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建构

2021-01-05 14:59毛云飞王立均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内化班主任工作

毛云飞 王立均

摘要:近年来,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建设有所加强。“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是基于美好生活的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建设新探索,具有生活德育的精准实践、多元视角的广泛融合、由班到校的适时反哺、教育美感的综合体现等特征。它以问题和价值为实践导向,构建生活化、时代化、个性化的德育班本课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践行发展性评价理念,使学生在德育班本课程学习与体验中习得素养、改善行为,不断展现螺旋式上升的美好生命状态。

关键词:“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德育班本课程;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B-0058-06

生活美學倡导者刘悦笛在《审美即生活》一书中认为:质言之,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1]29。从生活美学的视角来透析儿童成长,不难发现,儿童教育须指向“美好生活”。生活美学之“生活”,本就是一种创生性与创造性的生成活动[1]30。课程,正是这种“创生性与创造性的生成活动”的重要载体。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因而,小学德育课程,特别是“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建构,就显得格外独特、生动与美好。

一、“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提出背景

近年来,我国对于小学德育班本课程的讨论与思考愈发深入,《中国教师报》2021年4月份连续4期在《班主任》周刊上发表有关班本课程的专题文章,值得关注。何谓班本课程?顾名思义,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极具特色的课程。从管理视角看,对于小学德育班本课程“是什么”的追问,远不及“如何做”。

2021年,笔者有幸成为淮安市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承担引领团队专业化发展之重任。研讨多次,思虑再三,最终我们遴选“小学生习惯养成”作为德育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怎样才能更好地结合教师视角、学生视角、家庭视角、社会视角,切实引领与推进好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建设?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循环模式”这一概念,揭示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弥补“直线模式”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出“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进一步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联结性和交织性[2]。受此启发,我们尝试提出“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旨在汲取校内外一体化、生活德育思想、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开发等教育理念,进一步探寻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建设新视角。那么,什么是“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

二、“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管理是从资源到价值的转化[3]。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亦是如此。“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立足于构建生活化、时代化、个性化的德育班本课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践行发展性评价理念,使学生在德育班本课程学习与体验中习得素养、改善行为,不断展现螺旋式上升这一美好生命状态。

(一)“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概念解读

“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外转”与“内化”。

1.“外转”

在本模式中,“外转”的主要理念是,探寻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化、时代化、个性化德育形式与内容,将诸多具有人文气息、时代特征、可操作性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转”入班级,进行设计与优化,关注小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表现的实践诉求,坚持班级与个体并重。

“外转”的主要内容是,综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如财商教育、慈善文化、花木种植、航天科技、红色教育基地、综合实践资源、家乡名人名胜等,构建并实施生活化、时代化、个性化的德育班本课程。

2.“内化”

说到“内化”,易让人联想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想到“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同化,是指将外在的因素纳入有机体的结构中去[4]237。顺应,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在具体条件下面对某个具体特征时,内部结构的调节,例如,生理结构顺应食物的类型和数量,食物才能被吸收;另一个是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当学习者认识到他的思维方式与环境中的事件相矛盾时,个体会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平衡,是在连续变化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连续的行为调节过程[4]238。

在本模式中,“内化”的主要理念,既有“同化”,也有“顺应”。学生在德育班本课程的学习与体验中,不断将课程这一外在的因素、信息纳入内在的结构,进行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调节与改变,以达到一种“平衡”。“内化”是一种提升,学生习得素养、改善行为进行自主升华;“内化”亦是一种状态,可通过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表现进行反照。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但很多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对党史所知甚少,为了更好地推动儿童学党史,教师采用“讲党史知识”“讲革命故事”“看党史影片”等方式,帮学生入眼、入脑、入心。中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脑袋“空空”,当采用更加灵活的表达方式学习党史。在此过程中,既有儿童将“党史”这一“外在的因素”纳入自身知识结构,又有儿童“内部结构的调节”、思维方式的改变。

“内化”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实施生活化、时代化、个性化的德育班本课程,在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活动中,采用灵活性与过程性并重的发展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实现知行合一。

(二)“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构建“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旨在更好地对小学德育班本课程进行思考与设计,力求体现“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1.生活德育的精准实践

生活德育理念倡导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在实践中,存在“窄化”“矮化”等误区,一方面,生活德育的内容主要来自教材,课程资源开发不足[5]90。一是因为教材本身的问题——更新慢。二是教材内容少,教材的每一节都有大量的留白。另一方面,实施方式单一化。在实施中,“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是教师最主要的做法[5]91。

