的设计、布局,通过符号标志并串联起各知识点,搭建一个框架(见图6),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这几个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便于从宏观上把握数学体系结构(当然这种知识框架图也可以由学生尝试个性化完成,教师加以总结或补充)。

三、结束语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既是对数学教育的一份馈赠,也是一种挑战。如何科学地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把它与传统的数学课堂相结合,还有待教育专家、一线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但无论如何,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都应围绕“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数学教学”这一宗旨。我们面对新技术,要勇于接纳、创新,与时俱进地把它与传统板书相融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红梅,何聪,唐海军. 信息技术视野下数学课堂板书的特征[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3).

[3]  刘秋贵. 谈数学教学板书[J]. 当代教育论坛,2003(04).

[4]  林革. 浅谈数学板书原则[J]. 教学与管理,2002(03).

3475500589275

猜你喜欢
板书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