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2016-12-26 21:16高美凤
未来英才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活实际内化兴趣

高美凤

摘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的活力。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生活实际;效率;兴趣;内化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的活力。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新知识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情境生活化

所谓情趣,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心情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通过学生的生活情境来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①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②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35)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岁,那师几岁呢?(40)40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③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情境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

还有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在方格纸面出示意图。假设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500米处,医院在学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处,车站在正西方向8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再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听比较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欲望。

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我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引导学生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更新数的组成;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松树高……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让学生展开想向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3] 教师如何上好课

猜你喜欢
生活实际内化兴趣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