“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推动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拓展、向内优化。向外拓展,生活德育的外延覆盖学生整个的德育生活,使德育班本课程目标与内容更具生活基础、生活样态、生活气息、生活品质,更精准地探寻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时代化、个性化德育形式与内容,打破“窄化”“矮化”等实践误区;向内优化,突显生活德育的内涵价值,不断精准优化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实施与评价。

从目标与内容的拓展,到过程与评价的优化,基于“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班本课程,是对生活德育理念进行整体性、持续性与可操作性的理解与运用,进而实现生活德育的精准实践。

2.多元视角的广泛融合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提出“循环模式”,强调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也秉持这一基本理念,教师、学生等都是班本课程的主体,形成主体间性的关系;同时,强调校内外联系与发展性评价,教师、学生、家长等皆是德育班本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德育课堂应向四面八方打开,推进“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下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广泛融合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多元视角,是小学德育发展的多主体、特色化、跨学科设计与尝试。

3.由班到校的适时反哺

“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进一步拓宽德育班本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从课程管理层面看,“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下的班本课程建设,倡导多方共建、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可能性。

实施班本家校课程,有利于挖掘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度[6]48、拓展学校德育课程的广度、增加学校德育课程的温度[6]49。德育班本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德育课程的模块化、具体化,学校德育课程适时“反哺”——用德育班本课程来进一步丰富与优化学校德育课程。

4.教育美感的综合体现

何齐宗教授在《教育美学新论》一书中认为,教育美感的本质,具体来说包括教育美感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7]236,来源于客观存在的教育美,是人对教育美的积极能动的反映[7]237。

“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视角下,班本课程“向外”拓展,目标与内容更加新颖、独特、生活化;“向内”优化,过程与评价更为灵活、多样、个性化。这样的德育班本课程有意义更有意思,偏重于审美价值与精神享受,用形象鲜明的对象、富有美感的元素、感染力强的场景构成德育情境,来强化儿童的审美感[8]146。学生在全息沉浸式互动体验过程中,获得心理与精神上的愉悦,契合“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等教育理念。

以“美”为境界,其操作路径包括:一是再现美的教学内容,二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三是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四是表现美的教师仪态[8]20。基于“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班本课程建设,是教师、学生、家长等审美理解下的“创生性与创造性的生成活动”。目标与内容的新颖、独特、生活化,过程与评价的灵活、多样、个性化,再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之美。同时,为实现“育德”之目的,必然伴随着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仪态等。

以美育德,以德促美。实施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儿童发现美的事物时,会心向往之,把自己的情趣投射到喜欢的事物,欣赏的同时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取到自身,出现“物我同一”的境界[8]146。“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建构,综合体现教育美感的特性。

三、“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建设新视角

“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并非理论范畴上特定的教学模式或德育模式,是一种指向实践的内省、外拓、联动机制,旨在更好地落实课程育人理念,最大化地激发教师、学生等共建德育班本课程的自觉及创新性。实施“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具有校内与校外融合、线下与线上融合、短时与长时转换等实践优势,是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建设的新命题、新契机,更是新视角。

(一)“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实践导向

基于习惯养成,活用“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推进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建设,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习惯养成是一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三部分组成的、依次循环的回路[9]19。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9]65。

“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的有机运作,是习惯“自生”的基础。学生在各类习惯养成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衍生出一些问题,让我们看到一些“危机”。同时,如果能实施好“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变危机为新机,构建基于习惯回路的螺旋式上升的德育班本课程,将有利于实现优秀价值观与好习惯机制的創生。

我们工作室在运用“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时,以小学生习惯养成为基础,主要围绕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适时总结、反思,进而完善与提升。

1.以问题为导向

大量的事实表明,不少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由于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缺乏活动历练、家庭教育不力等,导致习惯“内化”能力较弱,未能真正形成好习惯。实施“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养成机制,尝试用艺术化、情境化等方式解决问题;既能凭借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消除学生之前因各种外部环境或非智力因素导致的不良习惯。首先需立足于学生的基础,通过观察、座谈等分析研究学生现有“内化”状态与水平;进而,从课程育人层面进行“外转”,活用习惯改变黄金法则,使学生在德育班本课程学习与体验中养成好习惯。

