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星
摘要: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补充。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运用变式教学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文章阐述了变式教学的概念与意义,并简单分析了化学实验中变式教学的应用策略,详情如下。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变式教学
前言
化学学习内容是十分有趣的,同时也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的化学成绩并不能达到预期值,对学生的总成绩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多组织、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辅之以变式教学,来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
一、变式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什么是变式教学?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命题进行转化,教师要不停转化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如条件、结论、内容、形式等,使学生通过变式练习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变式教学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有诸多益处,一方面,变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变式教学的环境下,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这就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另一方面,变式教学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在变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变式”思维的影响,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思索命题条件变换之后会出现怎样的化学现象,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二、初中化学实验中变式教学的应用
(一)试剂替换
气体的干燥与除杂实验操作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时出现错误,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干燥剂的选择。很多学生在选择干燥剂时脱离了化学实验,并没有分析实验气体和干燥剂的性质,所选择的干燥剂和被干燥的物质不能互相反应,导致实验失败。第二,在干燥剂装置的选择上。部分学生在实验时,忽略了干燥装置与干燥剂状态之间的联系。在进行干燥时,装置违背了“长进短出”、“大口进,小口出”的原则,最终导致了实验失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從试剂的替换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试剂的变化来调整实验装置,最终得到预期的实验效果。通过变式教学实验,学生对气体的干燥与除杂实验有了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能够熟知实验步骤与反应条件,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同时,在试剂替换的实验练习中,学生对气体的干燥与除杂实验有了新的认识,会对抽象的化学实验内容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也得到了发展。
(二)容器替换
我们都知道,一种化学仪器并不是只有一种用途,在进行不同的化学实验时,我们可能会用到相同的仪器。以“气体的干燥和除杂”实验为例,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分别出示洗气瓶、干燥管和U型管,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容器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利用不同的实验容器来进行实验,会不会出现不同的实验效果。在氧气制取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替换试管来开展变式教学,鼓励学生分析:试管被替换后,会不会影响氧气的制取?如果会,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原实验装置每个仪器、操作步骤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原来实验现象的印象。同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面对其他实验试题或者实验操作时,能够准确快速地选择所需要的实验仪器。
(三)条件替换
在化学实验的变式教学中,条件的替换主要是指命题条件的改变,探索目标也会随之转变。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做两组实验:在第一组实验中,学生可以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在第二组实验中,学生需要用粉末状的大理石与稀盐酸进行反应。通过实验对比,学生能够发现:相较于块状的大理石,粉末状的大理石在与稀盐酸进行反应时,反应速度非常快,会出现大量的泡沫,甚至会进入到导管、集气瓶中。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若是用浓盐酸与块状大理石反应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经过学生的实验分析,得出了结论,浓盐酸的挥发性较强,会影响二氧化碳的制取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在一次次的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也从各种实验现象中学习到了其他的化学反应知识,学生在自主开展新的化学实验操作时,就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化学实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变式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有积极作用的,初中化学教学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认识到变式练习的优势,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内容的理解与内化,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6):98-99.
[2]顾兴宗.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创新理念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