比如:我校学生在道德认知层面上,几乎都能懂得“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仔细看,不闯红灯不逆行”这些耳熟能详的交通规则。但是受城区东长街大范围修路、红绿灯排队较长、阴湿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不少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守交规,甚至一些家长也起负面作用。为此,学校指导各班自主设计和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交通安全主题德育班本课程,围绕相关内容,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并进行评价。如:有的班级分批次到学校“文明礼仪主题馆”体验交通信号灯和交警手势语的运用,有的班级结合录制的家长违规接送“微”视频(人脸打码处理)开展主题班会,有的班级播放《交通事故的危害》教育片,并组织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

从学生出现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可看出,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自主要求和实际行动之间有时会有“矛盾”,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不够稳定。基于这一问题,教师指导各班设计和实施生活化、时代化与个性化的“遵守交通规则”特色课程,并通过实施强化学生好习惯养成。这个过程是由学生现有“内化”状态到班级创设“外转”机制的演进。事实证明,这些德育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针对性强、体验性好,效果极佳。

2.以价值为导向

基于网络领域、校本课程、特色德育活动、红色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及场所等资源具有极好的、独特的、深刻的道德教育价值,为此,教师充分发挥这些特色德育课程的时代教育价值,以生为本,对教育资源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和实施,即“外转”。同时采用“校查班、师查生、生查生”三级督查和“生评、组评、班评、家评、校评”五级评价相结合的“3+5”督查评比机制,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助推习惯养成,即“内化”。

如我国目前电子支付方式已比较普及,理财产品和大额存单等种类繁多,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财商教育的诉求愈发强烈,针对学生设计并开展金融知识班本课程及活动,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此外,在社会新闻中,常有一些学生和家长遭遇金融诈骗。基于此,教师编排德育班本读本《金融知识读本》,与时俱进地在班级里讲授金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金融安全意识。

践行“外转-内化”这一“问题与价值”双重引领的循环德育模式,将班级德育管理进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引导,进而实现学生好习惯有序形成、螺旋式上升。

(二)“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生活反思

在中国文化中,“美好生活”其实说的是两种生活:一种是“好生活”,另一种则是“美生活”[1]3。“好生活”,构成美生活的现实基础,而“美生活”则是好生活的理想升华[1]4。有句印度谚语是:当鞋子合脚的时候,脚就会被忘了。以“选鞋试鞋”“合脚忘脚”为例,穿鞋有追求并能反复选鞋试鞋,是“好生活”;穿上合脚舒适的鞋子自由奔走,是“美生活”。美是“合规律性”(“是”或“真”)与“合目的性”(“应当”或“善”)的统一[10]。从生活美学视角反思“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进一步推动小学德育班本课程依“道”而行,求善尽美。

1.“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合目的性

为能穿上一双好看舒适的鞋子,人们有时会专门花时间去买鞋,反复地选鞋试鞋。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就像商店里一双双款式多样的鞋子。运用“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对各种德育资源进行设计、优化、实施,正如大家买鞋时选鞋、试鞋的过程和经历,将资源向价值进行转化。引导学生穿上好看舒适的鞋子自由奔走,正像“外转-内化”循环模式的推进,是为了让学生在德育班本课程学习和体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体现目的性。

2.“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合规律性

事实上,小学生的脚在持续生长,因而要依据他们不同时期脚的大小来挑选鞋子。同样的一双鞋子,现在能穿,可是一年后就极有可能偏小。推而想之,评价“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的应用成效,需像买鞋和穿鞋一样,依据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践行发展性评价理念,灵活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办法,将教育资源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温度的、有情怀的德育班本课程。

小学德育班本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从实践层面进行反向求解,诉诸班本课程顶层设计,有利于德育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不断完善,助力班主任增能减负,运用德育之法、课程之术对班级中例行事、临时事、应景事、麻烦事进行教育的建构、关联的建构、深度的建构、连续的建构、反思的建构,努力成为课程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批判者[11]。总之,“外转-内化”循环德育模式来源于实践,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德育班本课程建设、服务于班主任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悦笛.审美即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2.

[3]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管理:技艺之精髓[M].劉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17.

[4]格莱德勒.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张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程伟.生活德育的实施误区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21(5).

[6]刘文秋.以班本课程优化学校德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8(63).

[7]何齐宗.教育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8]王灿明.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9]查尔斯·都希格.习惯的力量[M].吴奕俊,等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10]孙正聿.哲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43.

[11]吴晓玲.班本德育课程:科学理解与理性建构[J].江苏教育,2018(63):17.

本文系淮安市第一批“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果。

收稿日期:2021-07-27

作者简介:毛云飞,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200),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王立均,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200)党支部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管理。

猜你喜欢
内化班主任工作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内化与升华
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班主任工作要在“三细”上做大文章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
爱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